以太坊的權益證明機制(PoS)

一、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的優勢

工作量證明(PoW)被大家詬病的是能耗太大,比特幣一筆交易需要1000度電左右,以太坊因出塊時間短,一筆交易大概是67度電左右。
工作量證明中礦工通過購買礦機、GPU等來挖礦,從而獲得出塊獎勵,獲得的獎勵由算力比例來決定,也就是由挖礦成本來決定,相當於出錢越多獎勵越多。既然如此,我們可以直接比拼投入的資金,而不需要耗費電力來挖礦,這就是權益證明(PoS)的由來。

權益證明的優勢:
工作量證明需要購買設備挖礦,使用足夠資金從外部購買挖礦設備,佔用51%算力即可發動攻擊,維護加密貨幣的資源不構成閉環。而權益證明採用虛擬挖礦,攻擊前必須購買數字貨幣,反而會造成加密貨幣的價格上漲,而如果攻擊成功,加密貨幣價格會下跌,攻擊者自身的利益反而會受損,所以攻擊者的資源是從內部獲得的,這就構成了閉環。

二、權益證明機制設計的挑戰

工作量證明與權益證明不一定是互斥的,可以採用混合模型,挖礦難度與佔有的權益相關,持有的幣越多,挖礦難度越低。
Proof of Deposit:
爲防止持幣多的人挖礦難度永遠是最低的,投入一定量的幣用於挖礦,完成後將被鎖定一定的時間,期間這些幣不能再用於挖礦。
nothing at stake:
如果出現分叉,那麼這些分叉都有可能成爲最長合法鏈,可以在多個分叉下注,互不影響,沒有工作量證明(PoW)中的算力分散問題,沒有成爲最長合法鏈中下注的幣仍然可以繼續使用,沒有任何損失。

權益證明設計難度較高,不是很成熟,而工作量證明機制已經過時間檢驗,所以以太坊一開始並未採用權益證明機制,而是採取逐步切換到權益證明的策略。

三、Casper the Friendly Finality Gadget

以太坊使用的權益證明協議爲Casper the Friendly Finality Gadget,Finality反應爲一種最終狀態,包含在Finality中的交易不會被取消。這與工作量證明機制不同,PoW的交易是有可能被回滾的,因爲分叉仍然有可能成爲最長合法鏈。

驗證者(Validator):
成爲一個Validator,需要投入一定量的以太幣作爲保證金,投票決定哪條鏈是最長合法鏈,投票權重取決於保證金數目。
兩階段提交(two-phase commit)
第一輪投票成爲Prepare Message,第二輪投票成爲Commit Message,Casper中規定每一輪投票需要2/3以上的驗證者(保證金)才能通過。實際系統中每50個區塊爲一個epoch,每個epoch只要一輪投票,每輪投票對於上一個epoch是Commit Message,對於下一個epoch是Prepare Message,連續兩個epoch得到2/3的投票,纔算有效。如下圖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驗證者機制
驗證者履行職責,將獲得相應的獎勵。如果有不良行爲,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例如該投票不去投票,那麼將會銷燬驗證者的一部分保證金;驗證者亂投票,給有衝突的分叉投票,將會銷燬全部保證金。保證金的銷燬有助於減少以太幣的總供應量,其他以太幣的價值相對會提升。

驗證者在任期內可以投票,任期結束之後是等待期,在這期間,其他節點可以檢舉揭發驗證者的不良行爲。等待期結束後,驗證者可以取回保證金和相應的獎勵。

以太坊逐步從工作量證明轉移到權益證明,挖礦獲得獎勵越來越少,權益證明得到的獎勵越來越多,最後將完全不用挖礦就可以保證以太坊的運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