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的安全問題

 雲計算被它的吹捧者視爲“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爲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爲了可能。企業與個人用戶無需再投入昂貴的硬件購置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租賃計算力,“把你的計算機當做接入口,一切都交給互聯網吧”。

  “用戶只需要640K的內存就足夠了。”比爾·蓋茨1989年在談論“計算機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時如是說。那時,所有的程序都很省很小,100MB的硬盤簡直用不完。互聯網還在實驗室被開發着,超文本協議剛剛被提出。它們的廣泛應用,將在6年之後開始。

  今天,在提供裝機服務的網站上可以檢索到這樣的信息,一個普通白領上班所需的電腦標配是:低端酷睿雙核/1GB內存/100GB硬盤,很快,兆級的硬盤就將進入家庭機使用範圍。

  硬件配置飛速飈高的背後,是互聯網上數據飛速的的增長——這簡直在挑戰人類想象力的極限, 海量數據作爲一個概念被提出時,單位以GB計。而現在這只是一個小網站的數據量單位。不盡暢想,如果有一天,互聯網上可用的數據是現在的1000倍甚至更 多時,我們的PC將變成什麼樣子?硬件會進化到怎樣的形態?又或者,個人計算機根本就不必承受如此海量的數據計算?

  雲計算給出了另一種可能。

  雲計算是一個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利用高速互聯網的傳輸能力,將數據的處理過程從個人計算 機或服務器移到互聯網上的計算機集羣中。這些計算機都是很普通的工業標準服務器,由一個大型的數據處理中心管理着,數據中心按客戶的需要分配計算資源,達 到與超級計算機同樣的效果。

  “雲”,既是對那些網狀分佈的計算機的比喻,也指代數據的計算過程被隱匿起來,由服務器按你的需要,從大雲中“雕刻”出你所需要的那一朵。實在是非常浪漫的比喻。

  高性能低投入PK安全風險預警

  雲計算被它的吹捧者視爲“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爲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爲了可能。企業與個人用戶無需再投入昂貴的硬件購置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租賃計算力,“把你的計算機當做接入口,一切都交給互聯網吧”。

  暢想一下,當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不受本地硬件的限制,更小尺寸,更輕重量,卻能進行更強勁處理的移動終端觸手可得。我們完全可以在紙樣輕薄的筆記本上照樣運行最苛刻要求的網絡遊戲,也完全可以在手機上通過訪問Photoshop在線來編輯處理剛照出的照片。

  更爲誘人的是,企業可以以極低的成本投入獲得極高的計算能力,不用再投資購買昂貴的硬件設 備,負擔頻繁的保養與升級。例如,美國的房地產網站Goosipy.com希望建立一個數據庫,計算67萬個家庭在12年間購入沽出房產的的數據,以便爲 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建議。如果他們自己動手,初步預計,需要花費6個月的時間和數以百萬計的美元。而最後,他們租賃了Amazon.com所提供的“彈性計 算機雲”服務,通過使用Amazon強大數據分析能力,這個項目的完成僅用了3個星期,費用不到5萬美元——雲計算的妙處之一,即是按需分配的計算方式能 夠充分發揮大型計算機羣的性能。如果你只需使用5%的資源,就只需要付出5%的價格,而不必像以前那樣,爲100%的設備買單。

  儘管使用雲計算服 務的好處聽起來如此誘人,但更多人卻抱以觀望的態度。這種謹慎來自於對安全問題的考慮。雲計算意味着數據被轉移到用戶主權掌控範圍外的機器上,也就是雲計 算服務提供商的手中。那麼,如何保證這些數據的安全性?如何能相信服務商不會將數據出賣給商業競爭對手呢?這樣的擔心從來沒有停止過。在2007年 初,Google發佈Google Apps服務(一種免費提供的簡化office軟件包,數據在互聯網上存儲與處理),就有許多分析者提出質疑:我們怎麼能確定數據在Google那裏是安 全的?

  服務商解釋說,對雲計算過程裏的數據安全問題,“完全不必擔心”。因爲數據在集羣上被分解 爲散亂的狀態,就連服務器也不太理解他們,想要破譯與還原數據難度非常高。作爲雲計算的主要推動者,發佈Blue Cloud計劃的IBM公司還表示,在2008年,會制定更多的相關流程與標準來保證客戶的數據安全。

  但這仍然無法完全打消人們的疑慮,畢竟,在一個信息爲王的時代裏,哪怕是數據碎片的泄露也是危險的。只要存在數據被還原泄露的可能性,雲計算服務就會被高安全要求級別的客戶拒之門外。

  換言之,當我們的計算機真的僅僅成爲了互聯網服務的接入口,當數據的處理離我們越來越遠,對服務提供商“Don’t Be evil”的要求就越來越高,我們真的能如此信賴道德標準的力量嗎? 安全問題將始終是雲計算推廣發展中繞不開的一個坎。

  從桌面到互聯網:定規者王

  雖然安全的疑慮尚未打消,雲計算概念方興未艾,戰場上硝煙已起。其中不乏Google、亞 馬遜、IBM與微軟、Sun公司這樣的信息巨頭。儘早進入市場的好處顯而易見:贏得良好的公關形象,吸引學界與業界的關注,通過與學界和自由智庫的磨合發 展技術。更爲關鍵的是,雲計算被視爲將用戶從桌面推向互聯網的一步關鍵棋,在新舊規則交替的緊要關頭,誰贏得了戰場,誰就贏得了規則的制定權。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Amazon與Sun公司何以如此積極地加入這場競爭。 Amazon.com在2007年向開發者開放了名爲“彈性計算機雲”的服務,讓小軟件公司可以按需購買Amazon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Sun公司推出 “黑盒子”計劃,該計劃基於雲計算理論建立,稱未來的數據中心,不再會被侷限在擁擠而悶熱的機房裏,而是一個個可移動的集裝箱,企業可以把它移動到包括“ 郊外”在內的各種地方,降低機房的開支。

  微軟和Google是這場角逐裏最重要的角色。衆所周知,從Gmail開始,Google 一直試圖通過以互聯網提供給用戶計算能力與服務,顛覆微軟締造的“桌面爲王”的時代,挑戰微軟的權威。Google以開源的姿態推廣它的雲計算平臺,這意 味着用戶可以得到這個平臺的代碼並修改它。這被視作推廣雲計算方式的有利手段。施密特更是樂觀地表示,他相信,“90%計算任務都能夠通過雲計算技術完成 ”。

  面對Google的挑戰,微軟試圖以Windows Live爲基礎,聯結起數以億計的Windows用戶,並向他們提供雲計算,在線存儲是微軟邁出的關鍵一步,比爾·蓋茨在2007年夏天說:“當你想到存儲,就會想到Windows Live。”

  藍色巨人IBM也樂此不疲地參與了進來:合資與Google建立數據中心,支持向卡耐基- 梅隆大學、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馬里蘭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6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研究者提供資金與設備,推動雲計算的研究,並在 2007年8月高調推出Blue Cloud 藍雲計劃。該計劃意指使公司數據中心與因特網運行更爲貼近的計算機與軟件產品組合,並預計在08年春季會發布第一個產品。BM高性能解決方案副總裁 Willy Chiu透露,“雲計算將是IBM接下來的一個重點業務”。目前已經部署200多名研發人員在這項業務的研究上。

  爲什麼不呢?IBM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用服務器、存儲、管理軟件,樣樣具備。更有利的一點在於,IBM可以繞開數據從本地轉移到互聯網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這一障礙,通過向客戶出售雲計算方案與終端,爲企業建立屬於自己的雲計算模型的數據中心來發展這一計劃。

  有觀點認爲,雲計算受到熱捧的背後,還反應了超級計算機市場的角力。超級計算機應用一度因 需要非常昂貴的硬件投入而面臨極高的推廣門檻,雲計算卻宣告了低成本提供超級計算服務的可能,一旦雲計算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可以樂觀地估計,超級計算機市 場的春天即將到來,這將盤活包括超級計算機供應商、操作系統公司、服務運營商、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用戶公司研發項目在內的整個產業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