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爲寫代碼十幾年,談下作爲程序員的自我修養

作者:徐宏偉 轉自:https://dwz.cn/dqgOrbQo

在華爲寫代碼十幾年沒有被拿去“祭天”,靠的是……

一天晚上,我和老婆聊天,說部門要我寫個“大咖談軟件”的文章,老婆斜了我一眼,淡淡地說:“Linus大神21歲就寫出了Linux內核的雛形,締造了一個自由主義的開源世界;張小龍28歲寫出了foxmail,在2000年就賣出了1200萬的價格。大咖,認識您這麼久了,還不太瞭解您有什麼傑出的成就?”我訕訕地嚥了口水:“好吧,我重新組織下語言,我需要寫個談軟件的文章……”

回首過去這半年,軟件總工、軟件專家的任命,還有新年伊始任總《全面提升軟件工程能力,打造可信的高質量產品》的發文,都讓我們這些寫了十多年代碼的軟件工程師激動不已。我2006年進入公司,幾乎參與了華爲3G控制器產品的完整生命週期,見證了華爲3G從起步、上升、靈魂深處的改進、巔峯、回落的波瀾壯闊歷程,並在35歲“高齡”有幸加入到5G開發部的大家庭。

十幾年來,我一直堅持在編碼崗位,經歷了普通開發人員、TL、MDE、MDEL、SDM(雲化團隊)、Committer、軟件專家等各種崗位。然而我卻深知,不算大牛的我,從事編碼這個“高危”職業十幾年而沒有被拿去“祭天”,依靠的是一個程序員的自我修養——紮實的基礎軟件能力、如履薄冰的工作態度、對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幽默的“祭天”說明)

好代碼長什麼模樣?

記得幾年前部門第一次評選優秀代碼,我成爲“金碼獎”獲得者之一。是因爲代碼很炫嗎?並不是。我參與評選的代碼,遵循着簡單的原則:簡潔、邏輯清晰、函數職責單一、合理的數據結構設計。並沒有使用高深的編碼技巧,也沒有應用某某設計模式。正如公司最新的C/C++語言編程規範,也是將編寫簡潔的程序放在首位。簡潔、邏輯清晰的代碼,易於閱讀和維護,這段代碼後面也因需求變化而被修改,但卻從來沒有引入過網上問題。

當然,簡單不代表沒有思考,恰恰相反,更需要我們在寫代碼之前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有一次項目組安排我做性能優化,通過反複分析熱點函數、反覆測試比對不同話務模型下的性能差異,前前後後花了3個星期的時間,我找到了引起性能惡化的最關鍵因素。最終我決定採用修改備份機制、減小備份數據的優化措施。這些方案代碼改動都很小、很簡單,但實際優化效果卻很好,滿足了未來幾年業務發展的需求。

再來看另一個例子,某局點升級新版本後出現CPU負載上升的問題。經過近兩週的攻關,我最終定位是新版本在業務處理流程中新增了直接讀取DB內核的操作。直接讀取DB內核,代碼處理簡單,也能正常實現業務功能,但是性能卻非常差。如果開發過程中能多想一步,採用緩存的方案,性能會有天壤之別,也是更好的代碼。

人們常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客戶需求一直在變化,我們的代碼也會被動或者主動地在變化。設計出可擴展、自動適應客戶需求變化的軟件架構,是軟件工程師永恆的追求。這說說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需要我們不停積累業務知識,擴展知識面,勤于思考,識別技術未來演進趨勢。我們無法從一開始就做一個無所不能的架構,來包含未來的千變萬化,即使能,交付節奏也不一定允許。滿足當前及未來一定時間內業務需要的設計,或許就是最合適的。

練好紮實的基本功

能寫出好代碼,更要能持續地寫出好代碼,需要我們深刻理解技術原理和業務邏輯。前提是具備紮實的編程基礎,即基礎軟件能力,如基礎的數據結構和算法、編譯原理等。

去年底,我跟部門幾個軟件高手一起,去外部參加了一次互聯網架構大會。AI、區塊鏈、物聯網、雲、中間件等時尚、熱點、風口相關的議題非常多。但是我沒想到,最火爆的卻是一些基礎軟件設計、架構設計和演進之類的專題。就像武俠小說寫的一樣,練好基本功、練好內功,後續無論什麼精妙招式,都會信手拈來。

另外,一些編程習慣,如果堅持下去,對於編程修養提升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快捷鍵的使用、有效的代碼註釋、命名規則、代碼風格等。每次寫代碼除了追求好代碼之外,我都會時刻去思考軟件上的優化,能否能使用更少的內存,能否有更好的性能。重視數據結構中的每一個字段,重視每一處小的代碼優化,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去年做性能優化,我們僅僅是將流程中的一處動態內存申請修改爲靜態內存池,卻意外獲得了30 CAPS(每秒呼叫次數)的性能提升。

 

 

(團隊合影)

一行代碼引發的慘案

有人問,道理我都懂,爲什麼卻依然寫不出好代碼?

很多開發人員,因爲個人習慣、趕工期、外部要求不高等多種原因,在編程時特別隨意,直接Copy-Paste。我覺得程序員應當像追求生活品質一樣,養成不將就的編程習慣、嚴謹的編程態度。

對於代碼上庫,我一直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上庫前我會反覆看自己修改的代碼,看修改代碼的上下文,並進行修改前後代碼比對。代碼上庫後再看幾遍,確保都已按預期合入。進入公司這麼多年,自己從來沒有多合、漏合、錯合過任何一行代碼。

大家可能會覺得我這是小題大做,但事實上,這都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慘痛教訓。我們在某國升級新版本後發現用戶接入成功率惡化,最後定位是由於一行代碼被誤刪除導致的。事後回溯,開發人員自己都不記得這一行代碼爲什麼會被刪除。還有一次,一行代碼被誤刪除,導致一個關鍵KPI指標:軟切換統計次數有變更。部門把這兩起事件總結爲“一行代碼引發的慘案”,無論是對產品品牌、客戶印象、還是對於個人,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事後大家都在思考,我們有結對編程、代碼檢視、開發者自測試等非常完善的開發流程,還有MDE(模塊設計師)檢視作爲代碼上庫前的“守門員”,爲什麼還會發生這麼低級的錯誤?是流程沒執行到位,還是MDE疏忽、沒把好關?

在IPD 2.0變革中,公司借鑑開源組織的Committer運作,來加強我們的Committer機制和文化。5G開發部也選拔、任命了一批Committer,我有幸成爲其中之一。剛開始履行Committer職責時,我有點疑惑:這不就是給MDE角色披上了新的外衣,把MDE原先“私下”做的事情,通過Committer統計數據給呈現出來嘛?

不過,經過幾個月的摸索、實踐後,我漸漸地明白,Committer機制應該是一種文化上的變革,牽引大家提升自己的軟件能力。Committer的職責很多,作爲代碼提交前的最後一道關卡,這是在當前人員能力不足階段有效果,但是最終應該被弱化的一項實踐。參與編碼前的軟件設計、持續做好架構看護和技術債務清理,讓大家都有更大的機會寫出更好的代碼,我認爲這是Committer更大的價值。

隨着個人和組織的軟件工程能力提升,自動化測試防護網和變更防護牆建設完善之後,前面提到的“一行代碼引起的慘案”,是可以避免的。

“變更防護牆”夠不夠可靠?

對於大部分老員工,特別是無線2G/3G/4G等部門的老員工來說,一提到變更控制,都會如臨大敵。版本升級後,KPI變差是絕對不允許的,嚴重時可能面臨版本回退、客戶投訴和上報事故。而KPI變好,除了要向客戶解釋,還有可能面臨商務風險,客戶會覺得之前吃虧了。現實世界對我們就是這麼苛刻,誰讓我們是影響世界的通信軟件工程師呢,他們這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我們開發一個版本,動輒涉及幾十萬代碼的新增、修改或重構。要想不引入變更問題,除了做好設計、結對編碼、代碼檢視和測試之外,我認爲最關鍵的就是完善的自動化防護網。在3G時,我帶着兩個同事將IT測試工程從只有幾百個用例擴充到上萬個用例。全方位的場景覆蓋、嚴密的信元有效性檢查、完善的用例失敗判決機制、無死角的資源泄漏檢查等手段,讓變更錯誤無所遁形,給3G留下了一道變更防護牆。

開發過程中補充IT和PC-ST測試用例,不是爲了提升代碼覆蓋率,而是爲了自動化防護。而要能達成自動化防護的前提,是每個用例都具備完善的有效性檢查,否則防護網就是形同虛設。幾年前,我跟一個同事開玩笑:“我會故意將某行代碼改錯,看看你補充的用例是否能檢查出來。”讓我意外的是,在交付緊張的情況下,他仍然多花了半天時間完善用例有效性檢查,並請我故意改錯代碼來做試驗。當然,最終的結果是,他準備得很充分,我沒能發現問題。多麼有自我追求的一個程序員!

保持對於新興技術的好奇心

說起程序員的追求,我還想起了2016年參與的一個產品雲化項目,我負責彈性伸縮特性的方案設計。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投入嵌入式軟件開發,雖然期間產品也換了好幾代的硬件,經歷了產品與平臺解耦、制式間解耦、軟件與硬件解耦等過程,但是對於服務化、微服務化、雲化等概念,我卻基本處於懵懂的狀態。

不懂怎麼辦,只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爲我所用”。兄弟產品線不是已經做了嗎,那就找他們做同行協助;友商不是有路標和規劃了嗎,那就在他們的有限材料中尋找可借鑑的地方;互聯網的亞馬遜雲、阿里雲不是有非常成熟的方案了嗎,那就下載他們的產品手冊和用戶指南……那段時間感覺自己就像是入了魔一樣,瘋狂地學習分佈式軟件相關技術,瘋狂地吸收各方面的能量爲我所用,最終給出了一個令自己和項目滿意的設計方案。

這也讓我充分意識到自己之前把眼光侷限於所在產品、系統、子系統的不足。作爲一個程序員,除了要提升自己的基礎軟件能力,我們也要始終保持對於新興技術的好奇心,孜孜不倦的追求,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而這方面的能力和訴求,在5G時代更是如此。

當前我們華爲5G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雖然有着很大的政治因素,但也從側面反映了5G的戰略意義。超高速率、超大連接數、超高可靠低時延,對我們在軟件處理時延、可靠性、安全、韌性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5G承載的垂直行業應用、接口開放和硬件“白盒化”等趨勢,也必將對我們當前的知識和技術體系,提出更大的挑戰。

 

 

公司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全面提升軟件工程能力,對我們是考驗,也是機會。統一編程規範、整潔代碼、整潔優雅的架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需要我們有持之以恆、水滴石穿的決心。五年或者十年後,當我們回首時,會發現自己曾經的付出是值得的。正如,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的讀書三境界之第三境:“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許我們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成爲Linus、張小龍這樣的大神。然而,我們能夠做一個有修養的程序員,並參與到改變世界的華爲5G產品開發中來,在人類的通信史中留下自己的優秀代碼,幸哉。


更多的技術分享,盡在我的公衆號:Java小朔哥

還有我把近一年經歷過的面試,和一些刷過的面試題都做成了PDF,PDF都是可以免費分享給大家的,只要關注我的wx公衆號:java小朔哥,就可以獲取免費領取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