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explain執行計劃解讀

感謝作者分享 http://blog.csdn.net/xifeijian/article/details/19773795


本文我們主要介紹了MySQL性能分析以及explain的使用,包括:組合索引、慢查詢分析、MYISAM和INNODB的鎖定、MYSQL的事務配置項等,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1.使用explain語句去查看分析結果 
如explain select * from test1 where id=1;會出現:id selecttype table type possible_keys key key_len ref rows extra各列。


其中, 
type=const表示通過索引一次就找到了; 
key=primary的話,表示使用了主鍵; 
type=all,表示爲全表掃描; 
key=null表示沒用到索引。

type=ref,因爲這時認爲是多個匹配行,在聯合查詢中,一般爲REF。

 

2.MYSQL中的組合索引 
假設表有id,key1,key2,key3,把三者形成一個組合索引,則如: 
複製代碼 代碼如下:

[sql] view plain copy
 在CODE上查看代碼片派生到我的代碼片
  1. where key1=....   
  2. where key1=1 and key2=2   
  3. where key1=3 and key2=3 and key3=2   

根據最左前綴原則,這些都是可以使用索引的,如from test where key1=1 order by key3,用explain分析的話,只用到了normal_key索引,但只對where子句起作用,而後面的order by需要排序。

 

3.使用慢查詢分析(實用)
在my.ini中: 
long_query_time=1 
log-slow-queries=d:\mysql5\logs\mysqlslow.log 
把超過1秒的記錄在慢查詢日誌中 
可以用mysqlsla來分析之。也可以在mysqlreport中,有如 
DMS分別分析了select ,update,insert,delete,replace等所佔的百分比


4.MYISAM和INNODB的鎖定 
myisam中,注意是表鎖來的,比如在多個UPDATE操作後,再SELECT時,會發現SELECT操作被鎖定了,必須等所有UPDATE操作完畢後,再能SELECT
innodb的話則不同了,用的是行鎖,不存在上面問題。 


5.MYSQL的事務配置項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 
表示事務提交時立即把事務日誌flush寫入磁盤,同時數據和索引也更新,很費性能。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 
事務提交時,不立即把事務日誌寫入磁盤,每隔1秒寫一次,MySQL掛了可能會丟失事務的數據。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2 ,在整個操作系統 掛了時纔可能丟數據,一般不會丟失超過1-2秒的更新。
事務提交時,立即寫入磁盤文件(這裏只是寫入到系統內核緩衝區,但不立即刷新到磁盤,而是每隔1秒刷新到磁盤,同時更新數據和索引),這種方案是不是性價比好一些,當然如何配置,決定於你對系統數據安全性的要求。


explain用法詳解
EXPLAIN tbl_name或:EXPLAIN [EXTENDED] SELECT select_options 
前者可以得出一個表的字段結構等等,後者主要是給出相關的一些索引信息,而今天要講述的重點是後者。 
舉例

[sql] view plain copy
 在CODE上查看代碼片派生到我的代碼片
  1.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event;   
  2. +—-+————-+——-+——+—————+——+———+——+——+——-+   
  3.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Extra |   
  4. +—-+————-+——-+——+—————+——+———+——+——+——-+   
  5. | 1 | SIMPLE | event | A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13 | |   
  6. +—-+————-+——-+——+—————+——+———+——+——+——-+   
  7. 1 row in set (0.00 sec)   

各個屬性的含義


id :select查詢的序列號


select_type:select查詢的類型,主要是區別普通查詢和聯合查詢、子查詢之類的複雜查詢。

a.SIMPLE:查詢中不包含子查詢或者UNION
b.查詢中若包含任何複雜的子部分,最外層查詢則被標記爲:PRIMARY
c.在SELECT或WHERE列表中包含了子查詢,該子查詢被標記爲:SUBQUERY
d.在FROM列表中包含的子查詢被標記爲:DERIVED(衍生)
e.若第二個SELECT出現在UNION之後,則被標記爲UNION;若UNION包含在 FROM子句的子查詢中,外層SELECT將被標記爲:DERIVED
f.從UNION表獲取結果的SELECT被標記爲:UNION RESULT


table :輸出的行所引用的表。


type :聯合查詢所使用的類型,表示MySQL在表中找到所需行的方式,又稱“訪問類型”。


type顯示的是訪問類型,是較爲重要的一個指標,結果值從好到壞依次是: 
system > const > eq_ref > ref > fulltext > ref_or_null > index_merge > unique_subquery > index_subquery > range > index > ALL ,一般來說,得保證查詢至少達到range級別,最好能達到ref。

ALL: 掃描全表
index: 掃描全部索引樹
range: 掃描部分索引,索引範圍掃描,對索引的掃描開始於某一點,返回匹配值域的行,常見於between、<、>等的查詢
ref: 非唯一性索引掃描,返回匹配某個單獨值的所有行。常見於使用非唯一索引即唯一索引的非唯一前綴進行的查找

eq_ref:唯一性索引掃描,對於每個索引鍵,表中只有一條記錄與之匹配。常見於主鍵或唯一索引掃描
const, system: 當MySQL對查詢某部分進行優化,並轉換爲一個常量時,使用這些類型訪問。如將主鍵置於where列表中,MySQL就能將該查詢轉換爲一個常量。system是const類型的特例,當查詢的表只有一行的情況下, 使用system。
NULL: MySQL在優化過程中分解語句,執行時甚至不用訪問表或索引。

如下所示:


possible_keys:指出MySQL能使用哪個索引在該表中找到行。查詢涉及到的字段上若存在索引,則該索引將被列出,但不一定被查詢使用。如果是空的,沒有相關的索引。這時要提高性能,可通過檢驗WHERE子句,看是否引用某些字段,或者檢查字段不是適合索引。 
 

key :顯示MySQL實際決定使用的鍵。如果沒有索引被選擇,鍵是NULL。

 

key_len:顯示MySQL決定使用的鍵長度。表示索引中使用的字節數,可通過該列計算查詢中使用的索引的長度。如果鍵是NULL,長度就是NULL。文檔提示特別注意這個值可以得出一個多重主鍵裏mysql實際使用了哪一部分。

 注:key_len顯示的值爲索引字段的最大可能長度,並非實際使用長度,即key_len是根據表定義計算而得,不是通過表內檢索出的。

ref:顯示哪個字段或常數與key一起被使用。

 

rows:這個數表示mysql要遍歷多少數據才能找到,表示MySQL根據表統計信息及索引選用情況,估算的找到所需的記錄所需要讀取的行數,在innodb上可能是不準確的。

 

Extra:包含不適合在其他列中顯示但十分重要的額外信息。

Only index,這意味着信息只用索引樹中的信息檢索出的,這比掃描整個表要快。 


using where是使用上了where限制,表示MySQL服務器在存儲引擎受到記錄後進行“後過濾”(Post-filter),如果查詢未能使用索引,Using where的作用只是提醒我們MySQL將用where子句來過濾結果集。


impossible where 表示用不着where,一般就是沒查出來啥。 


Using filesort(MySQL中無法利用索引完成的排序操作稱爲“文件排序”)當我們試圖對一個沒有索引的字段進行排序時,就是filesoft。它跟文件沒有任何關係,實際上是內部的一個快速排序。 


Using temporary(表示MySQL需要使用臨時表來存儲結果集,常見於排序和分組查詢),使用filesort和temporary的話會很吃力,WHERE和ORDER BY的索引經常無法兼顧,如果按照WHERE來確定索引,那麼在ORDER BY時,就必然會引起Using filesort,這就要看是先過濾再排序划算,還是先排序再過濾划算。

 

最後,再看一個查詢計劃的例子:

第一行:id列爲1,表示第一個select,select_type列的primary表示該查詢爲外層查詢,table列被標記爲<derived3>,表示查詢結果來自一個衍生表,其中3代表該查詢衍生自第三個select查詢,即id爲3的select。[select d1.name......]
第二行:id爲3,表示該查詢的執行次序爲2(4→3),是整個查詢中第三個select的一部分。因查詢包含在from中,所以爲derived。[select id,name from t1 where other_column='']
第三行:select列表中的子查詢,select_type爲subquery,爲整個查詢中的第二個select。[select id from t3]
第四行:select_type爲union,說明第四個select是union裏的第二個select,最先執行。[select name,id from t2]
第五行:代表從union的臨時表中讀取行的階段,table列的<union1,4>表示用第一個和第四個select的結果進行union操作。[兩個結果union操作]

 

關於MySQL執行計劃的侷限性:

EXPLAIN不會告訴你關於觸發器、存儲過程的信息或用戶自定義函數對查詢的影響情況
EXPLAIN不考慮各種Cache
EXPLAIN不能顯示MySQL在執行查詢時所作的優化工作
部分統計信息是估算的,並非精確值
EXPALIN只能解釋SELECT操作,其他操作要重寫爲SELECT後查看。


備註:

filesort是通過相應的排序算法,將取得的數據在內存中進行排序。


MySQL需要將數據在內存中進行排序,所使用的內存區域也就是我們通過sort_buffer_size 系統變量所設置的排序區。這個排序區是每個Thread 獨享的,所以說可能在同一時刻在MySQL 中可能存在多個 sort buffer 內存區域。


在MySQL中filesort 的實現算法實際上是有兩種:

雙路排序:是首先根據相應的條件取出相應的排序字段和可以直接定位行數據的行指針信息,然後在sort buffer 中進行排序。
單路排序:是一次性取出滿足條件行的所有字段,然後在sort buffer中進行排序。


在MySQL4.1版本之前只有第一種排序算法雙路排序,第二種算法是從MySQL4.1開始的改進算法,主要目的是爲了減少第一次算法中需要兩次訪問表數據的IO操作,將兩次變成了一次,但相應也會耗用更多的sortbuffer 空間。當然,MySQL4.1開始的以後所有版本同時也支持第一種算法。
MySQL主要通過比較我們所設定的系統參數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的大小和Query 語句所取出的字段類型大小總和來判定需要使用哪一種排序算法。如果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更大,則使用第二種優化後的算法,反之使用第一種算法。所以如果希望 ORDER BY 操作的效率儘可能的高,一定要注意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參數的設置。如果filesort過程中,由於排序緩存的大小不夠大,那麼就可能會導致臨時表的使用。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的默認值是1024。


關於MySQL性能分析及explain用法的知識就介紹到這裏,希望本次的介紹能夠對您有所收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