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產品需求的要義

1. 需求的新定義

我們這裏說的“需求“,是沿循計算機技術誕生以來的“軟件需求”,所以可以稍稍先回溯一下歷史。下圖是Michael Porter的“IT變革的三次變革”[^1]。作者的本意在於看待技術在時代變遷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我們這裏則去看看IT需求的變化特點。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1 Michael Porter IT發展的三個階段

  • 信息技術時代:IT主要是用於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期望利用技術來提高“效率”,相對而言,因爲工業時代的業務流程相對固化、計算機技術資源能力的相對稀少,商業市場對軟件的需求變化並沒有那麼大;
  • Internet時代:互聯網變成新的營銷渠道,市場對技術的期望不單是自動化固有流程,而是延展業務,所以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變化越來越多;同時也因爲技術滲透更廣,軟件服務的競爭程度也更加激烈;
  • 數字時代:技術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引領着消費、生活、商業生態的革新,市場變化日新月異,高度競爭,企業都在追求創新,市場對企業的期望是“高響應力“,甚至是引領力。需求變得更加易變、不確定。

我想大家都深切感受到了這個突出的變化,那就是:普遍來講,市場需求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

與此同時,如果對比軟件開發方法的發展,好像也對應有三個時代: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2 軟件開發方法的沿革和需求定義的演繹

  • 軟件工程時代:對應於上圖的“信息技術時代”。市場需求聚焦在現有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大工業時代固化下的業務流程並不會天天變,所以對需求的定義是“軟件功能的規範說明”。工作方式是瀑布式的:先花大量的時間模型化業務流程,製作出詳細的“需求規格說明”,然後才進行開發實現。

  • 敏捷轉型時代:對應於上圖的“互聯網時代”。隨着互聯網的出現,信息技術不再是自動化固有流程,而開始延展業務,如進行網上展示、銷售和營銷。這時,發現需求的不確定性變大了,用傳統的“瀑布”方法不能適應外部市場的需求變化,軟件項目失敗率非常高,於是開始尋找更輕量的、迭代試錯、小步前進的輕量級敏捷方法,來提升軟件團隊的響應力。這時,對需求的定義也演繹爲“代表着業務價值的一個單元”。但是,這種變化始於IT也僅限於IT,敏捷方法簇[^2]裏需求相關的實踐和方法大多是面向技術團隊的,如小步發佈(Small
    Release),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要和技術團隊在一起,來制定團隊的迭代計劃、排優先級、澄清需求問題等等。雖然開始關注業務價值,但卻仍主要度量IT團隊的效率和產能。

  • 精益企業時代:對應於上圖的“數字經濟時代”。面對高度不確定、激烈競爭的市場,發現需求和定義需求的過程,變成一個不斷試錯、然後逼近“正確結果”的過程,這已慢慢成爲大家的共識;同時,面對市場的高響應力、引領力的要求,對需求的驗證環路必然要穿越IT、銷售、運營、市場等所有職能部門,才能形成端到端的閉環,持續創造市場價值,即“整個組織的更廣闊精益變革”[^3]。

因此上,在當前高度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有必要重新定義下“需求是”:
需求是“建立在商業、技術和人之間的一組動態的、待驗證的假設”;挖掘和定義需求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驗證假設、在試錯中學習、逐步逼近直至找到與市場的“契合點”的過程。

2. 需求問題的多重挑戰

下面是我們在提供諮詢時收集到的一些常見的需求問題。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3 組織中常見的需求問題

如果仔細去分析這些問題,本質上會歸結爲下面的挑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4 需求的多重挑戰

**挑戰之一: 需求產生時的“不確定性”。**產品需求的本質都變成了“有價值的假說”,而不是傳統意義上是確定的、一開始就能準確定義出來的。“市場用戶需要一匹更快、永不疲倦的馬”,是一個“有價值的假說”;“用戶需要汽車”則是不斷轉向、學習的結果。人們善於解決確定性的問題,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往往束手無策。產品創新連接商業、技術和人,但方向有那麼多,該從哪個點開始?如何在首次提出產品想法時,就能(比競爭對手)找出“更靠譜的假設”?這是前所有未有的挑戰。

**挑戰之二: 需求經過層層分解可能完全失去原有意圖。**即使在最開始,我們獨具慧眼,已經識別出更接近“正確結果”的假設,但在落地實現時,因爲組織分工、政治、計劃等約束,不可避免地會被拆解成零部件,然後再一一實現,組裝完了再去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拆解、組裝之後的結果很可能讓原始的意圖面目全非。

**挑戰之三: 需求實現所必須的社會化協作導致的需求失真、或被“污染”。**需求的交付是一個社會化協作的過程,所有參與其中的人背景、知識、能力、出發點、利益不同,在理解、表達、傳遞、接收、消化、再傳播需求時,都會“解釋過濾“一遍,這樣的協作過程的產物極有可能讓需求意圖失真、或被“污染”成另外的樣子。

**挑戰之四:需求的時效性。**在驗證假設的過程中,外部市場時刻發生着變化。可能就要上線驗證了,市場上突然來了一個其他的產品橫空出世,消費者行爲因此而改變,“原有的可選項不再是可選項”。

3. 這麼多挑戰,有解嗎

如果我們認識到,需求只是一組假設,那麼我們就會:

  • 轉變思維——我們的所有工作過程,不再是一個對確定問題求解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構建(Build)- 度量(Measure)-
    學習(Learn)的螺旋前進過程,我們會認爲“不確定”是常態,積極主動地調整計劃以適應變化;
  • 步子邁得更小一點——每次定的“需求目標和範圍”會更小一點,這樣儘可能讓錯誤的彎路更短一些,驗證的成本也更低一些;
  • 儘量縮減驗證、反饋週期——因爲這樣試錯成本更低,所以我們就要拼命靠近客戶和用戶,與他們對話,花精力研究他們、瞭解他們;
  • 迫切想知道驗證結果——所以在在產生需求想法時,就確定好度量指標和驗證方法;
  • 爲了一開始找到更接近的假設,我們需要對用戶、領域問題、行業生態有更爲深刻的洞察;

如果我們認識到,需求層層分解會導致需求變形,那麼我們就會:

  • 統一需求接口,減少溝通節點;
  • 按照產品職責來設置團隊,讓市場、技術和消費者直接溝通,減少中間環節;
  • 建立跨職能團隊,避免部門政治給需求帶來的污染;
  • 採用更直接、更簡潔、更高效的方式去溝通,減少信息失真;

如果我們認識到,需求是具有時效性的,那麼我們就會:

  • 需求目標定得儘可能小,因爲目標越大、驗證學習週期就會越長,失效的可能性更大;
  • 時刻關注市場變化,隨時做好調整轉向準備

所以,需求挑戰的應對不單單是IT團隊負責需求的個人和團隊的事更是思維和文化、組織結構、管理流程、領域洞見、溝通和協作能力等各個維度在各個層面的事

4. 精益產品需求是什麼

當前,在諸多開始嘗試或已經實施敏捷轉型的企業裏,應用最普遍的還是團隊級的“敏捷開發方法“,有關需求的方法和實踐,如果濃縮下來,大概像這張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5 當前常用的“敏捷需求分析“

回頭檢視,我們會發現通過圖上這些方法、實踐和工具,主要是改善了IT交付團隊內部的“需求溝通和傳遞”,通過“小步發佈“少量地改善了“時效性”的問題,而針對其他問題似乎沒怎麼改變。因此,也出現了類似這樣的疑問:“實施敏捷需求分析的效果,也就是團隊內合作和溝通更流暢了,對業務也沒什麼影響啊?”

如果想要全面應對這些需求挑戰,則需要應用“精益企業”[^4]的指導方法——把敏捷、精益的理念思維應用在與需求有關的組織結構、管理流程、領域洞見、溝通和協作能力等各個維度、各個層面。

另外,“傳統上,大多數企業秉承以範圍、成本和進度爲中心進行交付管理,這使得所有人都迷失了,似乎項目交付就是目的,而忽視了投資本身的初衷所要達到的用戶和業務目標,更談不上持續創新。現代科技企業所面對的競爭環境越加激烈,用戶和市場的變化迅速,要能夠快速適應變化,真正創造用戶喜愛的,有競爭力的產品,並持續創新,需要告別以往多年“以項目爲中心”的管理,建立一種以產品爲中心的軟件交付模式”[^5]。要根據面向業務的能力來建立產品團隊,在看待需求時從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產品的機會發現、定義、啓動上線、成長、成熟以及演化去看待和管理需求。

如果嘗試給“精益產品需求”下個定義,就是以“精益企業”爲指導,以產品爲中心,把敏捷、精益的理念應用在產品全生命週期相關的組織結構、管理流程、需求溝通和協作中的方法和實踐。

結合第2部分的常見需求挑戰,無非就是在組織層面應用精益的思想和原則:

需求挑戰 精益產品需求的應對策略 方法和實踐舉例
市場是不確定和高度競爭的 通過設計思維去尋找有價值的需求假設;無論是在探索期和拓展期,構建(Build)-度量(Measure)-學習(Learn)的螺旋前進流程;建立產品團隊,每個產品都直接與自己的客戶/用戶打交道;對業務領域、市場、用戶需要洞察 設計思維,MVP,假設驅動開發,驗證板(Validation Board),可選性原則,精益畫布,產品團隊,單一關鍵指標,在線受控實驗,可視化運營,持續的領域研究和洞見,用戶研究,用戶測試
需求層層分解會導致需求變形 去中心化組織架構、服務治理和數據存儲;以業務爲邊界建立產品化團隊;度量響應力而非效率 MVP,微服務設計,領域驅動設計,產品團隊,跨職能團隊
需求的社會化協作(溝通、傳遞、協調)會導致需求變形 協作需求分析;可視化需求;原型設計;輕量級文檔;建立團隊契約規則 故事牆,看板牆,用戶故事,敏捷快速啓動,協作式需求工作坊,概念草圖,低保真原型,行爲驅動開發(BDD),實例化需求,價值點分析,優先級契約,團隊協作契約
需求的時效性 小步前進,精益創業實戰流程,假設驅動開發, MVP,假設驅動開發,精益畫布,單一關鍵指標,縱向切分,在線受控實驗,可視化運營

精益產品需求的目標:

  • 通過在組織、團隊、個人層面的精益需求發現、管理、溝通和協作實踐,來提升組織的響應力和創新力。

“精益產品需求”的原則:

  • 對業務領域、市場、用戶需要有洞見,來主動驅動業務變化,而不是僅僅理解跟隨業務變化;
  • 真正以客戶/用戶爲中心,像客戶/用戶一樣思考,由客戶/用戶價值來驅動決策,而不是利用組織政治來決策;
  • 共同一致的需求願景和目標,高度透明、可視化、協同地、高質量地需求溝通,而不是不寫文檔、頻繁但低效地溝通;
  • 去中心化的產品體系架構和產品團隊,負責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而不是項目團隊,只注重交付的速率不注重交付的價值;
  • 業務成效來度量和驗證價值,形成價值閉環,而不是單單衡量IT團隊的交付效率和產能;
  • 產品的需求,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做減法;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6 精益產品需求的價值閉環

“精益產品需求”方法:

  • 產品化方法,區分探索期和拓展期的工作方法
探索期 拓展期
基於可選性原則,快速對大量的“方案”(需求假設)逐一驗證,期望其中大部分會是不匹配的,而少量的能真正解決問題;以科學方式進行一系列快速、低成本的實驗,所有活動以驗證假設和消除不確定性爲目的,來找到產品市場匹配點; 以價值爲核心要素並得到普遍共識的經濟模型來進行優先級決策;將需求拆分爲小粒度並限制在製品數量,以最快的流速持續爲用戶和客戶創造價值,並收集反饋;將新的特性視爲有待驗證的假說,基於實際的用戶和業務成效而非產出量來衡量取得的進展,並驅動產品的演進方向,甚至調整願景;將質量內建到交付的每個環節,以高度的自動化和可視化來提高交付效率和降低風險,同時兼顧吞吐量與穩定性
  • 不同產品生命週期的關鍵方法: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7 產品的生命週期及關鍵方法

精益產品需求”實踐和工具: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8 精益產品需求的實踐和工具舉例

我們在跟一家國外大型金融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他們實施了“以客戶爲中心”的組織架構重組,他們已實施敏捷轉型5年,想借用此次架構重組來做到“精益產品化治理”,並解決“業務需求響應力慢”的問題。 他們面臨的具體挑戰是:

  • 經過了幾十年的運營,IT系統非常複雜,僅客戶平臺這塊新老系統超過200個,相互緊耦合。
  • 以項目團隊進行工作,項目之間相互依賴,經常出現因爲等待依賴而浪費大量的時間;
  • 項目啓動基本上是瀑布方式,概念階段和啓動階段長達數月;
  • 開發和運維分開,負責維護的團隊覺得不被重視,長期士氣低落;

他們的改進路線和應用實踐如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圖9 XX金融企業的需求改進路線

應用實踐:

  • “以面向業務的能力來構建產品團隊”,每個產品團隊自己規劃自己的項目,以持續交付、持續驗證的方式來演進自己的“能力”(如發展新產品,退役舊產品);
  • 每個產品團隊設立Product Owner和Product
    Architect,按照“業務能力職責”,共同規劃自己產品體系的發展藍圖及運維支持;
  • 持續的產品需求技能提升訓練和實踐社區;
  • 產品團隊建立後,運維放到產品團隊做了之後,發現總體人員規模可以減少1/5 – 目前這1/5的人用來識別創新機會,在團隊內開展創新項目。

5. 寫在最後

很多企業當面臨圖4中列出的需求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組織需求分析人員的技能培訓,給他們制定一個工作流程,發給他們一個有着“先進實踐”的Handbook,然後就期望這些需求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這樣過了一年,發現好像沒什麼變化,那些存在的問題還依然存在。希望通過本文,大家能認識到: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下,需求不確定性更強,挑戰來自於市場外部、組織內部的結構和管理、能力等多個方面。在實施轉型或改進時,企業能以一個更系統的視角來看待,真正實現“精益的產品化治理”

另一方面,從個人和團隊來說,圖5所展示的“敏捷需求分析”方法和實踐依然適用,但應該有兩個關鍵的轉變:

  • 一是“產品思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認識負責產品的生命期,根據不同的生命期取捨不同的需求實踐,全面掌握不同生命期的實踐方法;
  • 二是“精益思維”,以業務成效來度量,對需求要有效做減法。

參考資料:
[^1]:Michael Porter, http://www.faz-forum.com/scp/150121_SCP_Porter_Harvard_Heppelmann_PTC.pdf.
[^2]:“敏捷方法簇”,指代Scrum、XP等爲代表的輕量迭代開發方法。
[^3]:肖然,”從敏捷轉型到精益企業”, http://insights.thoughtworkers.org/from-agile-transformation-to-lean-enterprise
[^4]:《精益企業》.
[^5]:姚安峯,“精益企業原則之:以產品爲中心,而非交付項目”,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the-principles-of-lean-enterprise-product-centric.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