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管理實施前後有哪些區別

不管是企業用戶還是軟件供應商,都有個公共目標:取得(業務、技術、產品、銷售、事業)成功,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

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不同角色採取的策略不同,結果可能也不同,以實施全面性能管理前後對比爲例進行闡釋:

管理者:

實施前:主觀的認爲項目肯定能按期交工,如約履行項目合同,找不到悲觀的理由,結果是項目做的坎坎坷坷,歷經波折,感覺不會再愛了

實施後:熟知關鍵風險點,注重提高資源利用率,爲項目獲得更多有效支持,導引項目重心,一切按預期目標發展,工作順利,生活愜意

設計者:

實施前:儘可能爭取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時間以防萬一,容易形成角色壁壘,實際上時間和資源永遠不夠用,總覺得不夠完美,可能存在未知問題,結果是未知問題真的很多,甚至偏離設計初衷

實施後:目標明確,防止過度設計,增加複雜度,提供穩定的框架和可靠的技術,減少框架級返工和重構的概率,實現框架爲項目服務,而不是項目千迴百轉,死磕框架

開發者:

實施前:儘快的完成功能開發或者儘可能多的修復缺陷,究竟對整體項目有多大影響和貢獻關注不到,可能做了很多工作,結果發現完全無用

實施後:交付符合性能需求的成果,避免性能問題導致的功能重構,熟知對項目目標的貢獻和價值,形成自我激勵和肯定

測試者:

實施前:時間緊任務重,寫方案准備數據調腳本花費90%的時間。初衷很好,儘可能提前發現性能問題,實際交差都困難,提交不可信的數據,編造投機報告

實施後:投入精力做更多更真實的測試,提供可信度較高的數據和報告

實施者:

實施前:加班加點按期上線,總算出了一口氣,試運行就出重大問題,很忐忑很焦慮

實施後:熟知系統上線前經歷多少考驗,能應對什麼場景,自信滿滿

運維者:

實施前:求主保佑,別出問題,出了問題,呵呵,只能在客戶面前刷着笑臉,內心無限煎熬的等着測試重現和研發解決

實施後:防患於未然,問題爆發前就已消滅,即使出現新的未知問題,也能快速定位,確定解決方案,協調資源快速解決

客戶:

實施前:本心是雄心壯志,能如期完成工作規劃,獲得預期收益,實際是項目上線一再延期,或者上線後問題百出,變更頻繁,導致計劃延誤,預期下降,被迫收縮需求,不求無功,但求無過

實施後:良好的口碑和刺激更多的需求,愈發重視信息化的價值和投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