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管理实施前后有哪些区别

不管是企业用户还是软件供应商,都有个公共目标:取得(业务、技术、产品、销售、事业)成功,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不同角色采取的策略不同,结果可能也不同,以实施全面性能管理前后对比为例进行阐释:

管理者:

实施前:主观的认为项目肯定能按期交工,如约履行项目合同,找不到悲观的理由,结果是项目做的坎坎坷坷,历经波折,感觉不会再爱了

实施后:熟知关键风险点,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项目获得更多有效支持,导引项目重心,一切按预期目标发展,工作顺利,生活惬意

设计者:

实施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时间以防万一,容易形成角色壁垒,实际上时间和资源永远不够用,总觉得不够完美,可能存在未知问题,结果是未知问题真的很多,甚至偏离设计初衷

实施后:目标明确,防止过度设计,增加复杂度,提供稳定的框架和可靠的技术,减少框架级返工和重构的概率,实现框架为项目服务,而不是项目千回百转,死磕框架

开发者:

实施前:尽快的完成功能开发或者尽可能多的修复缺陷,究竟对整体项目有多大影响和贡献关注不到,可能做了很多工作,结果发现完全无用

实施后:交付符合性能需求的成果,避免性能问题导致的功能重构,熟知对项目目标的贡献和价值,形成自我激励和肯定

测试者:

实施前:时间紧任务重,写方案准备数据调脚本花费90%的时间。初衷很好,尽可能提前发现性能问题,实际交差都困难,提交不可信的数据,编造投机报告

实施后:投入精力做更多更真实的测试,提供可信度较高的数据和报告

实施者:

实施前:加班加点按期上线,总算出了一口气,试运行就出重大问题,很忐忑很焦虑

实施后:熟知系统上线前经历多少考验,能应对什么场景,自信满满

运维者:

实施前:求主保佑,别出问题,出了问题,呵呵,只能在客户面前刷着笑脸,内心无限煎熬的等着测试重现和研发解决

实施后:防患于未然,问题爆发前就已消灭,即使出现新的未知问题,也能快速定位,确定解决方案,协调资源快速解决

客户:

实施前:本心是雄心壮志,能如期完成工作规划,获得预期收益,实际是项目上线一再延期,或者上线后问题百出,变更频繁,导致计划延误,预期下降,被迫收缩需求,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实施后:良好的口碑和刺激更多的需求,愈发重视信息化的价值和投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