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linux虛擬環境

一、Vmtools安裝

在安裝Linux的虛擬機中,單擊“虛擬機”菜單下的“安裝Vmware-Tools

mkdir /mnt/cdrom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把/dev/cdrom光驅掛載到我們上面創建的目錄中。

cp VMwareTools-6.0.2-59824.tar.gz /tmp ‘複製目錄下的VMwareTools-6.0.2-59824.tar.gz安裝文件到/tmp目錄

tar –zxvfVMwareTools-6.0.2-59824.tar.gz ’解壓VMwareTools-6.0.2-59824.tar.gz安裝文件。

sudo vmware-tools-distrib/ vmware-install.pl‘安裝vmware-tools,也就是我們的主要目的。

一路enter

 

 

二、vmware brige mode can access internet

(1) 設置主系統的本地連接,確保其中的“VMware bridge protocol”前面打了勾

(2) 設置虛擬機,菜單欄——VM—settings—hardware—networkadapter—選擇bridged

(問題出現在vmware->vmware editer -> 修改配置->vmnet0->橋接到:選擇物理接口,若爲自動,是無法訪問網絡的)

(3) VM下,進入虛擬機的edit—virtual net editor,把VMnet0設置成橋接模式,且連接到以太網。


三、centos 7 中安裝chrome

配置yum

首先需要修改yum的更新源,進入“/etc/yum.repos.d”目錄下,新建"google.repo"文件,或者直接修改目錄下的“CentOS-Base.repo”,在文件內追加如下參數:

32 位系統,複製以下內容並保存

[google] name=Google - i386 baseurl= enabled=1 gpgcheck=1 gpgkey=https://dl-ssl.google.com/linux/linux_signing_key.pub

64 位系統,則複製以下內容並保存

[google64] name=Google - x86_64 baseurl= enabled=1 gpgcheck=1 gpgkey=https://dl-ssl.google.com/linux/linux_signing_key.pub安裝chrome

打開終端,,安需求安裝不同版本的chrome即可。
安裝穩定版本:yum install google-chrome-stable
安裝測試版本:yum install google-chrome-beta
安裝不穩定版本:yum install google-chrome-beta

輸入 yum install google-chrome-stable

後出錯;

Is this ok [y/d/N]: y
Downloading packages:
warning: /var/cache/yum/x86_64/7/google64/packages/google-chrome-stable-39.0.2171.99-1.x86_64.rpm: Header V4 DSA/SHA1 Signature, key ID 7fac5991: NOKEY
從 https://dl-ssl.google.com/linux/linux_signing_key.pub 檢索密鑰


獲取 GPG 密鑰失敗:[Errno 14] curl#7 - "Failed to connect to 2404:6800:4003:c02::be: Network is unreachable"

然後輸入

yum --nogpgcheck localinstall /var/cache/yum/x86_64/7/google64/packages/google-chrome-stable-39.0.2171.99-1.x86_64.rpm
 


四、linux 的啓動過程

啓動第一步--加載BIOS

當你打開計算機電源,計算機會首先加載BIOS信息,BIOS信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計算機必須在最開始就找到它。這是因爲BIOS中包含了CPU的相關信息、設備啓動順序信息、硬盤信息、內存信息、時鐘信息、PnP特性等等。在此之後,計算機心裏就有譜了,知道應該去讀取哪個硬件設備了。

啓動第二步--讀取MBR

衆所周知,硬盤上第0磁道第一個扇區被稱爲MBR,也就是Master Boot Record,即主引導記錄,它的大小是512字節,別看地方不大,可裏面卻存放了預啓動信息、分區表信息。

系統找到BIOS所指定的硬盤的MBR後,就會將其複製到0x7c00地址所在的物理內存中。其實被複制到物理內存的內容就是Boot Loader,而具體到你的電腦,那就是lilo或者grub了。

啓動第三步--Boot Loader / Grub

Boot Loader 就是在操作系統內核運行之前運行的一段小程序。通過這段小程序,我們可以初始化硬件設備、建立內存空間的映射圖,從而將系統的軟硬件環境帶到一個合適的狀態,以便爲最終調用操作系統內核做好一切準備。

Boot Loader有若干種,其中Grub、Lilo和spfdisk是常見的Loader。

我們以Grub爲例來講解吧,畢竟用lilo和spfdisk的人並不多。

系統讀取內存中的grub配置信息(一般爲menu.lst或grub.lst),並依照此配置信息來啓動不同的操作系統。

啓動第四步--加載內核

根據grub設定的內核映像所在路徑,系統讀取內存映像,並進行解壓縮操作。此時,屏幕一般會輸出“Uncompressing Linux”的提示。當解壓縮內核完成後,屏幕輸出“OK, booting the kernel”。

系統將解壓後的內核放置在內存之中,並調用start_kernel()函數來啓動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數並初始化各種設備,完成Linux核心環境的建立。至此,Linux內核已經建立起來了,基於Linux的程序應該可以正常運行了。

啓動第五步--用戶層init依據inittab文件來設定運行等級

內核被加載後,第一個運行的程序便是/sbin/init,該文件會讀取/etc/inittab文件,並依據此文件來進行初始化工作。

其實/etc/inittab文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設定Linux的運行等級,其設定形式是“:id:5:initdefault:”,這就表明Linux需要運行在等級5上。Linux的運行等級設定如下:

0:關機

1:單用戶模式(單用戶、無網絡)

2:無網絡支持的多用戶模式(多用戶、無網絡)

3:有網絡支持的多用戶模式(多用戶、有網絡)

4:保留,未使用

5:有網絡支持有X-Window支持的多用戶模式(多用戶、有網絡、X-Window界面)

6:重新引導系統,即重啓

關於/etc/inittab文件的學問,其實還有很多。

啓動第六步--init進程執行rc.sysinit

在設定了運行等級後,Linux系統執行的第一個用戶層文件就是/etc/rc.d/rc.sysinit腳本程序,它做的工作非常多,包括設定PATH、設定網絡配置(/etc/sysconfig/network)、啓動swap分區、設定/proc等等。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到/etc/rc.d中查看一下rc.sysinit文件,裏面的腳本夠你看幾天的。

啓動第七步--啓動內核模塊

具體是依據/etc/modules.conf文件或/etc/modules.d目錄下的文件來裝載內核模塊。

啓動第八步--執行不同運行級別的腳本程序(/etc/rc.d/rc $RUNLEVEL    # $RUNLEVEL爲缺省的運行模式 )

根據運行級別的不同,系統會運行rc0.d到rc6.d中的相應的腳本程序,來完成相應的初始化工作和啓動相應的服務。

啓動第九步--執行/etc/rc.d/rc.local

你如果打開了此文件,裏面有一句話,讀過之後,你就會對此命令的作用一目瞭然:

# This script will be executed *after* all the other init scripts.
# You can put your own initialization stuff in here if you don’t
# want to do the full Sys V style init stuff.

rc.local就是在一切初始化工作後,Linux留給用戶進行個性化的地方。你可以把你想設置和啓動的東西放到這裏。

啓動第十步--執行/bin/login程序,進入登錄狀態

此時,系統已經進入到了等待用戶輸入username和password的時候了,你已經可以用自己的帳號登入系統了。


注意:好像 Debian 不使用 rc.local 定製啓動過程; 那麼提供了什麼工具?

假設系統要在啓動時運行 foo 腳本, 或進入指定的 (System V) 運行級別. 那系統管理員可以這樣:

  • 將 foo 腳本加入 /etc/init.d/ 目錄.

  • 使用合適的參數運行 Debian 命令 update-rc.d, 這樣就在(命令行指定的)rc?.d目錄和 /etc/init.d/foo 之間建立了鏈接, 這裏?是 0 到 6 中的一個數字, 對應於 System V 的各個運行級別.

  • 重啓系統.

update-rc.d 命令會建立rc?.d目錄中文件與 /etc/init.d/ 目錄中腳本的鏈接, 每個鏈接名會以 'S' 或 'K' 打頭, 接下來是一個數字, 再就是腳本名. /etc/rcN.d/中以 'S' 打頭的腳本在系統進入運行級別 N 時被執行. 以 'K' 打頭的腳本在離開運行級別 N 時被執行.

還可以這樣來做, 將腳本 foo 放在 /etc/init.d/ 下然後使用 update-rc.d foo defaults 19 建立鏈接, 讓 foo 腳本在系統啓動期間執行. 參數 'defaults' 指默認運行級別, 它可以是 2 到 5 中某個值. 參數 '19' 確保 foo 在其它參數大於 20 的腳本之前執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