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自卑,可能都源於這個慣性思維

“爲什麼我再優秀,卻還是不自信?”

優不優秀,和自不自卑是兩回事


生活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存在這樣的困惑,從各方面看,我似乎已經做的不錯了,似乎很優秀了,爲什麼我還是不那麼自信,甚至隱隱能感覺到內心的自卑。

比如,就讀於國內top2的院校,顏值也不錯,但是我就是不自信。

比如年薪收入已超過絕大部分同齡人,有房有車,但是我還是不夠放鬆和自信。

比如其實我工作做得很好,經常獲得各種獎勵和肯定,領導也很認可,但是我經常內心還是緊張不安,總是覺得自己其實不夠好。


……


以上類似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納爲:


“明明我已經有條件自我感覺良好了,爲什麼我還會自我感覺這麼不夠良好。”

這感覺就像你外在已經逆襲成一個霸道總裁了,可是你自己隱隱知道,你內心還是一個原來的屌絲狀態。


爲了擺脫這種屌絲心態,你其實又用了很多補償性的外在顯示,但是這種補償性的外在顯示越多,你越覺得有一種虛張聲勢的虛弱感。

最後簡直有一種甚是可憐,甚至老淚縱橫的自我憐惜:

“爲什麼我就是自我感覺不夠良好?啊!我已經完全有條件自我感覺良好了,但是我卻享受不到自信滿滿的人生。”

“我已經很優秀了,我的內心卻依然很累,甚至更加疲憊。”

很多人之所以會有上面這種人的困惑,是因爲他們誤解了一件事情:


你外在優秀不優秀和你內心自卑不自卑其實是兩件事情。


甚至在很多人那裏,他的外在優秀正是對內心自卑的一個補償。就好像自己有一個短板在那裏,所以就拼命發展自己的長板,試圖通過這樣來改善自己不好的感受,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 02 · 

你內心有個強大的錯誤假設:

“只有各方面優秀的人,纔有資格自信。”


對那些現實中不夠優秀但卻自信的人,有自卑情結的人可能會有過這種憤怒:


“爲什麼他都那麼爛了,那麼差了,還自我感覺那麼良好?”

當我們感覺到這種憤怒的時候,如果對自己足夠忠誠,你會發現自己除了鄙視,一定還會有一種隱隱的不易覺察的羨慕和嫉妒,即那個人爲什麼他可以那麼自信,而我明明比他好太多,卻無法這麼心安理得,自我感覺良好。

問題的原因恰恰就出在那個憤怒之處:


即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的自我感覺良好是不太受外在條件限制的,它更多的是一種瀰漫性的個體狀態,外在的條件好不好,他的成就的多寡,很難威脅到他內心的核心自我。


所以就發生了你所看到的“爲什麼他都這麼爛了,這麼差了,他還依然很自信,很自我感覺良好”的不正常、不合理現象。

而你之所以認爲這是一種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是因爲你內心有這個強大的假設:


“人只有表現良好,取得成就,各方面優秀,沒有問題,纔有資格自我良好,纔有資格自信,不然,你憑什麼啊!”

是的,不然你憑什麼自我感覺良好啊,如果你不夠優秀,成就不突出,你應該自我攻擊、自我不滿、自我痛恨、自我批評、自我羞辱、自我懲罰才行啊……


· 03 ·

真正決定你自信的

是你的核心自我



當一個人把自我良好的感覺條件化了的時候,他就永遠無法做到真正的自信。

因爲自信的本質在於自我接納,是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建立的“我能行”的信念和感覺。


自卑的人之所以自卑,就是因爲他們內心無法做到完全接納自己。


因爲這種不能自我接納,會導致他們認爲自信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可能會表現爲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或在某些方面一定要超過自己的同齡人,他們不允許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

自信的人很少對自己的核心自我存在自我懷疑,但自卑的人對這個核心自我往往充滿自我懷疑,在自信的人的自我認知裏,他們的核心自我是很好的,被認可的,沒有問題的。


但在自卑的人的心裏,他們的核心自我往往是很糟糕的,不夠好的,差的,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外在的成就和優秀去擺脫這種不良的核心自我體驗。


而且他們認爲,自己只要優秀了,這個核心自我就會脫胎換骨。


其實並不是這樣。


一個人穩定良好的核心自我和糟糕不良的核心自我信念主要是由早年的經歷造成的。


在孩子與養育者的互動中,如果孩子被持續性地灌輸必須達到什麼條件或者標準,家長才會認爲他們好,給他們一個認可或讚賞,而平時對孩子的要求更多地側重不滿意、糟糕的方面,並對這些方面充滿指責批評,那麼孩子就很難形成一個良好的核心自我形象。

或許家長的目的本來是希望孩子上進、努力,不鬆懈不倦怠,勇攀高峯,讓孩子進步永無止境,所以採用了這樣的方法。


但是在表達上,家長如果沒有強調過對孩子的整體接納,孩子就會認爲他本來的自己是不夠好的,他需要拿到一個個的獎勵,達到一個個的標準,才能改變這種不夠好的狀態,那麼他就會持續的做下去。


他會對自己不夠好和不夠優秀充滿防禦,害怕自己再重新回到不夠好、不夠優秀的境地,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有自卑情結的人取得一定成就後,在短時間內他會表現出一定的自信,有時甚至是無與倫比的自信,但是這個“自信”的時間不能持久。


過一段時間後他會又返回到自卑的狀態裏,或者他需要持續的用保持成就來維持自信,這樣他就會很累。

很累的根源就在於,對於不優秀或者沒有成就的防禦,也就是對於自己不夠優秀、缺乏成就的自己的不接納,儘管這個不夠優秀、缺乏成就的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不存在,但是對它的擔心是依然在的。


只要這個擔心在,一個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去抗拒這個擔心。

那麼,他就不會真自信。

一個對自己不夠優秀、成就感存在防禦的人,他怎麼可能是真自信呢,防禦就說明他對自己充滿懷疑,即便他外在的條件改變了,但他內心那種糟糕的核心自我假設並沒有隨之改變。



· 04 ·

接納自我是走出自卑的關鍵

第一步:接受自己是凡人


走出自卑最重要的是內心做到接納真實的自我。

這句話聽上去很容易,似乎也是老生常談,但實際做到卻並不容易。

要做到接納真實的自我,首先要做到直面自我。

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直面自我,因爲直面自我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


在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我們採用了各種防禦機制來避免自己受到創傷,這叫做自我保護,所以當一個人要直面自我時,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安全感有了較大提升外,他是很難做到直面自我的。


條件不足時的直面自我,甚至可能會讓一人徹底崩潰。

一個人可以依靠締結一段結實可靠的關係,慢慢的去建立這種安全的關係,在安全感充滿的情況下,纔有力量去直面這個自己。

而自卑的人一般很難直面自我,因爲他們早年締結的跟養育者的關係充滿條件,不夠安全,養育者沒有給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他們提供的更多的是一個苛責的、有壓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沒有直面自我的機會,更多的是緊張和壓力,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的努力。

能夠直面自我的人,幼年時的父母一般能作爲一個清晰穩定的鏡像存在。這樣就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穩定和一致性的迴應,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的認識是比較客觀的,如果父母此時能夠全面接納這些優缺點,並不對其進行排斥,那麼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能直面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但是如果早年在親子關係上存在不足,個體更多的體驗到的是外界反饋來的糟糕的自己,爲了避免這種體驗,出於本能,一個人就會逃避不再去直面自己,但是爲掩飾這種逃避的努力卻會一直保持下去。

是的,很多人做很多的努力,幹很多的事情,取得很多的成就,本質上就是爲了不直面自己,因爲在他核心的自我認識裏:這個自己是很糟糕的,不能接受的,醜陋的、痛苦的,可怕的。

要糾正這個認識,首先就需要在一段安全的關係裏,再去重新體驗一下這個真實的自己,看看還有那麼糟糕嗎?然後重塑之前的自我認知以及建立對自我認知的客觀評價。


在你的生活狀態裏找不到這種安全關係時,建議去找諮詢師。


做到接納真實自我的第二個重要的點在於要走出自戀和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一個人有完美主義傾向似乎更多的是指這個人存在自我要求過高,苛責自己的現象,但在很多情況下,完美主義還可能是由於這個人的過於自戀導致的。

當一個人用不正常的、完全高於人類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其實隱含了一個信念,就是這個人他不能讓自己甘於做一個凡人,普通人,他得超凡脫俗,做到別人都做不到的,他不能接受人類的普遍對自己的標準,他必須要做到比這個更好,所以神的標準纔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接納自己是一個凡人的過程,是普通人類中的一員的過程。


你也有普通人一樣的煩惱和優缺點,人類的侷限和弱點一樣不差,接納這一點,也是一個擺脫不切實際的全能自戀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接納自己是個凡人並不意味着認爲自己可能會有非常庸碌的毫無作爲的一生。


這是兩回事。甚至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更好的接納了自己,對自己的優缺點心知肚明後,在這個現實的基礎上再去努力,會更容易做出成就,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很多人之所以不敢降低自己對自己的自戀要求和完美主義,是因爲這些標準可以幫助他們維持他們想超凡脫俗、不泯然衆人的自我理想和期待。


但遺憾的是,基於這種要求來苛責自己對於成功往往是於事無補的,甚至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用於內心的自我建設,最終導致在現實的成功這件事上裹足不前。


通過彌補內心的自卑獲取的成功,有,但是會很累,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而且容易不可持續,也就是俗話說的“這個人輸不起”。


而真正的成功和優秀,他的內在成長一定是和他的外在表現同步的,甚至內在成長超越外在表現,這樣的前進會讓人覺得更加遊刃有餘,即便這個人暫時失敗了,你會知道,他還能站起來,因爲他有這個實力。


他這人“輸的起”。


接納自己意味着對自己的全面洞察,一個人對自己瞭解的越深,也就會對別人理解的越深,對人性的很多規律就知道的越多,也就不會再拘泥於自卑不自卑,因爲沒有任何自卑的需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卑是因爲你不瞭解這個世界,更不瞭解你自己。

你還在解決你和一個幻想世界和幻想中的自己的關係。

那麼你必然在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時,存在障礙。


· 05 ·

你不是自卑,

而是思維懶惰!


最後一點,優秀的人要改變自己內心的自卑,是在上述的基礎上更新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

自卑的人大多意識不到他們一直在使用一套不易覺察的僵化的標準來評價自己,而不管他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和成績,都無法把這種外在的優秀內化到自己的那套評價標準裏。

這些不易覺察的僵化的標準可能表現爲:

(1)經常拿自己的不足跟別人的優勢比較。


我個子矮,所以我專門跟個子高的人比較,那麼不論怎麼比較,都會慘敗。


這種情況太多了,見過了太多的人因爲自己有一點點的瑕疵,就長年累月的對此耿耿於懷,比如僅僅因爲臉上有個斑,有的姑娘常年不敢見人,在長達20多年的人生裏被一個斑點折磨;


現實的實際情況是,即便生活中充滿比較,其實我們在做比較的時候,我們也很少把單一的條件在兩個人之間進行比較,一般都是綜合比較,即你雖然個子矮,但你幽默啊,會講話啊,所以綜合情況,並不一定在討人喜歡上並不會弱於那個比你高的大長腿。


同理,雖然你臉上有塊斑,但是你皮膚好啊,你智商高啊。


生活的真理在於要利用好你手裏已有的資源,去打好人生這場牌局。如果眼睛和內心只盯着自己的不足和沒有的東西,往往在錯失了星星之後,會繼續失去月亮。


有些所謂的明明有一手好牌卻白白浪費的人生的人,大多犯了這個錯誤----即盯住自己的缺點不放,在那裏糾結苦惱,直到錯過整個世界。




(2)只關注自己不夠好的地方,完全忽視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所以整天自虐。

寫出這條來,也許你會覺得竟然還有這麼傻的人??

是的,因爲人性使然,不僅有這種人,而且這種人還挺多的。

如果一個人不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內心的某些不易覺察的標準,那麼他就會慣性的被這套標準控制,持續的使用這些不合理的標準去評價自己。

所以學會反思很重要。

當取得成績的時候,要停下來,把新發現的自己的優點梳理一下,納入到自己的評價體系裏,並對這個評價體系重新梳理一遍。常做常新,爲什麼古人說一日三省,就是要充分認識自己,覺察自己,擺脫不合理信念的束縛,從而擺脫妄想煩惱之地。

同理的情況,當取得挫敗的時候,更要停下來,把自己暴露的缺點也梳理一下。要吸取的教訓也就會同時變的清晰,而避免了把失敗泛泛歸納於自己不夠好這個原因。

由此來說,如果一個人自卑,也是思維懶惰的一種表現。


所謂的思維懶惰,主要是缺乏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去研究分析的思維,就像做項目不經常進行方法論的總結,任由每個項目帶着自己跑,勢必被項目玩死。


他雖然在取得成就,但並沒有更新內部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認識,所以很可能,他的這個成就和優秀就不能持續。

生命是個道場,修身和修煉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過程,只關注外在的成就,而不去覺察自己內心、反思自己的內心,就會陷入迷茫。


因此“所謂的外在優秀,內在自卑”更多的是在按照原生家庭的信念活着,在繼續使用着那個早年被父母或養育者灌輸的信念。


從現在開始,請停止用舊的思維思考你的人生。

是時候了,擺脫早年的慣性思維,成爲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這是你走向真正的成熟和自信的第一步。




欄目初衷

——外面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大家好,我是達芙妮。

我之所以開設“鏡中人”這個專欄,是因爲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景。

有很多人碰上了心儀的的人,卻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有很多人心中想着和別人真心以待,卻無法與人好好相處。

有很多人明明愛着對方,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釀成大錯。

還有一些人,馱着“情商低”“孤僻”“不敢惹”等壓力山大的標籤,終日鬱悶,處於折磨別人也折磨自己的境地。

人是關係的一面鏡子,關係也是人的一面鏡子。人的一切問題可以說因關係而起,又會從關係中表現出來。


“鏡中人”欄目會藉助“關係”這面鏡子,通過對各種關係的解讀,穿透問題的表面幻相,帶領大家去發現真實的自己,從而踏上探索自我,治癒自我,完善自我的心靈之路。

親愛的,這世界上沒有不好的自己,只有因爲不被接納而被定義成的不好的自己。


通過“鏡子”找到這些被排斥的委屈的“自己”,看見他們,理解它們,接納它們,是走向人格重塑、心理強大、個體新生、活的自在的必經之路。

外面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願你在鏡中看見自己,做出改變。


你會發現當你改變的時候,這個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808047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