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云何洋開講|深度乾貨,順豐阿里之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燕麥云何洋開講|深度乾貨,順豐阿里之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前兩天聽同事在午休時議論說,在淘寶天貓買東西想用順豐,都已經無法在平臺上選擇,而是買賣雙方私自協商。所以,一個物流巨擘,一個電商龍頭,順豐和阿里兩家企業“互懟”,甚至不惜犧牲用戶體驗,其實只爲了一件事——“爭奪信息主權”。

燕麥云何洋開講|深度乾貨,順豐阿里之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做了這麼多年企業信息服務,本期《何洋開講》我想從本質上解析這次“巨頭之爭”,幫大家看得更明白;更重要的,這場無法律依據可查、不見現金流並最終講和的“企業數據戰”,有其必然性,而且並非想象中那麼遙遠,其實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


“順豐阿里事件”的直接導火索,是阿里旗下物流公司“菜鳥網絡”的系統升級。

雖然叫“菜鳥網絡”,它的背景可一點都不“菜鳥”。2013年5月23日,阿里集團聯合財團和物流公司共同組建了“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菜鳥”),阿里佔大股43%,馬雲任董事長。順豐也是菜鳥的最初股東之一,但佔股僅有1%。

燕麥云何洋開講|深度乾貨,順豐阿里之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而就在今年的兒童節,順豐突然宣佈關閉對菜鳥的數據接口,所有在淘寶和天貓上用順豐發貨的快件,都查不到快遞信息了,這個舉動在網絡上大受爭議。

阿里和順豐在各自官方迴應中各執一詞:菜鳥說,順豐不適應技術進步,不配合升級;而順豐則說,菜鳥想要搞壟斷,控制順豐的技術及業務自主權。

這場爭執,在商業上其實蘊含着必然性。


2013年以前阿里雖然已經爲買賣雙方打造了一套相當完善的生態系統,但對於電商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阿里自身的物流體系建設卻非常薄弱,對比京東早已實現的當天、第二天到達,阿里多年來並未有所進步。

時任阿里巴巴CEO的衛哲也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表示,在物流問題上阿里希望可以與快遞商共同解決,阿里本身是不會做物流的。但因爲入駐阿里快遞商在物流信息技術方面的持續不給力,缺乏有效的統一分析及管理,導致物流各環節分散,效率十分低下,於是阿里爲了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痛下決心補足短板,打造自己的物流服務“菜鳥網絡”。

說到順豐,我覺得它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的成功典範。依靠專注和深入,今天順豐的標籤就是“快捷可靠服務好”。從順豐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創始人王衛對於物流效率的重視。

順豐不僅在物流IT系統建設方面投入巨大,它更是第一家買入自有載貨飛機的中國公司,現在,甚至它更在建設自己的物流專用機場。目前順豐自身擁有37架載貨飛機、1.5萬輛車、37萬名快遞員,在生鮮農產品冷鏈配送、電商高端配送上佔據絕對優勢。

燕麥云何洋開講|深度乾貨,順豐阿里之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順豐走的是物流效率,而阿里走的是線上電商,可以說,這一開始是非常互補的。

但是,隨着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我們進入信息化和數據化的社會,順豐阿里的關係變得微妙。


順豐越來越意識到,掌握入口和數據的重要性。

順豐高層曾表示,順豐要從單一的快遞服務轉型爲一體化綜合物流服務,變成一個基於大數據和信息化的綜合物流服務商。

於是,順豐也開始嘗試電商和物聯網的自建,“順豐優選”和“豐巢”就是兩個非常成功的嘗試;此外,2016年5月順豐推出了一款數據增值服務“數據燈塔”,這款產品與菜鳥的數據應用理念類似。

燕麥云何洋開講|深度乾貨,順豐阿里之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所以順豐狙擊菜鳥發展路徑的行動,絕不是一時衝動,而一定是長期規劃的結果。雙方都明白會有這麼一天的到來。


目前,菜鳥和順豐已恢復了業務合作,但我認爲類似爭端只是個開始,更慘烈的“入口和數據的搶奪戰”可能在後面。

所有牽扯商業利益的博弈,根本就不存在對錯的問題。

雖然順豐在這場戰爭中看似依靠輿論小勝,但從宏觀角度,策略上其實是失掉博弈先手的:

菜鳥背靠淘寶天貓電商平臺大樹,以技術爲核心競爭力輕裝上陣,以“巧勁”棋高一着,當別人還沒摸清楚套路的時候,就發展到了甚至連“三通一達”都對其俯首稱臣的地步。

這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眼下充滿變化和創新的信息化時代,我們該做些什麼?

做企業的人、特別是珠三角靠實業起家的勤勤懇懇的企業主朋友們,除了理清企業發展的主線,一定得儘早把IT信息和科技因素提到戰略高度,儘快自主掌握 “雲計算、“數據資產”等這些趨勢詞彙的真正含義。


從順豐阿里之爭,我們已經看到未來競爭模式的端倪——商業競爭已變爲數據和信息的競爭。

企業應該從何着手應對呢?我覺得可以從做到以下三點做起:

第一, 從現在起,把企業數據視爲“數據資產”,重視並保護屬於你的數據資產。

機會和威脅,往往來源於眼下被忽略的地方。以物流行業爲例,數據資產就是用戶的物流大數據信息;對於其它行業來說,數據資產的定義則不盡相同:你的設計圖紙、音視頻樣本、法律合同、財務單據等等,所有與業務切實相關的文件都是數據資產,自己都應該用一種安全可靠的方式妥善保存起來。切記不要做爲了短期的方便或者利益,將數據資產拱手讓給他人的事情。

燕麥云何洋開講|深度乾貨,順豐阿里之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第二, 數據資產的保管,儘量用私有云。

公有云就像租房子,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而購買私有云就像買房子,私有財產是受物權法保護的。商業祕密和涉密數據應該保管在企業主完全可控的地方。目前市場上各種雲產品琳琅滿目,除了公有云和私有云之外,甚至還出現了一種自稱“混合雲”的產品。其實,混合雲產品的複雜程度是中小型企業沒有時間精力去駕馭的。如果想簡單又安全的保管使用企業機密文件,我建議直接啓用私有云。

第三, 選擇輕量純粹的私有云產品,別被各種功能名目誤導。

必須澄清一個認知誤區:一提到私有云,有人就覺得它複雜難用,雖然安全,但只適合大型機構或政府單位等擁有完整IT體系的大平臺。其實現在,先進的私有云產品已經做得非常輕量好用了——既保持了安全穩定性,又升級了傳統私有云關於系統部署、實施、換膚定製等,使用體驗無比簡單,“一分鐘落地一個私有云”就是現實情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