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IoC 之 2.1 IoC基礎 ——跟我學Spring3

2.1.1  IoC是什麼

Ioc—Inversion of Control,即“控制反轉”,不是什麼技術,而是一種設計思想。在Java開發中,Ioc意味着將你設計好的對象交給容器控制,而不是傳統的在你的對象內部直接控制。如何理解好Ioc呢?理解好Ioc的關鍵是要明確“誰控制誰,控制什麼,爲何是反轉(有反轉就應該有正轉了),哪些方面反轉了”,那我們來深入分析一下:

 

誰控制誰,控制什麼:傳統Java SE程序設計,我們直接在對象內部通過new進行創建對象,是程序主動去創建依賴對象;而IoC是有專門一個容器來創建這些對象,即由Ioc容器來控制對象的創建;誰控制誰?當然是IoC 容器控制了對象;控制什麼?那就是主要控制了外部資源獲取(不只是對象包括比如文件等)。

爲何是反轉,哪些方面反轉了:有反轉就有正轉,傳統應用程序是由我們自己在對象中主動控制去直接獲取依賴對象,也就是正轉;而反轉則是由容器來幫忙創建及注入依賴對象;爲何是反轉?因爲由容器幫我們查找及注入依賴對象,對象只是被動的接受依賴對象,所以是反轉;哪些方面反轉了?依賴對象的獲取被反轉了。

用圖例說明一下,傳統程序設計如圖2-1,都是主動去創建相關對象然後再組合起來:

 

圖2-1 傳統應用程序示意圖

當有了IoC/DI的容器後,在客戶端類中不再主動去創建這些對象了,如圖2-2所示:

 

圖2-2有IoC/DI容器後程序結構示意圖

 

1.1.2  IoC能做什麼

IoC不是一種技術,只是一種思想,一個重要的面向對象編程的法則,它能指導我們如何設計出鬆耦合、更優良的程序。傳統應用程序都是由我們在類內部主動創建依賴對象,從而導致類與類之間高耦合,難於測試;有了IoC容器後,把創建和查找依賴對象的控制權交給了容器,由容器進行注入組合對象,所以對象與對象之間是鬆散耦合,這樣也方便測試,利於功能複用,更重要的是使得程序的整個體系結構變得非常靈活。

其實IoC對編程帶來的最大改變不是從代碼上,而是從思想上,發生了“主從換位”的變化。應用程序原本是老大,要獲取什麼資源都是主動出擊,但是在IoC/DI思想中,應用程序就變成被動的了,被動的等待IoC容器來創建並注入它所需要的資源了。

IoC很好的體現了面向對象設計法則之一—— 好萊塢法則:“別找我們,我們找你”;即由IoC容器幫對象找相應的依賴對象並注入,而不是由對象主動去找。

 

2.1.3  IoC和DI

DI—Dependency Injection,即“依賴注入”:是組件之間依賴關係由容器在運行期決定,形象的說,即由容器動態的將某個依賴關係注入到組件之中。依賴注入的目的並非爲軟件系統帶來更多功能,而是爲了提升組件重用的頻率,併爲系統搭建一個靈活、可擴展的平臺。通過依賴注入機制,我們只需要通過簡單的配置,而無需任何代碼就可指定目標需要的資源,完成自身的業務邏輯,而不需要關心具體的資源來自何處,由誰實現。

 

理解DI的關鍵是:“誰依賴誰,爲什麼需要依賴,誰注入誰,注入了什麼”,那我們來深入分析一下:

 

誰依賴於誰:當然是應用程序依賴於IoC容器;

爲什麼需要依賴:應用程序需要IoC容器來提供對象需要的外部資源;

誰注入誰:很明顯是IoC容器注入應用程序某個對象,應用程序依賴的對象;

●注入了什麼:就是注入某個對象所需要的外部資源(包括對象、資源、常量數據)。

 

IoC和DI由什麼關係呢?其實它們是同一個概念的不同角度描述,由於控制反轉概念比較含糊(可能只是理解爲容器控制對象這一個層面,很難讓人想到誰來維護對象關係),所以2004年大師級人物Martin Fowler又給出了一個新的名字:“依賴注入”,相對IoC 而言,“依賴注入”明確描述了“被注入對象依賴IoC容器配置依賴對象”。

 歡迎大家一起學習研究相關技術願意瞭解框架技術或者源碼的朋友直接加企鵝:2042849237
更多詳細源碼參考來源:http://minglisoft.cn/technology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