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創業

談創業

截止寫這篇博客爲止,我都屬於一個空談主義者--我未曾創業過。
我認爲,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用失敗來交學費的。有很多學費是不必交的。有些學費交了,卻學不到經驗。

創業的兩種模式

我自己將創業歸納成兩種:一種是失敗,一種是成功。這有些廢話,創業都比較有目的性,即成功,我的本意是歸納成功和失敗的通性。好吧,標題黨了。
不過從創業的初始動機可以歸類成兩種類型。

1、自然而然型

我們假設某君,在某領域做得十分突出,如MIT或CIT的瘋子,在電池領域做出重大突破,順理成章的創辦一家電池領域的科技公司。這叫科技的產業化。創業者只不過是自然而然的順應了他的使命。這個類型的典型代表莫過於Google的co-founder。
另一個是細分的類型是某君出於對社會需求的觀察,做了一款填補其需求的產品。此類型的創業者想必是很細緻的一個人,留心社會、生活的需求。大概扎克伯格算是一個吧。國內也有很多這個亞種的衍生---山寨。山寨國外對生活觀察入微者的產品。其實這個應該說是剽竊。可是剽竊者太多,而且很多已經高居社會的頂端。例如copy了ICQ的某巨頭,又如移植了ebay的某寶。又如人人、微信、美團等。都是借了國內政策壁壘的東風。

2、爲了創業而創業

我見過不少公司,創始人創辦他的公司的時候,不清楚自己的公司的歷史使命。先註冊公司再想做什麼產品,先投錢招聘再研究做什麼。或者,三十好幾了,覺得自己應該創業做一點自己的事業了。於是乎創業了。
這個有一個亞種,或者說導致了一個結果:國外出現某新產品環境的時候,國內一窩蜂擠進去。當年美國Groupen成功的時候,國內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近萬家做團購的團隊。
從巨頭的角度看,巨頭是不需要創新的。他們只需要跟進別人的腳步即可。無論是出於大型企業臃腫的辦事隊伍和效率方面考慮,還是出於性價比考量,跟進策略都是較優選擇。
可以參考"博弈論"來分析。

創業成功的跡象

1、有強烈的初始目的,爲了做什麼產品,提供什麼服務。如果含糊,趕緊把錢省下來吧。
我始終認定,每家初創公司應該有自己的使命,我們不應該刻意強調“創業”這個概念。一個人,一個團隊,做一個產品/服務,做得很傑出,“創業”對他們來說,僅僅是多了一個規範的財務流程而已。
2、合適的人和隊伍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謹慎而積極的心態很重要。如果創始人在創辦一家公司之前,已經想好了創業成功了要去希爾頓酒店請別人吃飯,還是把錢省下來過日子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