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根本不是爲了滅魏,而是一統三秦

魏蜀之戰,先後有兩大勝負手,一是漢中地的歸屬,一個就是關中地的歸屬。誰佔據了全部,誰就是又一個秦帝國。結果是兩家各佔一個。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的,不是爲了滅魏,而爲了一統三秦;而司馬氏則對諸葛亮打的是什麼算盤心知肚明,鑑於曹魏國內外博弈的情況,司馬氏決定固守關中,耗死諸葛亮和他的蜀漢,同樣也不斷消耗曹氏集團。至少在曹魏國內,能有天下戰略眼光,與諸葛亮棋逢對手的,只有深得曹操真傳的司馬氏了。我甚至認爲,曹操之後,曹魏的歷史就已經結束了。曹氏後人以曹丕和曹叡爲典型,精於內政,還算知人,但毫無天下戰略眼光。比如曹丕晚年竟然抽調國力去進攻毫無意義的東吳,一朝敗績身死,魏國關中空虛;繼位的曹叡不知迅速充實關中,渾然不知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史稱操、丕、叡爲曹魏三祖,有些貶壓曹操擡舉子孫之嫌。曹操的天下戰略沒有傳給曹氏宗親,反倒讓司馬氏學去了,天下盡歸司馬氏也只是時間問題了。懂天下,纔有資格擁有天下。

而蜀漢那邊兒,至於魏延什麼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速戰速決的眼光,就缺乏戰略了。這也是爲什麼諸葛亮不敢把蜀漢大權交給魏延的原因。他認爲魏氏的眼光太差了,又不大服管,倒不如給一個聽自己話的後生,蜀漢或許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當然了,無論如何都不會有東吳什麼機會,東吳自始至終都是魏蜀兩家用來制衡對手的棋子罷了。孫權也對自己的戰略地位心知肚明,制衡自保之國策,可以說是孫權和他的東吳面對魏蜀兩大軍事強敵之下唯一可取之道。當然,這也只能解決一下東吳能活多長的問題,滅國是早晚的事兒。歷史沒有給東吳以任何機會成爲最後的贏家。相對於魏蜀兩家,東吳的最大敵人是曹魏,但它最該進攻的卻是蜀漢。因爲它去攻略曹魏的中原腹地沒有任何意義,根本就佔不住,早晚會被西面的蜀漢打退,一潰千里,漢楚戰爭就是前車之鑑。若東吳攻佔西蜀,與北方劃江而治,倒可能活得更長久。但東吳最悲催的地方就在於,無論它去進攻誰,都會導致另一方統一分屬魏蜀兩方的三秦之地,從而得以“兵出函谷”,重走秦帝國統一之路,到時候東吳自己也就亡了。東吳無論攻擊誰都會打破三足鼎立的平衡,導致天下一統進程的加快,也就是自己滅亡進程的加快。所以,東吳只能哪邊都不打,坐等滅亡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