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的第一次戶外野行之感

       這應是我 2006 年的遊記……六年了,10 年我把它保存了下來,如今,掛載我這篇遊記的網站,也是我第一個博客網站已經再也找不到了……上面我所有的記憶、感情、故事……所有的所有,僅僅剩下這一篇了。

————————————————————————————

        週六一大早我們俱樂部十六七人出發去昌平、懷柔、延慶三縣交界的“小西湖”風景區進行一場野外生存考驗。

        驅車走八達嶺國道,清河、沙河、小湯山、昌平西關,曾經是我多麼熟悉的地方和大一由校本部乘校車去宏福和昌平校區的必經之地。進入昌平城區,看到我大一離開時還在建設之中的區體育館已然落成。繞過西關環島,我特地向西看了一眼——那是通往南口和昌平校區的方向,我們轉向了東朝十三嶺奔去。從昌平方向進抵三區交界地帶,盤山環路,高處俯看側下方是我們一路走來卻已如蜿蛇之山路,心中真真體味到何爲“峯迴路轉”。怪石嶙峋,曾遇大塊白灰巖,那成分是CaCl2,天鹼曾在塘沽灘塗地帶留下了成山數裏的鹼碴,主要成分就是CaCl2,一樣的顏色,催生回顧之情——鹼山就在我們家附近不遠,也是我小時常去“探險”的神祕地帶。山路險峻,一個不小心定將滾落無底之崖人車俱焚。

       一道上俱樂部帶隊的副主席向大家分發着口香糖,給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暈車者振奮精神,事實上,這對我來說確實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不過就算是這樣,等到了目的地,還是有一個吐得特慘,沒有辦法,誰讓他在車上吃了那麼多東西呢?暈車者,一忌諱空腹,二忌諱飽食。

       標語是農村特色的,無外乎“計劃生育”、“人均主義”。就在進入農家村之後,手機信號都斷掉了。聽接待的大媽說這裏的轉接站的設立已經在“計劃之中”了。不過,對於今天,我們是“不幸”的,這意味着,在沒有對講機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保證頭尾相顧以防不測——這完全是對團隊合作和一致性的考驗了。

       缺覺和暈車讓我倒在農家寬大的火炕上不省人事,關於這一天的行程安排等相關事項的交涉給我的休息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有女生不光是來看風景的,也是爲了以自己的清靚來增添風景的,自然打扮得風情萬種——只可惜她絕不知道一條野外生存的經驗結論“戶外無美女”——爲了她最基本的生存必需,農家借了她一件擋風又保暖的外套,數百米高的峯火臺與城市絕對不是一種氣候。

        從後山腳出發進長城,沿線被野樹給插遍了,最密的地方只有城牆邊夠一個人擠過去的。多是陡的地方,臺階齊膝高卻只有一個腳掌寬,我不斷地問旁人,古人就是這麼來回跑的嗎?等明軍應急換防調兵之時,這樣的臺階走起來該多麼費力啊!萬一上面一排人腳一滑,後面一個軍的人恐怕都堆到山腳了吧!

       後山進長城之前,幾乎一人折一根枯枝,他們當“拄仗”,我當“兵仗”。古人管兵器叫“仗”,兵器相碰就叫作“打仗”,交槍不殺就是“放仗”。當自己是一個戍邊的明軍士兵,腳下攀過的路連接一個峯火臺到另一個峯火臺。但有碟窗殘存的城牆我就一定照下來,紀念它標誌着這裏畢竟曾是軍事防衛工事,而不只是一個數米高的費力的山脊走廊。快到至高點的道上一路傾牆排磚壓在本已模糊的石階上,那是最難走的一段,幾乎每個人都是攬着樹幹和樹枝或者乾脆扣着石縫爬上去的,還時不時有人腳踏空和踩下滾石的事情發生,隊伍早已被散得很開,以防“多米諾骨牌”事件。

        每進入一個屯兵堡我都要穿梭一遍,有的會爬到頂上去。有的已經塌陷使得出口像狗洞,有的天窗坍塌消失,在整個堡壘最當中的地方立起一棵頑樹。同志們抓緊一切機會攝影留念,我只恨相機沒有配廣角鏡頭,使更多感動只能貯存在灰色的記憶中而無法表現在彩色的相片上。從女牆槍孔遠眺山下的溪谷,那將是我們返程的道路。

        姑娘們以爲此次出行不過是到地方看看所謂的“小西湖”,不想竟然要付出如此大體力消耗的代價。終於站在最高的峯火臺上遠眺我們此行的唯一目的“小西湖”時,大失所望,作爲景點,它配不上。但是那裏是整條“水長城”之入口,周圍長城要塞各抱地勢、犄角環繞,並透過我們所在的最高的峯火臺一攬全局。導兒告訴我們長城外是護長城河,故曰“水長城”。蠻族想過來只能坐船,這是在平坦的地勢阻擊騎兵席捲的最聰明的方法,顯示出古代漢人的偉大軍事智慧。可嘆時至今日,其偉大的軍事意義光輝依舊,我也就不追究對景點的失望了——具有強破壞性的旅遊開發在偉大的漢文明面前是多麼地渺小與可悲。

        留給最高峯景色的相片沒有幾張,相機的內存大多耗在這一路上不斷地採風之中了。我只是刪除了前面的“壞張”象徵性地騰了騰地方——這一路十四里長征,纔是真正值得紀念的。

       跋涉於古今滄桑之中,躊躇於百感交集之隙,傳來了山頭間情歌對唱。在這曾千百年充斥着血腥和肅殺的地帶回蕩着人類最和諧振的旋律,顧比孟姜女之哭,如何?!

       溪谷幽長。點踏巨型鵝石像忍者一樣“之”形飛躍兩岸。有冰還沒有開,真真的和城市不是一個氣候。轉過灘頭,忽現懸崖峭壁,俱驚之,疑“此仍爲京否?比江南何?”。遂嵌合影於壯觀。我每隔一段都要用溪水洗一次手,就爲了感受這份純淨和自然。

       集體吃農家菜時最快樂的莫過於品嚐到了“山間野味”,還看到了一些在洋化的城市永遠也看不到的傳統烹飪器具和方法。最後碰杯時我用一碗小米粥幹了,這叫養胃。

       隨團帶領我們進行此次野外訓練的拓展師教給我們“戶外活動”的概念和一系列相關的事項,帶着我們做了好多拓展性遊戲,遊戲規則看似很難爲人,但我們適應得相當地快,最次在第二次遊戲時就不僅完全適應了遊戲環境而且準確找到了應對辦法,甚至向拓展師發起“反擊”,嘿嘿嘿,他對我們是滿意的,我們對這一天是滿意的。

       這會是我人生“戶外活動”的開端。這也是大多數同志們的心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