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這種方法讀書,收穫很大

讀書從心態上說有兩種,一種是非功利的,一種是功利性的。

* 非功利閱讀:比如說閱讀小說,其實爲的就是個享受,就跟看電影一樣,我不管劇本怎麼寫的,特效怎麼做的,只要我看的爽就行了。
* 功利性閱讀:閱讀商業書籍、工具書,則是功利性的,閱讀之前就希望從中得到新觀點、新方法、新啓發,讀完之後就希望有所成長,所以看本書跟上堂課差不多,累!但是有必要。

我們做功利性的閱讀是爲了什麼?

* 爲了談資?就像別人都看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自己沒看過多恐慌啊
* 爲了獲取信息和觀點?不斷的往腦袋裏塞各種各樣的好東西,就像得了暴飲暴食症,非得把自己吃成一個走不動路的大胖子
* 爲了成長?身邊有些人每年不停的讀書、不停的上課,每堂課都會有作業,所以把自己搞的很忙,讀書計劃、學習計劃沒完成就充滿了負罪感,我想問你把自己搞這麼忙是在逃避什麼嗎?

我們很容易忽略讀書的另一個作用:觸發自己的行動,於是感覺讀了很多書,仍然沒成長,讀書的同時觸發行動有幾個好處:

* 鞏固所學:看一本理財的書,學習了基金定投,如果不去真的開個賬戶試試,那麼學到的知識就會慢慢消失掉,這誰也阻擋不了
* 知行合一:“知道”書裏的內容,又能“做到”,那麼就不會產生焦慮,我們有時候讀太多書、學太多的課程,會讓自己非常焦慮,爲什麼?因爲做不到,所以,知道和做到之間的溝壑,滿滿的都是焦慮。
* 探索未知:我們看到一幅世界地圖,和滿世界跑一圈有什麼不同?肯定真正的跑一圈有更多體驗,收穫更多,更有意思,對吧?!這也是看到一本書,和觸發自己行動的區別。

其實,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已經觸發了自己很多行動,但往往是合上書本,就把這個想法拋到腦後了。比如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就會想到要用主題閱讀的方式讀寫作相關的書,可合上書本的時候,這個想法也就慢慢淡忘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讀書的一個小方法,暫且命名爲“知行合一讀書法”吧:
第一步:選出清單頁通常我會選擇書的最後一頁,這裏會有一張空白頁
第二步:隨時想到的行動,都寫到清單頁裏閱讀中只要觸發了某個行動,我就立刻翻到最後一頁把它寫下來,一本書讀完往往能積累15個行動左右
第三步:重新審視,刪掉一時衝動的想法每次放下書的時候就可以去行動了(而不是把全書讀完纔去行動),在此之前,我會審視一下這份清單,問自己:我仍然想執行這個行動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毫不猶豫的刪掉它,每刪掉一條,都是在節省我的時間。

除此之外,對於我覺得特別好的書,我還會畫出一張思維導圖,幫助我結構化書裏面的點,通常畫在書的第一頁空白位置。

這樣一來,有輸入(思維導圖,書裏的各種信息),有輸出(書後的行動清單),讀書更加知行合一

結語
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兩個字:平衡
輸入和輸出的平衡,想法和行動的平衡,還包括功利性閱讀和非功利閱讀的平衡,我們可以看看自己的書架和書單:

* 是不是暢銷書太多了?該看點冷門高分書?
* 是不是商業書太多了?該看點推理小說?
* 是不是雞湯書太多了?該看點工具書?

動態平衡是爲中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