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先孰後--量價時空(6)

1、有時不得不承認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例如“量價時空”四個字,最先組合這四個字的人真是個天才,只用四個字就把精粹講清楚了。

 

2、道氏理論最先總結了量價的關係,之後艾略特提出了波浪理論,再之後就是江恩的時間週期,直到現在似乎又回到了起點,以巴菲特爲代表的價值投資派,以西蒙斯爲典型的數量分析派。在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面前,連呼吸都要先想想。

 

相比美國股市的發展,中國股市的歷程實在太短,短到起初就憑一張蠟燭圖解都可以揚名立萬,短到純白的小肥羊來到虎狼出沒的原始森林也不知道什麼叫害怕,那麼爲什麼量價時空是這樣排序,而不叫價量空時,量空價時?

 

3、有些腦子裏灌滿了漿糊的大溼可能會這樣跟你講述量價的關係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既無聊又無意義,但是可以打發時間。其實只要回顧下有關股票分析的幾大理論系統的發展歷程,如果把它們都看成是一把錘子,必然都是爲了解決當時的一些實際問題而出現。

 

對股票研究的人越來越多,許多曾經有效的經驗就會過時,即使部分依然有用,但是顯然已經滿足不了賺大錢、賺快錢的目的。

 

4、所以關於孰先孰後的問題,讓我們回到起點,回到量價的問題,把問題再簡單化,想像下我們正在市場上進行簡單的買賣,那麼你就會發現批發價和零售價是不一樣的,回到經濟學的原點,供求關係,很顯然是先有量(需求)後有價格(對於同一品種而言)。

 

其實寫下這些有什麼意義呢,只是想告訴當下希望靠短線甚至超短而致富的人,把腦袋放到涼水裏面泡一泡,告訴自己憑什麼,我這樣說不是想激起你的鬥志,反而是想澆滅你洪洪的烈火,如果你沒什麼特別而又富有邏輯的招數的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