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學與一等獎】樂見政府退出科學分歧 欣聞校長不避同行爭議

樂見政府退出科學分歧 欣聞校長不避同行爭議
“張堯學與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賽先生》的第4篇評論
2015-01-27

愛因斯坦曰: “政治是暫時的,方程是永恆的”。科學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爲它獨立於政治,獨立於國界,獨立於時間,甚至獨立於當時有名望的具體科學家。真正有價值的科學發現,一定是普世的,永恆的,不會因爲它是否得到官員或政府部門的認可而改變本身的價值。自古以來,科學的成功發展,從來就是獨立發展的過程。中國科學的健康發展也只能走這一條路。

今年1月9日宣佈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後,我國科技界出現一系列意見,對清華大學教授、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團隊獲得這一獎項有較大的爭議。

最初,網絡上出現衆多爭議、以及大量匿名意見,其中既有講事實、擺道理的,也有嬉笑怒罵的,一時間衆說紛紜。《中國科學報》刊發張堯學訪談文章,正面解讀自然科學一等獎,其中不乏溢美之詞。紙媒和網媒分歧凸顯。

上海的新媒體《澎湃》和北京的《財新網》採訪一些專家匿名發表了爭鳴意見,很快被刪除。《中國新聞週刊》雜誌發表記者報道爭議的文章,但似乎受到限制,無法通過網絡傳播。《澎湃》不氣餒,發表社論“科學分歧應由同行評議”,提出:“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科學界已經形成…共識之一是,有關科學的分歧,無論是學術內容方面的爭議,還是學術評價方面的爭議,都應該由科學界內部解決,而不是由其他行業或力量涉入代庖。即令是政府,一旦貿然介入科學或技術的分歧,也往往適得其反,令正常的學術爭議無法得到有效的討論和解決”。可喜的是,這篇文章迄今倖存於網絡,沒有被刪除。

《賽先生》爲此發表3篇文章,1月22日的文章“聽專家評說:國家科學一等獎爲何遭全國性學會抗議”,在不到10小時的時間裏閱讀量超過10萬,迄今已逾29萬;1月23日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文章“中國科技獎勵之我見”,並非具體針對張堯學獲獎,而經過多方面分析,提出應逐步取消政府的科技獎勵,或逐步由民間的學會獎勵替代;1月24日發表評論“有爭論纔是正常的科學”,倡議爲了建設而批評,改進科學評價機制和國家科技獎勵制度。

在官方媒體《澎湃》和《財新網》文章被刪後,人們很憂慮政府不明智地介入了不該介入的領域,可能導致更多矛盾、甚至衝突。在《澎湃》一篇社論和《賽先生》三篇文章沒有受到干涉時,科技界的人們感到舒了一口氣。

《澎湃》社論提出“希望看到,中國的大學校長在引發爭議的時候,…如果通過明智而令人心服口服的做法,說服同行,析疑止爭,是言傳身教的最佳機遇…建議張堯學校長通過公開方式,向科學界同行介紹自己的工作,也給公衆解釋‘透明計算’的價值”。

我國科技界很多人欣慰地看到,1月25日科技部官微出面迴應“國家科技獎勵的評審是由專家和政府相結合。政府負責評審的程序,而成果水平完全由專家獨立評審”;1月26日,科技部代管的《科技日報》刊發張堯學教授專訪,介紹“透明計算”及其重要性。無論是否就此打消了公衆與業界的種種疑慮,但不迴避爭議有所迴應的姿態還是值得肯定的。

有關政治與科學的關係,愛因斯坦有句名言: “政治是暫時的,方程是永恆的”(“Politics is for the moment; an equation is for eternity.”)。科學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爲它獨立於政治,獨立於國界,獨立於時間,甚至獨立於當時有名望的具體科學家。真正有價值的科學發現,一定是普世的,永恆的,不會因爲它是否得到官員或政府部門的認可而改變本身的價值。自古以來,科學的成功發展,從來就是獨立的過程。羅馬教皇因爲反對哥白尼日心說理論對伽利略本人的迫害,蘇聯對孟德爾、摩爾根的染色體基因理論的批評,只不過在局部區域延緩了科學的進步,害了當地,而不能阻擋科學本身的發展。政治必須尊重科學。中國科學的健康發展也只能走這一條路。

任何科學獎都應該是屬於科學界的,而不是政府部門的。政府部門只能是代表科學界來做具體的執行。科學家是主,行政幹部是僕。關係不能搞錯。給什麼科學成果發獎、發的科學獎是否適當,是科學家自己的事,應該讓科學家來處理。科學上出現分歧,無法通過行政權力的干預得到解決。

政府部門表態退出科學分歧,避免因爲國家科技部附屬的司局級機構(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參與了組織評審,以至於出現可能錯誤時似乎變成責任在於國家,讓科技界完全實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我國多年努力的進步。

校長作爲學者時,與其他學者具有同等發言權。如果認爲不同意見完全無理,講的全部不是事實、也不合邏輯、甚至謾罵,校長和任何學者都有權不予理睬。如果不同意見來自專家,包括同行中高水平的專家,而且是講事實、擺道理,那麼校長有所迴應更爲明智。張堯學教授公開答覆批評是我國科技界的進步。

有關此次一等獎的爭論不一定能很快得出結論,但政府退出科學分歧對政府和科技界都是減壓,而校長答覆即使還有餘波,也是科技界本身的正常過程。

被大衆矚目的科技界爭論,可以考驗我國科技界能否理智、公平、合理地討論和解決爭議。公衆通過了解觀察科技界爭論,也可以因此對不用大動干戈、理性解決爭論的方式有所啓發。

引人矚目科學爭議事件的解決過程和方式,有年資和成就的科學家的言行風度,對我國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和學生,將有較大的影響,對於他們繼續科研道路的信心和價值觀形成,恐怕不是小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