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高併發-高併發分佈式系統中生成全局唯一Id彙總

高併發分佈式系統中生成全局唯一Id彙總

數據在分片時,典型的是分庫分表,就有一個全局ID生成的問題。
單純的生成全局ID並不是什麼難題,但是生成的ID通常要滿足分片的一些要求:
   1 不能有單點故障。
   2 以時間爲序,或者ID裏包含時間。這樣一是可以少一個索引,二是冷熱數據容易分離。
   3 可以控制ShardingId。比如某一個用戶的文章要放在同一個分片內,這樣查詢效率高,修改也容易。
   4 不要太長,最好64bit。使用long比較好操作,如果是96bit,那就要各種移位相當的不方便,還有可能有些組件不能支持這麼大的ID。

一 twitter 
twitter在把存儲系統從MySQL遷移到Cassandra的過程中由於Cassandra沒有順序ID生成機制,於是自己開發了一套全局唯一ID生成服務:Snowflake。
1 41位的時間序列(精確到毫秒,41位的長度可以使用69年)
2 10位的機器標識(10位的長度最多支持部署1024個節點) 
3 12位的計數順序號(12位的計數順序號支持每個節點每毫秒產生4096個ID序號) 最高位是符號位,始終爲0。
優點:高性能,低延遲;獨立的應用;按時間有序。 缺點:需要獨立的開發和部署。

原理


java 實現代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public class IdWorker {
 
private final long workerId;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twepoch = 1288834974657L;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workerIdBits = 4L;
public final static long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equenceBits = 10L;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workerIdShift = sequenceBits;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timestampLeft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public final static long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public IdWorker(final long workerId) {
super();
if (workerId > this.maxWorkerId || work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tring.format(
"work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this.maxWorkerId));
}
this.workerId = workerId;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timestamp = this.timeGen();
if (this.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his.sequence = (this.sequence + 1) & this.sequenceMask;
if (this.sequence == 0) {
System.out.println("###########" + sequenceMask);
timestamp = this.tilNextMillis(this.lastTimestamp);
}
else {
this.sequence = 0;
}
if (timestamp < this.lastTimestamp) {
try {
throw new Exception(
String.format(
"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for %d milliseconds",
this.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this.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long nextId =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this.workerId << this.workerIdShift) | (this.sequence);
System.out.println("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stampLeftShift:"
+ timestampLeftShift + ",nextId:" + nextId + ",workerId:"
+ workerId + ",sequence:" + sequence);
return nextId;
}
 
private long tilNextMillis(final 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this.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his.timeGen();
}
return timestamp;
}
 
private long timeGen()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dWorker worker2 = new IdWorker(2);
System.out.println(worker2.nextId());
}
 
}

2 來自Flicker的解決方案
因爲MySQL本身支持auto_increment操作,很自然地,我們會想到藉助這個特性來實現這個功能。
Flicker在解決全局ID生成方案裏就採用了MySQL自增長ID的機制(auto_increment + replace into + MyISAM)。一個生成64位ID方案具體就是這樣的: 
先創建單獨的數據庫(eg:ticket),然後創建一個表:

1
2
3
4
5
6
CREATE TABLE Tickets64 (
id bigint(2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tub char(1) NOT NULL default '',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stub (stub)
) ENGINE=MyISAM

  

當我們插入記錄後,執行SELECT * from Tickets64,查詢結果就是這樣的:

+-------------------+------+
| id | stub |
+-------------------+------+
| 72157623227190423 | a |
+-------------------+------+
在我們的應用端需要做下面這兩個操作,在一個事務會話裏提交:

1
2
REPLACE INTO Tickets64 (stub) VALUES ('a');
SELECT LAST_INSERT_ID();

這樣我們就能拿到不斷增長且不重複的ID了。 
到上面爲止,我們只是在單臺數據庫上生成ID,從高可用角度考慮,接下來就要解決單點故障問題:Flicker啓用了兩臺數據庫服務器來生成ID,通過區分auto_increment的起始值和步長來生成奇偶數的ID。

1
2
3
4
5
6
7
TicketServer1:
auto-increment-increment = 2
auto-increment-offset = 1
 
TicketServer2:
auto-increment-increment = 2
auto-increment-offset = 2

最後,在客戶端只需要通過輪詢方式取ID就可以了。

充分藉助數據庫的自增ID機制,提供高可靠性,生成的ID有序。
缺點:佔用兩個獨立的MySQL實例,有些浪費資源,成本較高。

三 UUID

UUID生成的是length=32的16進制格式的字符串,如果回退爲byte數組共16個byte元素,即UUID是一個128bit長的數字,
一般用16進製表示。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結合機器的網卡、當地時間、一個隨即數來生成UUID。
從理論上講,如果一臺機器每秒產生10000000個GUID,則可以保證(概率意義上)3240年不重複
優點:
(1)本地生成ID,不需要進行遠程調用,時延低
(2)擴展性好,基本可以認爲沒有性能上限
缺點:
(1)無法保證趨勢遞增
(2)uuid過長,往往用字符串表示,作爲主鍵建立索引查詢效率低,常見優化方案爲“轉化爲兩個uint64整數存儲”或者“折半存儲”(折半後不能保證唯一性)
四 基於redis的分佈式ID生成器
首先,要知道redis的EVAL,EVALSHA命令:
原理

利用redis的lua腳本執行功能,在每個節點上通過lua腳本生成唯一ID。 
生成的ID是64位的:

使用41 bit來存放時間,精確到毫秒,可以使用41年。
使用12 bit來存放邏輯分片ID,最大分片ID是4095
使用10 bit來存放自增長ID,意味着每個節點,每毫秒最多可以生成1024個ID
比如GTM時間 Fri Mar 13 10:00:00 CST 2015 ,它的距1970年的毫秒數是 1426212000000,假定分片ID是53,自增長序列是4,則生成的ID是:

5981966696448054276 = 1426212000000 << 22 + 53 << 10 + 41
redis提供了TIME命令,可以取得redis服務器上的秒數和微秒數。因些lua腳本返回的是一個四元組。

second, microSecond, partition, seq
客戶端要自己處理,生成最終ID。

((second * 1000 + microSecond / 1000) << (12 + 10)) + (shardId << 10) + seq;
五 MongoDB文檔(Document)全局唯一ID

爲了考慮分佈式,“_id”要求不同的機器都能用全局唯一的同種方法方便的生成它。因此不能使用自增主鍵(需要多臺服務器進行同步,既費時又費力),
因此選用了生成ObjectId對象的方法。

ObjectId使用12字節的存儲空間,其生成方式如下:

|0|1|2|3|4|5|6 |7|8|9|10|11|

|時間戳 |機器ID|PID|計數器 |

前四個字節時間戳是從標準紀元開始的時間戳,單位爲秒,有如下特性:

 1 時間戳與後邊5個字節一塊,保證秒級別的唯一性;
 2 保證插入順序大致按時間排序;
 3 隱含了文檔創建時間;
 4 時間戳的實際值並不重要,不需要對服務器之間的時間進行同步(因爲加上機器ID和進程ID已保證此值唯一,唯一性是ObjectId的最終訴求)。

機器ID是服務器主機標識,通常是機器主機名的散列值。

同一臺機器上可以運行多個mongod實例,因此也需要加入進程標識符PID。

前9個字節保證了同一秒鐘不同機器不同進程產生的ObjectId的唯一性。後三個字節是一個自動增加的計數器(一個mongod進程需要一個全局的計數器),保證同一秒的ObjectId是唯一的。同一秒鐘最多允許每個進程擁有(256^3 = 16777216)個不同的ObjectId。

總結一下:時間戳保證秒級唯一,機器ID保證設計時考慮分佈式,避免時鐘同步,PID保證同一臺服務器運行多個mongod實例時的唯一性,最後的計數器保證同一秒內的唯一性(選用幾個字節既要考慮存儲的經濟性,也要考慮併發性能的上限)。

"_id"既可以在服務器端生成也可以在客戶端生成,在客戶端生成可以降低服務器端的壓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