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_inline,inline以及编译器优化之间的关系

      对函数进行inline处理时程序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可以减少调用函数的开销,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频繁调用的小函数,由于会将函数的内容复制到每一处调用的地方,会增加编译二进制文件的体积。

      inline处理的具体流程是,在编译的时候,对于一个可以inline的函数,在每一个调用这个函数的地方,直接以这个函数的内容替代,因此默认不会生成这个函数的函数体。

下面是我的一点总结:

1. 首先要明白一点的就是只有在编译器开启优化选项的时候,才会有inline行为的存在,比如对g++在-O0时就不会作任何的inline处理;

2. 不管是#pragma auto_inline(on/off)还是inline指令,都仅仅是对编译器提出inline的建议,最终是否进行inline由编译器自己决定;任何编译器都可以在优化程序时对程序进行inline处理,对于-O2的优化方式,编译器会通过启发式算法决定是否值得对一个函数进行inline,同时要保证不会对生成文件的大小产生较大影响。 而-O3模式则不在考虑生成文件的大小。

3. 当使用#pragma auto_inline(off)指令时,会关闭对函数的inline处理,这时即使在函数前面加了inline指令,也不会对函数进行inline处理。

4. 将类的成员函数的定义直接写在类的声明中时,视为隐式的inline请求,编译器会自动进行inline处理。而对于类的成员函数声明在.h文件中,定义在.c或.cpp文件中时,不会进行inline处理。这是由于在inline处理在编译时进行,而对于调用改成员函数的.cpp文件只会include那个类的头文件,在编译时是找不到那个成员函数的定义的。 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可以,但是我试了一下是不行的,加inline指令会报undefined reference错误。

暂时写到这里,有时间再补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