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初級攝友必學攝影技巧

  1.頭部和身體忌成一條直線。兩者如成直線,難免有呆板之感。因此,當身體正面朝向鏡頭時,頭部應該稍微向左或向右轉一些,照片就會顯得優雅而生動;同樣道理,當被攝者眼睛正視鏡頭時,讓身體轉成一定的角度,會使畫面顯得有生氣和動勢,並能增加立體。 

    2.雙臂和雙腿忌平行。無論被攝者是持坐姿或站姿,千萬不要讓其雙臂或雙腿呈平行狀,因爲這樣會讓人有僵硬、機械之感。妥當的做法可以是一直一曲或兩者構成一定的角度。這樣,就能既造成動感,姿勢又富於變化。 

    3.儘量讓體形曲線分明。對於女性被攝者來說,表現其富於魅力的曲線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的做法是讓人物的一條腿實際上支撐全身的重量,另一條腿稍微擡高些並靠着那一條站立的腿,臂部要轉過去,以顯示其最窄的一面,胸部則通過腰部的彎曲,儘量地顯示其高聳和豐腴感。同時,人物的一隻手可擺在臀部,以便給畫面提供必要的寬度 

    4.坐姿忌陷。表現被攝者坐姿時,不要讓其像平常一樣將整個身體坐進椅子。如果這樣,她的大腿會呈休息的狀態,以至於腿上端多脂肪的部分隆起,使大腿顯得很粗笨。正確做法是讓其將身體向前移,靠近椅邊坐着,並保持挺胸收腹,這樣可避免肩垂肚凸現象。 

    5.鏡頭宜遠不宜近。一般來說,拍人物照,距離遠些總比近些好。因爲當鏡頭(尤其是短焦距的鏡頭)離被攝者很近時,會出現畸形現象。因此,攝影時應選擇合適焦距的鏡頭,並讓鏡頭與人物保持一定的距離。根據實踐我們得知若使用標準鏡頭拍人物頭像,最佳距離在6—8英尺之間;拍胸像則在8—9英尺之間;拍全身像,以(13—22英尺之間爲宜。此外,讓被攝者的手和腳緊靠着.身體,有助於避免畸形現象的發生,而一旦當它們離身體前後18英寸以上,就會顯得比例失調,手、腳會變得過大或過小。 

    6.表現好手姿。被攝者的手在畫面中比例不大,但若擺放不當,將會破壞畫面的整體美。拍攝時要注意手部的完整,不要使之產生變形、折斷、殘缺的感覺。如手叉腰或放進口袋裏時,要露出部分手指,以免給人以截斷的印象。 

赫本


    一、根據照片所欲闡明的主題來選擇背景拍攝人物照片,攝影者通常具有很明確的創作主題,由於主題的不同,攝影者在選擇背景時就應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予以合理的取捨。譬如欲顯示被攝者的職業特點,我們可把其工作現場作爲背景,並採用現場自然光線拍攝,力求畫面產生常態的氣氛,把環境作爲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環境來襯托人,用環境來提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假如照片反映的是人物的容貌、氣質,那背景就應以簡潔、樸素爲佳,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主體,使人物形象顯得很鮮明、生動。爲了刻畫好人物的個性和其藝術成就,攝影師選擇了一幅抽象畫作背景,這獨特的背景把人物形象烘托得很突出,令人難忘。 

    二、根據背景的內容來選用不同的光圈一旦確定了背景內容,採用何種方式來表現背景便成爲一個關鍵的問題。具體該採用何種方式來表現背景,這就要看背景的內容,如果背景是整個,畫面中一個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它可以傳達出許多有助於觀衆瞭解被攝者的信息,那應該採用收小光圈的做法,使背景的細部有相當的清晰度。要是背景僅是用來作爲一種有別於主體物的影調成分出現在畫面中,就可以採用放大光圈的方法,讓其在畫面中顯得模糊。 

    三、掌握背景在畫面中所佔位置的比例背景在畫面中究竟該佔多少地位爲最佳,沒有一個規定,但是有些原則是可以參考的。如你拍攝一幅表現被攝者職業的環境肖像,那麼背景可以用得大一些,只要不是大到喧賓奪土的程度即可拍攝人物旅遊照片,畫面中有名勝古蹟出現時,背景所佔的地位也可以儘量多些,避免把景色拍得殘缺不齊。還有,拍人物全身像背景宜多些,以免造成侷促感,而拍胸像照、頭像照,背景則宜少些,使觀衆的視線更集中於主體之上。 

    四、避免一些不良的背景好的背景能起到烘托、美化被攝人物的作用,而不良的背景則會影響畫面的美觀。在攝影中,有如下一些景緻一般不宜充當背景: 

    1.景物零亂繁雜。 
    2.喧賓奪主的亮色塊的景物。 
    3.具有冷色調的景物(因爲當它反射到被攝物臉部時,會使人物顯出一種病態的樣子)。 
    4.反差異常強烈的景物。 

    外出遊覽拍照,是人們所喜愛的一項既有意義又有趣味的活動。要拍好旅遊照片,先得了解旅遊攝影的基本特點。那麼,旅遊攝影又有哪些特點呢? 旅遊攝影最主要的特點是講究人景並重旅遊攝影的目的,主要是記錄旅遊者在遊覽時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感。人們每到達一處風景名勝、古蹟遺址遊覽時,總希望拍張照片,將自己置身於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帶回去作爲永久的留念。旅遊的這種異地性特點,使得旅遊攝影成爲一種既重景物又重人物,介乎於人物攝影與風光攝影之間,兼具兩者特點的攝影門類。它要求人景兼顧,各有體現。根據旅遊攝影這種既要求人物形象生動自然,又要求景物具有較強的美感和特徵的特點,在拍攝旅遊照片時,一方面要注意選取富於美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作爲背景,同時也必須兼顧主體人物的表現,努力使兩者得到完美而又融洽的結合,收到情景交融、互相映襯的藝術效果。 

    抓擺結合 

    擺拍,是旅遊攝影用得最多的表現手法。全家出遊或者三朋四友集體留念,總愛整齊地排成一行或數行。“到此一遊”的紀念照,也大多是先選好背景景物,再將人物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上進行拍攝。這種用擺佈的手法拍攝的“保險”的留念照,雖然無可厚非,有時甚至是必要的,但比起那些在人們行進的過程中,三三兩兩、各有姿勢、互相交談時抓拍的照片來,卻不免顯得單調呆板一些。旅遊是一種極富樂趣的觀光娛樂活動,旅遊攝影是旅遊活動的忠實記錄。因此,畫面是否生動自然,有無濃厚的生活氣息,往往是一幅旅遊照片成敗的關鍵。在旅遊攝影中,除了用擺佈的手法拍一些“到此一遊”的紀念照外,還不妨採用抓拍的手法,不加干涉地拍攝一些諸如行路、做飯、營地、野餐、篝火、娛樂、爬山、涉水、交談、記日記、游泳、遊戲、晚會,以及互相幫助等獨特生動的旅遊生活場面,反映豐富多彩的旅遊生活。其實,一幅在技術上雖有缺陷,但畫面比較活潑的照片,比技術上無大毛病卻過於呆板的照片更加受人歡迎。因爲這種照片,即使經過若干年,仍能幫助你回憶起影中人的音容笑貌,喚起你對昔日美好的旅遊生活的記憶。 

    旅遊攝影的第三個特點是取材廣泛旅遊是一項知識性很強的綜合性活動,旅遊者的足跡無所不至。在旅途中,旅遊者有機會接觸多種多樣的事物,採擷各種各樣的鏡頭,只要你具有廣泛興趣,在旅途中多加留心,便有可能拍到各種極有價值的照片。不只是到此一遊的紀念照和以吃、住、行爲基本內容的旅遊生活紀實才是旅遊攝影的題材和內容,珍稀動物、奇花異草、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別具情趣的風土人情,都可以攝入你的鏡頭。假若你感興趣,還可以拍些具有科學知識性的照片,如地質、地理方面的地貌、岩石、火山、斷層;植被的羣落及生長情況、內部結構、地域特徵及各種植物的形狀、標本;動物的種類、羣體、生活習性、外貌、生態環境,以及氣候特徵、考古發現、建築結構和奇異現象等等,這些都將大大地開拓你的視野,增長你的知識,給你帶來極大的樂趣。 

    當然,旅遊攝影的特點還有很多,並不侷限於以上幾點,但我認爲,在藝術表現上講求人景並重,在拍攝手法上注重抓擺結合,以及取材內容的廣泛性,是旅遊攝影最根本的、且區別於其他攝影門類的三個主要特點。 
風景
    風光攝影作爲攝影的一個分類,存在不存在抓拍的問題呢?回答是肯定的。風光攝影作品那種令人驚歎不已的,意想不到的光與影和形與色,使觀賞者在崇尚大自然的同時,也給予了攝影者高度的讚賞。優秀的風光攝影作品無不包含着攝影者多年藝術思想的積累,拍攝技術的創新、科學知識的豐富與吃苦耐勞的精神體現,同時也是攝影者獨具慧眼抓取的結果。 

    風光攝影的抓拍有它本身的特點。風光攝影要善於抓“時機”,一般情況下攝影者選好地面(包括水面,山地等)景物後,就要靠天了,也就是氣象變化後產生的某種效果,來烘托、渲染畫面。這就要求攝影者對氣象知識有所學習、瞭解,掌握天氣變化的規律,選擇符合創作意圖的天氣狀況進行拍攝。 

    晴天,陽光燦爛,景物明朗。這時拍攝出的畫面趨於一般,但有時也可得到賞心悅目的畫面。要想獲得理想的光影效果,最好在特殊的天氣條件下進行拍攝。如變化萬千的雲、霧、雨、風、虹與雷電等。氣象的變化是不以攝影者的主觀願望爲轉移,一定要了解當地的氣象、地理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耐心等待拍攝時機。 

    例如,我們去長城搞創作。北京距離長城的路途不遠,同一地區的氣象變化情況,應該容易掌握,但是如果事先不去了解、掌握天氣情況,偶然碰到“好天氣”也會由於沒有思想準備,傖促拍攝。結果,浪費了精力和財力。 

    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拍攝“時機”有它的規律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如袁毅平先生拍攝的《東方紅》,畫面上彩霞豔麗,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天安門城樓雄偉、壯麗,畫面構圖合理,色彩衝擊力極強,表現出社會主義 祖國蒸蒸日上、燦爛輝煌的意境。大家知道,日出的方位是受季節、緯度、地理環境的不同而變化的。只有在日出方位、地面景物(天安門)與拍攝者之間的角度符合構圖需要時,才適合拍攝。每年的這個時間如此,具有一定的週期,這是它的規律性。 

    日出的方位選擇好後,還要選擇合適的雲霧,這就需要等待,一年不行再等下一年,直至期待的場面出現。這就是爲什麼袁毅平老師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才拍攝成功的原因。這是它的特殊性。 

    由此可見,風光攝影對於掌握拍攝時機的規律性與特殊性是非常重要的。風光攝影抓住了寶貴的“時機”,拍攝工作也就完成一半了。 

    二是風光攝影對“瞬間”的要求。法國攝影大師佈列鬆的“決定性瞬間”,在風光攝影的實踐中也同樣存在着,同樣體現着作品的靈魂。 

    例如拍攝雲海。雲海並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受到氣流的作用而隨時發生變化。在雲海相對穩定時,雖然能拍到一些很好的照片,但是,真正具有奇幻、壯觀、恢宏的場面,還是雲海受到風的作用產生流動,翻騰變化的那一刻。在這時拍攝,幾乎找不到兩張相同影像的底片。過早或過遲按動快門,就可能失去最佳瞬間。這時的抓拍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是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 

    在這種情況下,你從事先構圖好的取景器中觀看,好的雲形並不在其中,或者位置不合適。等你移動相機追隨它,可前景又不是很理想。這時,如果你經驗不足,不善於在這樣的環境中抓拍,就會顧此失彼,所謂“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抓不住景物的“決定性瞬間”而導致拍攝功虧一簣。這就要求拍攝者要“胸有成竹”,運用器材要嫺熟,測光要準確,動作要敏捷,把大自然賦予你的美好瞬間凝固在底片上。 

    筆者的這幅風光照片(見題圖)是在河北興隆境內的霧靈山拍攝的。當時雨過初晴,雲霧在羣峯間涌動,山峯若隱若現,很有韻味。筆者根據雲霧變化的特點,尋找韻律感強的畫面拍攝。構圖時,儘量照顧山體與雲霧的比例分配,換用不同焦距的鏡頭,以恰當地表現出雲霧與山峯的關係,達到了較好的意境。這幅照片的畫面就是在追隨雲霧的同時,又照顧到作爲前景的山體抓拍的。 

    三是風光攝影中器材對抓拍的影響。風光攝影對器材的使用也有它的特殊性。正是這種特殊性,使風光攝影在抓拍的過程中,又要受到器材方面的制約。首先,風光攝影對圖片的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一般選用感光度ISO100以下的膠片,以達到底片顆粒幼細、影紋細膩和色彩豔麗的效果。其次,在大多數拍攝條件下,要求使用小光圈以達到景深範圍大的目的。這樣的曝光組合,快門時間相應地延長了,手持拍攝已不太可能。爲了保證影像的清晰度,一定要使用牢固的三腳架。這樣與使用高感光度膠片、高速鏡頭、手持相機拍攝的其它攝影門類相比,在抓拍上就顯得缺乏優勢了。 

    要克服上述對風光攝影抓拍方面的制約,應該在使用器材的熟練程度上下功夫。相機、三腳架與附件等器材要運用自如,必要時要事先演練熟悉,器材在攝影包中的碼放也要整齊、有序、易取。外出拍攝,出發時間寧早勿晚。時間充足,運用器材才能從容不迫。 

    筆者的一次拍攝經歷非常說明問題。那是在壩上,計劃好在日出之前到達拍攝點,不巧汽車半路拋錨了,只好步行,這樣延誤了時間。忽然天空出現了少見的紅光,把周圍的羣山映紅,非常壯觀。筆者匆忙拿出相機,打開三腳架準備拍攝,可是,剛剛把相機裝在三腳架上,天空的紅光已經減弱,由紅色到粉色很快地消失了,沒有拍到這個難得的瞬間。回想起來,總是感到遺憾。由此可見,風光攝影者應該重視器材對抓拍的影響。用種種可行的方式、方法,克服它的不利影響與制約,變不利因素爲有利因素。可以說,器材是風光攝影中的“硬件”,熟練、正確地運用這些“硬件”,是成功抓取美好瞬間的保證。 

    我們常常爲那些轉瞬即逝、可遇不可求的光影佳作歎羨。而正是攝影者瞬間把握的功力,才使風光攝影作品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展現出風光攝 



    一、準備:選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使用合適的設備拍攝日出和日落。大家都知道太陽東昇西落,並從左向右地穿過天空。當你事先考慮好想拍出一定效果,例如你想利用一塊需出地面的岩石作爲前景,但太陽不是正好落到它的後面;太陽會移到右邊並可能錯過這塊石頭,如果你的目的是當陽光灑落投射到這些岩石上時拍攝它,你必須搶先移到左邊以便拍到理想的畫面。 

    二、合適的季節:拍攝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季節是春、秋兩季。這兩季比夏天的日出晚,日落早,對拍攝有利,在春秋雲層較多,可增加拍攝的效果。 

    三、雲:雲在拍攝中是自然的反光物體,它能傳播太陽的紅光,從而不斷變化着作品的相同。雲彩也可以作爲作拍攝的主要題材。但要注意觀察當雲遮住落日時出現的情況;光線會從雲後四處射做一從而使照片增加極爲動人的效果。當太困核近運的起綠時,雲會出現一條亮跟呢樣的景色也是非常適合拍攝的。要注意觀察,當太陽逐漸從這個亮邊中間出現時,要抓拍。 

    四、倒影:拍攝水面倒影會使日出和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靜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呈現出如鏡中一樣的影象,而拂過水麪的微風總是會擾動這種倒影。在水面上留下條更加耀眼的光線,並從地平線到畫面的前景之間勾畫出一條光裕。當太陽漸漸下落時,這條光路會延伸到你的眼前。    

    五、因先。直接對着太陽,曝光讀數總是不準。這樣會導致畫面上只有太陽,而其餘部分卻曝光不足。有兩種方法能幫你確定合適的曝光讀數。一種是先讓太陽處於取景器內的三個不同的位置上,然後取這三個曝光讀數的平均值。另一種方法是,直接採用你頭頂上空拍攝時的曝光讀數。拍日出和日落,使用不同的曝光會產生不同的拍攝效果,因此可選評曝光讀數的上下各拍一攝一次(增加一檔和縮小一擋人)。 

    六、鏡頭:用任何鏡頭都能拍攝日落。但如果太陽本身就是畫面主題,要儘可能的使用長焦距。在標準的35毫米畫面上,太陽只是焦距的1/100。如果是50毫米的標準鏡頭,太陽的大小僅僅是0.5毫米,用200毫米的鏡頭.太陽的大小爲2毫米,用400毫米鏡頭,太陽爲4毫米。 一旦太陽開始下落,光線的亮度將明顯下降,很快就需要你使用慢速度,用手託舉着長焦鏡頭,很不穩定。因此,當你拍攝太陽時,要準備一付三腳架 

    七、光圈;當日落是作品的主題時,你應該更重視控制光圈的大小。用小光圈能使太陽呈現星星狀的效果,光圈越小,這種效果就越好。 

    八、眩光:直接拍攝太陽,會在鏡頭內產生臉光,從而使畫面的反差嚴重失調,同時會產生入射光線被鏡頭表面反射到膠片上而形成光斑線條。高質量的遮光罩有助於限制眩光,同時使用最小光圈可減少這些光斑。反差失調應絕對避免,但由於鏡頭表面反射所引起的光斑線條可作爲作品的構圖組成部分。 使用單鏡頭反光相機,會有這種光班效果,但使用其他相機比較容易出現誤差和毛病。 

    九、色彩的安排:當太陽在空中漸漸下落時,色溫減低,形成暖色調。早在肉眼看到太陽呈紅色之前,它已經開始呈深黃色,然後是桔黃色,最後在膠片上呈紅色。這種效果會使畫面增色,然而很少會有攝影家,能想起來改變一下實質上是錯誤的色調。對於要拍攝真實場景的攝影家來說82A淺藍色濾鏡能去掉日出和日落照片中溫暖熱烈的色調。 

    十、注意保護你的眼睛:當太陽接近地平線時,透過取景器去觀察,一般來說是安全的。太陽在空中越高就越亮,這時直接觀察太陽就越危險,尤其是用長距鏡頭觀察更是如此。爲安全起見可用一段跑光或是衝黑了的膠片(一段35毫米長的小膠片就很理想)把它貼在取景器上,你就能觀察太陽並確定最佳構圖。 

荷花


影的博大與丰采。 

隨着數碼的不斷普及,數碼相機(DC)已不再是罕有的物體。而數字化的今天,對人們在原來的拍攝技藝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級用戶反映:數碼相機拍攝出來的圖片暗淡,欠缺活力、噪點多、景深淺(特別在微距模式下)、偏色等。但攝影本來就是心靈與光線溝通的橋樑,要掌握傳統拍攝技藝並非易事。下面就讓筆者爲大家簡述一下數碼相機在拍攝中必需注意的問題,同時也講述一些拍攝前後的事項。 

1、 瀏覽說明書   

 很多用戶都不喜歡厚而繁瑣的產品說明書,一般買數碼相機購回後都喜歡自行摸索。當然,在摸索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驚喜,但這會花費的不少時間,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時間系統瞭解你手中的產品的特性;如果看過說明說後再*作的話還可以避免一些錯誤*作。因此在初接觸新品時,應簡要先瀏覽一回廠家爲大家用心彙編的說明書,熟悉一下數碼相機的基本菜單與功能。以後再有所不明時也可以翻一翻它,會有所收穫的。 

2、 合理選用圖像格式    

    我們都很清楚,數碼照片的質量與象素(分辨率)有關,象素越高圖像質量就會越好。而經實際情況的推算,200 萬象素的數碼相機大約與 1200 dpi  的掃描儀擁有同等的數字影像擷取能力,而 600 萬象素的數碼相機則可視爲與 2400 dpi 的掃瞄器同級。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臺掃描儀進行相片數字化,那麼數碼相機只要 200 萬 ~ 300 萬象素就可輕易地勝過 35 mm 相機了。不過,如果輸出 4"x6",約 A6 大小,使用  200-300 萬象素足可滿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於電腦72 dpi的顯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爲1024X768,才約爲80萬象素,任何一臺二百萬級別的DC都可以遊刃有餘。因爲數碼相機儲存空間有限,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合理選用分辨率,如:只用於PC的,對於本人的SONY DSC -S75一般使用1280X960;如應用於印刷,一般採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時當然用2048X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壓縮標準也採用STANDARD,這可比FINE的壓縮標準存多一半的圖片呢! 

3、 構圖與思考   

 對於攝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戶來說,都清楚明白準確構圖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攝特寫,一般應把主體放在畫面的1/3處,同時儘量避開雜亂的背景,從特別的視角來拍攝,儘量捕捉物體的細節與個性,利用一些斜線或曲線的背景構圖會讓整體畫面看上去更爲生動。 

    另外,我們要善於運用二維的眼光觀察。因爲攝影只有二維空間,它通過透視關係(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爲參照物)來表現空間感,不同於從兩個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三維人眼。不過,現時的數碼相機絕大部份都有直觀LCD取景屏,而且其視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達99%。可以直截了當地觀察到空間感和距離感是否足夠,可做出及時的調整。不過一般的數碼相機LCD的分辨率都比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滿意,但筆都對S75還是挺滿意的。可也不能迷信於它,因爲在實際上使用中發現:在LCD中顯示曝光輕微過度,在電腦的顯示器中顯示曝光量度剛好。這也是有部份用戶總是拍出暗淡圖片之因。    

    而且LCD耗電量也一直讓"色友"們頭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攝中還是習慣於使用光學取景器,就考慮到光學取景器的視野率只有80%-90%,而在拍攝近特寫還要記得它可是旁軸的呀!當然,想拍出壯觀的畫面還得閉上一隻眼睛,用兩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個"鏡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書裏或掛在牆上的畫…… 

4、 不要迷信DC的自動模式 

    首先,和傳統相機另一個最大的差別是DC有一個白平衡。這有點類似於傳統攝影中的色溫,也正是由於初學者沒有重視這白平衡,所以纔會生產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動、室內、室外、手動四種模式,初學者都信賴AUTO,可往往拍出的圖片偏了某一顏色,只要我們細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當我們剛拍攝到某一實物,該實物一般偏重某一顏色,假如藍色,這時DC的白平衡會自動偏向於藍色,再拍攝其它實物時自然也是會偏色的了。這點雖然在LCD中會體現出來,但初學者一般都沒發覺。同時,有些模式也不盡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內模式下都有"藍色綜合症"現狀,因此我們還是儘可能使用手動白平衡爲好。而且,還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變化,一發現該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對白色的實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數碼相機也具備了自動包圍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記錄準確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門的控制。建議若有手動的也應使用手動模式,因爲自動模式下通常拍出來的圖片暗淡,特別是窗內,噪點也多。因爲在室內拍攝時,DC一般會自動提升ISO值,如: SONY DSC-F505V在室內一般達282左右,而感光度與影像質量成反比關係,即選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質量越差。這和傳統感光材料的特性類似,只是在數碼相機上這種特性表現更爲明顯。因爲傳統攝影中,我們通過選擇不同的感光度膠捲或者通過"提速增感"來改變拍攝時的感光度,但是數碼相機就不能這樣做,它只能通過提高CCD的靈敏度以及電路的增益來提高CCD的反應速度,即犧牲濾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標爲代價,這樣做就會產生一個信號噪聲的問題,並最終在畫面上留下痕跡,這一點和傳統的高感度膠捲的粗顆粒十分類似。所以在用數碼相機拍攝時,若想獲得好的成像質量應儘可能地選擇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數碼相機的光圈一般較大,達F2.0左右。在自動模式下,相機的程序也傾向於使用較大的光圈以縮短快門時間,防止震動。但攝影常識告訴我們,照相機鏡頭的收縮一般從最大光圈收縮兩級左右拍攝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 SONY DSC-F707在拍花朵時,只有中間部份清晰細膩,周邊的都帶輕微的模糊。因此,我們最好使用光圈先決或全手動模式,使用較小的光圈以擴大景深。如果相機沒有光圈優先功能,可以試着儘量提高環境亮度,讓相機自動選擇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閃光燈,圖像質量也能有所改善。 
風景
5、正確用光、與光線對話 

    光是攝影的靈魂。因此我們要留心光線的變化,不僅是光的強度,還有光的方向,用心與光線對話。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紅色,象徵着浪漫;陰暗的天空呈現出灰色的冷色調,象徵着憂鬱;樹蔭中撤下一束陽光,透射出歡樂、愉悅的情緒…… 

    分辨光的強度 

    硬調光通常是由單一光源發出的,比如:太陽、聚光燈、閃光燈或單隻燈泡。在這種照明下,被攝體反差較大,細節和質地被突出。你可以運用這種光線獲得紀實效果。與此相反,漫射光線產生的光質較軟。室內間接的照明,戶外的樹陰和陰天時都屬於這種情況。在這種光線條件下拍攝肖像和靜謐的戶外風景都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講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攝體的質感會相應地被強化或削弱,被攝體的形狀就會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調是愉快的還是憂鬱的,也會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從相機上方或後方(通常稱之爲正面光)投射過來的光線會降低被攝體的層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於營造高光和陰影。較好的選擇是讓光源偏於一側,同被攝體成大約45°角的側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現被攝體的形狀和細節。 

    當光線從被攝體身後射來,正對着相機時就會產生逆光。拍攝對象在逆光中顯得富於戲劇性。在拍攝肖像時,逆光在人物的頭髮邊際產生漂亮的輪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產生剪影的效果。    

    在傳統攝影中,一個不容忽視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溫問題,在數碼相機中已不復存在,因爲數碼相機可以通過白平衡來調整解決,而無需考慮光源色溫與底片的關係了。這又是數碼相機的一大優點。    

    而數碼相機比起傳統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數碼相機在曝光寬容度指標上並無優勢,所以拍攝時的準確曝光仍是數碼相機獲得良好影像質量的基本原則。在實際使用中,我們發現數碼相機對光線的要求更高,在室內拍攝尤爲重要。因此我們在室內拍攝時若不可外另照明時,就應儘量使用閃光燈。 

6、 幾個誤區 

    習慣使用UV濾鏡 

    對於傳統的攝影師,UV鏡是必備之一。但由於DC光靈敏度區間向長光波端偏移,就是說對紅光及紅外光敏感而對藍紫光(尤其是紫外光)並不敏感。所以在數碼相機上加用UV鏡將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學性能不好的UV鏡還會對成像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就,UV就不必了。 

    三腳架已是昨日黃花 

    別以爲除了專業的攝影師或那些狂熱的攝影愛好者,三腳架對於數碼相機沒有武之地。因爲要拍攝清晰的圖像,拍照時必須絕對握穩照相機,即使最輕微的抖動都會造成模糊不清的圖像,而且對於這種結果我們往往束手無策,無法通過後期製作來消除這種影響。     

    當然,用普通膠捲相機也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由於數碼相機的光靈敏度低,並需要一系列的電路處理、存在快門延時的毛病,如:S75的快門延時近0.1S,比用快速膠捲的膠捲相機需要更長的曝光時間,在光線較弱時,更是如此。爲了穩住相機,拍攝時應儘量夾緊胳膊肘,並應放置到人的最穩定部位--額頭上,並輕輕地按下快門。但最好的辦法是將相機裝在一個三腳架上,或者將它放在一張桌子、櫃檯或其它不會移動的物體上。特別是在拍攝特寫或微距攝影時,使用三腳架會得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漠視後期處理   

    用數碼相機拍攝的數字圖像,只有極少數看上去是完美的,事實上,用普通的膠捲相機拍攝也是如此。 當然,數字圖像的優勢就在於可以進行後期加工,但有人會認爲這已失去"保真"的真實含義了。其實它仍是在攝影創作的基礎上,經創意構思,運用各種數碼技術手段,將攝影素材優化或組合,從而化平淡爲神奇的重新創作的藝術作品。    

    只要適當利用圖像編輯工具,諸如: 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讓那些並不出衆的照片變得頗具水準。你可以使曝光不足的圖像加亮、校正色彩均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蓋住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反射光造成的熱點),甚至將幾張照片或圖像進行合成(見圖)。能夠進行照片編輯是用數碼相機拍攝的主要優點之一。 

7、知識在運用中體現價值--運用在於實踐 

    不一定是"工多藝熟",但要想"藝熟"就必需要"工多",數字攝影也不例外。所以,儘可能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多拍一些照片。拍攝時,注意記錄拍攝時所用的相機設置和光線條件,然後研究結果,看看哪種條件下哪種設置最佳。專業攝影師在拍照時對同一圖像總要拍攝好幾次,每次改變一下拍攝角度或曝光時間等設置,我們也應該這麼做。大多數的數碼相機都有LCD顯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輕鬆地觀察並刪除你不喜歡的圖像,所以不必擔心會因"濫拍"而造成存儲量不足,儘管放心地去拍攝多種曝光的圖像吧,這樣,最終至少會有一張好照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