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不一樣的產品思維

張小龍:不一樣的產品思維

發佈於:2013-03-07 10:07閱讀數:921

很多產品經理都強調互聯網產品要快速試錯,不用多完美,要先推出來試試看。

不管是互聯網業界,還是非互聯網領域的產品愛好者,對微信、微信團隊以及張小龍本人都有不完全瞭解,因爲張小龍甚少在公衆場合出現,微信團隊過去也只有在極客公園的活動上進行過分享。

 

2月底,微信負責人、騰訊副總裁張小龍接受了《商業價值》雜誌和極客公園的採訪,採訪過程中聊了很多具有啓發性的話題。我們將採訪的內容整理成了數篇文章。本文是專訪系列的第二篇,我們試圖總結張小龍不一樣的產品思維。

 

以下10點,是從訪談裏整理出來的10個關於張小龍產品思維的點,非常有參考價值。

 

一、謹慎試錯

參加過極客公園活動的人應該都知道,很多產品經理都強調互聯網產品要快速試錯,不用多完美,要先推出來試試看。

 

但在張小龍看來,應該對產品有足夠理解、對人性和社會的足夠把握,纔去做嘗試,這樣的試錯纔是最有效的。

 

“比如說,我前面有10個點,我預計到9個會行不通,但我都去試。另一種方法是,我們就做一個點,然後這個點的成功概率會更大。微信裏,我們用的是後者的方法。”

 

其實微信也有試錯失敗的時候,但這些失敗都不是關鍵性的。

 

對於微信來說,失敗的試錯需要確保在一個可有可無的位置,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結構。

 

“核心的結構我們是不敢輕易嘗試的,因爲一旦出錯了,問題就會很嚴重了。如果產品本身沒有一個成體系的結構,試錯的時候就有可能把系統搞亂了,又或者把產品的結構搞得不穩定了。”

 

二、抽象認知產品的本質
當我們問到,如果畫一個結構圖,覺得微信的原點是什麼時,張小龍答道,“是消息系統。它包括了人和信息,他們在系統裏流轉。”


 
 就像 QQ 郵箱,微信也是一種抽象的消息系統,哪怕以後微信可以連接到物聯網,其實走的還是消息的通道,只是把物品擬人化了,它對微信的消息系統結構沒有影響,微信不需要去定義一種新的結構。這是一種對系統的抽象認知能力。
 

 “所謂抽象就是要找到所有複雜東西的共性,然後就做共性的這一點點。比如說,公衆平臺也是一個抽象的產物,有人說它是媒體,有人說它是CRM……但是,對我們來說,公衆平臺只是一個消息的流轉平臺,它使得消息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分發到不同的地方。你會看到,對公衆平臺來說,它足夠的抽象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如何命名它。你不能說這是企業的信息發佈平臺,也不能說這是新的博客系統,更不能說這是CRM。因爲你一說,就相當於把它限制死了。於是我們就命名爲公衆平臺。有人會用來寫博客,有人拿來做別的。它就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消息系統。”

 

三、不爲了佔領平臺而開發
張小龍認爲,微信團隊在最合適的時間做了最合適的事,並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最本質的東西,使得微信能夠迅速崛起。“QQ 會有在線狀態,微信是絕對不能有。這樣恰好符合了移動互聯網隨時在線的技術。”張小龍說道。

 

微信不重視iPad 版,是因爲iPad 更多是在WiFi 條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戶使用iPad 來註冊微信,那麼你跟他發消息,他可能不能馬上收到,這樣的體驗就會很糟糕,他就喪失了隨時在線的特徵。“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做iPad 版,如果我們要做,那肯定是我們想清楚了爲什麼要做,而不是爲了多一個平臺的終端。”

 

四、拋開概念看需求
外界可能認爲,微信的核心是強關係、小關係,通過各種小關係最後形成大關係。但對於每個人來說,他只需要維護自己的小關係。相比,微博是大關係和弱關係。

 

當我們跟張小龍提出這樣的說法時,他對“X關係”這樣的概念並不感冒。

 

“我覺得業界對於SNS產品的分析太摳概念了,什麼是強關係什麼是弱關係,說老實話,我幾乎沒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如果以 “X關係” 的概念來看微信的話,你會看到很矛盾的東西,一方面微信不提供好友批量導入功能,不建議用戶大量添加好友。另一方面又做了陌生人的交友功能。

 

但在張小龍看來,這些不矛盾的。

 

“我不會用強關係、弱關係來限定產品。我們只是看到,用戶有這個需要,然後就去做。你可以看到,其實我們每個人的通信錄裏什麼人都有,你不會說我要去建一個分組是強關係,一個分組是弱關係,甚至懶得去分組,而且關係是可以轉化的。微信的通信錄也不會做分組,所有的人都是平淡地在一條線索裏面的。”

 

五、好的產品是具有生命力的
微信做了很多事情,搖一搖、掃描二維碼、公衆平臺都是在搭一個臺子,似乎微信只要搭了一個臺子,所有的事情就會順勢發生了,發生後再看看可以如何做得更多。

 

“我們確實做一件事是希望它自然而然地發生後面的事,而不是我們要通過計劃來推動。一旦需要我們去推動,那這件事多半是沒做好。”

 

就像搖一搖,微信從來沒教用戶怎麼用它,如果它是有生命力的,用戶自然會去使用,不需要產品從運營或其它層面去推動也能流行起來。

 

豆瓣CEO 阿北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2012上有過類似的觀點,豆瓣網的很多運營也是通過產品來實現的。

 

公衆平臺也是如此,事實上你可以看到微信幾乎沒做宣傳,也沒召開各種發佈會或者開發者大會。

 

“一個系統它真的有生命力的話,肯定會有草和樹木長起來,不需要我們去推動。”

 

六、不定義標準答案
微信4.5 啓動頁面的底圖是個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團動態的火焰點亮。頁面中下部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直接進入微信”,另一個則是“聽一首老歌”,崔健的《一無所有》。

 

當問起張小龍“爲什麼要選擇這首歌”時,他笑了笑反問《商業價值》記者:“你覺得是爲什麼?”而當你問張小龍“微信是什麼”或者“公衆平臺”是什麼的時候,他一樣會把這個問題拋給你。“你如何使用微信,決定了微信對你而言,它到底是什麼”,張小龍說道。

張小龍不給產品下標準的定義,這樣一來可以讓產品更自由地發展,另一方面,也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空間,因爲產品最終是什麼,是用戶說了算。

 

七、理解移動互聯網的本質
張小龍認爲,單純把PC 應用搬到手機上,那不是移動互聯網的本質。“你看Google Talk 爲什麼沒有變成移動互聯網上每一個人用的工具,它是PC 上的東西,Google 肯定也想把它改造來適應移動互聯網,但是這種改造還畢竟是改造,還不是全新爲移動互聯網而生的。”“拿 QQ 做例子,QQ 會有在線狀態,微信是絕對不能有。這樣恰好符合了移動互聯網隨時在線的技術,只有在 PC 互聯網我們纔會看看對方是否在線然後給他發消息。”

 

實際上,微信正在用移動互聯網的本質重新定義“輸入”。在微信裏,你可以通過“搖一搖”和“掃一掃”來進行輸入,這兩種方式,在張小龍看來,是符合移動互聯網本質的。

事實上,我們可以想象掃一掃可以掃到很多東西,不光是簡單的二維碼。比如掃一個單詞,可能它的英語發音就出來了。搖一搖和掃一掃你不能看它們只是一種娛樂的東西,實際上它們是手機上的交互,手機獨有的交互。因爲搖一搖時你不需要輸入更多的東西,你的地理位置、周邊的聲音已經自動被收集起來了,它們就變成一種輸入方式了。

 

“如果要問移動互聯網的本質有哪一些,其實是跟傳感器相關的,以前我們曾經想過微信的口號,在“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前,我們還想過“微信是你的第六感””。

 

八、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關於朋友圈默認不鼓勵發純文字信息,不光是怕氾濫,還因爲張小龍認爲,要一個人寫一段字的難度遠遠大於他發一張圖片,對於一個普通用戶來說,你讓他一天寫一段話出來,而且這段話還得讓別人看到,他還要寫得好,其實很難。

 

“我希望我們的產品是每個人都能用的,那麼,圖片是最好的介質,圖片每個人都會發。當時做朋友圈的時候我想,其實新浪微博很多人都不會用,有相當大一部分不用。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讓每個人都能用,如果你要完成這個目的的話,你一定要把門檻降到最低,降到哪怕一個農民工也會用,這種挑戰難度其實挺高的。如果是文字和圖片都有的話,反而不容易達成這樣的目標。比如說,你的文字寫得好,你肯定會每天都寫一些,你的朋友一看,你的水平那麼高,我肯定不寫了。又或者你看別人的文字那麼詩情畫意,你拍一個吃飯的畫面,你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我覺得做一個小衆的產品,滿足自我的愛好,其實反而相對很容易。有一次有一個朋友跟我爭論說,你們這個朋友圈照片不清晰,沒有Path 的好,很多人會拿Path 來做對比,我當時就跟他說,你要做一個讓你自己覺得很完美的產品還是做一個讓大衆用戶都覺得好用的產品?很多人忘記了最終的目的,以爲自己是代表了大衆,其實不然。所以微信裏所有的功能你能發現,我們不會去爲某一個小衆去開發某種功能,然後讓這個小衆羣體覺得高興。相反要讓無論是70歲的老人還是10歲的小孩都覺得好用並且能用起來,並且用起來和我們用起來是沒有差異的。微信裏有很多功能都是這樣的,比如搖一搖,確實每個人都能用。對講機我們只做了一個開關按鈕,也是這樣的。”


 

九、尋找人類的共性
張小龍聊到,微信團隊其實很少看統計數據,也幾乎沒從統計數據裏看到用戶的喜好。他們也不會去了解手機QQ 的統計數據來指導微信的工作。那麼,他們如何識別不同的用戶,爲他們提供不一樣的服務?

 

張小龍認爲,所有用戶應被看作是一個人,這個人是沒有性別、年齡、區域、教育程度的屬性,他就是一個對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戶,他是所有用戶所有需求的交集。

 

對廣泛用戶的服務是一個基本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不能代入自己太多的態度,還是要更多地看廣大用戶的需求。同時還應刻意地要把所有人都拉到公平的線上,以至於有些人的能力可能會被抑制,但是也要讓整體的用戶用起來。這也應該是微信能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

 

實際上,你在極客廣播裏,也經常看到一些產品大師們提及“尋找人類的共性”,而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十、產品應保持核心的結構
微信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保持着核心的功能結構:一套包含衆多對象和消息的I/O 系統。其它的功能幾乎都以插件的形式存在,甚至,像是根本不存在。像搖一搖、漂流瓶這些功能,其實都是可以從微信裏拿掉的。它們的有無都系統的結構是沒有影響的。

 

同理,公衆號也不會讓微信複雜化,如果你不關注公衆號,你不會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公衆號已經是一個平臺,但在微信裏它沒有地方存在,除非你關注了一個公衆號你才能看到它。

那麼,這樣一個大平臺對微信來說,是沒有增加複雜度的,也沒有破壞微信的結構。從結構上來說,公衆號是一種動態的消息,它不是靜態的結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