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略說

心經略說(一),心經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由陳玄奘法師所譯。此經爲般若部經典之綱要,言簡意駭,廣爲流傳。近期我會結合淨空法師講義,進行簡要描述,感興趣的請先熟讀願文。

心經略說(二)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心經略說(三)“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心經略說(四)“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心經略說(五)“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心經略說(六)經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中文即“智慧”因含義多,故不翻(佛經有“五不翻”之說),般若包括三個意思: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波羅,代表彼岸,密,代表到,波羅密等於“到彼岸”;多,爲助音,無含義;心,本經爲般若部核心、精要,如人心臟;

心經略說(七)經,有四個含義,貫、貫穿;攝、攝持;常、古今不易;法、真理。故本經題含義爲“無上究竟智慧之核心經典”。

心經略說(八)佛經的由來,世尊在世時,是隨機、隨緣、根據弟子根器不同而說法,世尊去世後,其弟子進行“集結”即回憶世尊講課內容,整理出書面材料即佛經。中國傳統經典,儒家有“四書五經”道家有“三經(道德經、南華經、清虛經)”。經,是不變的道理,典,是歷史資料,現代叫“案例”。

心經略說(九)“觀自在菩薩”是名字,有含義。“觀”和看不一樣,看是用眼睛,觀,是用心。例如,眼前來個人,看到的是個人,當你想“哦,美女!”這個時候你的心已經起分別意識了。常人喜歡被外界所吸引,修行要學習內觀,觀察自己內心狀態,觀察自我。觀不只是物理世界,還可以觀察聲音。

心經略說(十)觀,是看自己,看,是看別人;世人多是心外求法,被外境所牽引,修行要返觀“返觀觀自性,性成無上道”,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還有句“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要觀察每個念頭,是善,是惡?當你感覺到自己悲傷時,其實已經不再悲傷,人們犯錯誤都是衝動,就是沒“觀”己念頭

心經略說(十一):“觀自在”何謂自在,兩個含義“自我之存在的本體”,“內心的解脫和逍遙”,第一個以後再說,第二個,就是自由自在。常人“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愁是心理難受,病是身體難受,原因是被五欲六塵所牽絆。大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小五欲是“笑、視、交、抱、觸”

心經略說(十二)古往今來,名人高官被人攻擊只有兩件事:要麼貪財、要麼好色。求財、好色、爭名、奪利。沒有想有,有了想更多,多了怕失去,不修行永遠不自在。某貪官在獄中說“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因爲在外面天天提心吊膽。小五欲“笑”她對你笑,你開心,她對你發脾氣,你難過,你不自在啊

心經略說(十三)如何得自在?要學,學佛是靠智慧去理解、去感悟,千萬不能“得少爲足,不求甚解”學佛不是迷信,不是燒香拜拜就可以了,拜是表示尊敬,不是求保佑。如果你拜,他保佑你,你不拜,他不保佑,他等於是黑社會收保護費的。佛是覺者,悟者,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向學習,瞭解生命真相。

心經略說(十四)“菩薩”是梵文“菩提薩綞”的縮寫,含義是“覺悟有情”,就是自己先覺悟,然後再去幫助別人。菩薩是個稱謂,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菩薩道,屬於大乘,小乘和大乘區別是:小乘求自度,是出世,遠離塵垢,自我清修;大乘菩薩,是入世,自度度他

心經略說(十五)小乘修行者穿“壞色衣”顯示出家相,光頭,小乘類似老子說的“不見可遇使民心不亂”怕誘惑,就遠離。大乘菩薩,外表與常人無異,行“四攝法”想度誰就表現和他接近:想度流氓,就裝個流氓樣子;想度妓女,就裝個妓女樣子,外表接近,內在不變,接近是爲了方便幫助他。

心經略說(十六)我見過一些人,道貌岸然,儼然正人君子,動不動就說“別賭博了,好色壞身,嗜賭敗家!”聽得人就容易反感“你賭過嗎?會玩牌嗎?”兩人不歡而散。按菩薩道,你就得學賭博,陪他玩,最後贏光他的錢,等他佩服你時,你再教育他。所以行菩薩道,需要學好多東西“無邊法門誓願學!”

心經略說(十七)也有些學佛的人,滿身佛氣,每天很嚴肅,自己吃素,要求全家必須都吃素,誰吃肉,她就說有報應,搞得衆叛親離。度人,不只是要有愛心,還要有智慧!要懂方法、要看人的根器(悟性)、還要看機緣(時機、條件)。所以要先自度,再度人,還要不認爲自己在度人“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心經略說(十八)“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看到這個“行”,就不敢講了。多數人想法多,行動少,學得多,用的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爲,修行要真幹。有人問我《金剛經》放在家能辟邪嗎?我笑了,我說你只寫個標語貼你家牆上“跑步有益身心”每天繼續睡懶覺,身體能好嗎?經典要讀誦受持。

心經略說(十九)修行的三個方面:身、口、意;身三是:不殺(廣義的包括不傷害別人)、不盜(未經別人同意就佔有)、不淫;口四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是:不貪、不嗔、不癡。佛家有句話“勤修戒定慧,除滅貪嗔癡”,是佛學之高度概括。

心經略說(二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智慧有高有下,思考有深有淺,看事物,有人只看表面,有人則看本質。有人得少爲足,自以爲是,有人博學多思,即謙且虛。古人云學問深時意氣平,智慧越高,外表越普通,學問越大,態度越謙和。老子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白若黑。最高深即最平凡。

心經略說(二十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多與少相對,凡是告訴我記不住東西的人只有一個原因:太自負,高看自己。我建議你把自己當笨鳥,別人1遍記住,我就10遍,別人背10遍,我就背100遍。道家說“無爲”是爲了“有爲”,佛家有“定”,儒家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人生苦短,必須確定目標。

心經略說(二十二)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是有明確目標,即“止”,然後有“定”即專注,專注於目標3分鐘是小孩,若3天是普通人,若3年是能人,若30年是神人,普通人則得隴望蜀,心浮氣躁,見異思遷,如無根浮萍,隨社會之波而逐流。

心經略說(二十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時,就是時間。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來叫做“宙”;世,是時間,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界,是空間,分四面八方和上下爲“十法界”。悟道後,只有當下一刻,無過去未來,如楞嚴經所說“十世古今不離當下一念,無邊剎土不隔於毫端”。

心經略說(二十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還是說這個“時”。近代有些科學家提出一個觀念“時間是一種錯覺”從宇宙而言,只是當下一刻。對個人而言,不思過去不後悔,不念未來無恐懼,要活在當下。世尊說“人生只在呼吸間”,其實,我們只有今天,沒有明天。最重要的是“當下事,眼前人”。

心經略說(二十四)“照見無蘊皆空”何謂照?觀,是心內忽見忽不見,照是心內永遠明亮,觀如室內點油燈,照如室內通電燈。“心淨則國土靜”心生則衆衆法生,心明則萬事皆明。普通人是“見外不見內”內心被五欲所縛,外在被六塵所蓋,心不明,眼不亮,故被幻化吸引,不能看見事物之真相。

心經略說(二十六)“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空,不是沒有,空有很多含義,有一個是“變化,不可把握”。色,外面的物質世界,山河大地都稱爲色;受,人與環境接觸的觸、視、聽、嗅、味覺產生的感受;想,接觸後內在的念頭;行,內心的想法,識,觀念、觀點,看法。

心經略說(二十七)色,即物質世界包括地(固體)、水(液體)、火(熱量)、風(動態)。例如,一個茶杯是“色”;當我們看到是白色,用手撫摸時,身體就產生了“受”心裏想到“白色的茶杯,手感很光滑”這是“想”;拿起來把玩不想放下是“行”;以後看到這個杯子就會想到這一切,是你內在的“識”。

心經略說(二十八)看萬物,動物有生老病死,礦物有成住壞空,微生物也有生滅,凡是有形的終將毀滅;看個人,生理上,毛髮骨骼肌肉,每個細胞都在生滅“朝如青絲暮成雪”,心理上,念頭、情緒、思想、看法也在變化之中。此即“無常”易經裏叫“變”---這是“五蘊皆空”的一種含義。

心經略說(二十九)“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根源是有“我”,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了“我的”,你的,他的。此即分別心。常人不明白一切無常,執着有個我,希望牢牢把握一切:得到都是快樂,失去就是痛苦,當認識到一切無常後,便不再執着,不期盼未得到的,不追悔失去的,珍惜眼前,自然痛苦消除。

心經略說(三十)生老病死都是苦,人最怕的是“死”,若能堪破生死,其他苦自然不在話下。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人一生就是“出生入死”。道家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生暫來,死暫去”,從生活中就可以體悟:每天睡即死,醒即生;昨天即前世,明天即來生,若真明白,便只求“生而無悔,死而無憾。”

心經略說(三十一)世尊早期說“無常、苦、無我、染污”最後涅磐時又說“常、樂、我、淨”,貌似矛盾,實則統一。有會無,無也會有;生會死,死還會生;來的會去,去還會來;富會變貧,貧也會變富;愛會生恨,恨也會生愛,萬物萬事有規律,不懂規律,有求皆苦;懂了規律,有求必應。諸位可自行體會!

心經略說(三十二)“舍利子”即舍利弗,梵語Shariputra(舍利弗怛羅)的音譯略稱。 乃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持戒多聞,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被稱爲"智慧第一"。 此處稱呼他的名字,意指般若法門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得入。

心經略說(三十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質世界,是現象;此處“空”是指“真如本性”即萬物之本質。在道家是“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古人有個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葉曼老師用電比喻“本性”用電燈電風扇比喻“色”,沒電,電器不能用;沒電器不能體現出電

心經略說(三十四)“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句含義是說“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常人執著是因爲“有我”,把我的身體和外界事物對立起來,若能明白“色空不二”,明白此身是物質因緣聚合,與萬物本是一體,便不再執著,不再貪生怕死,不再痛苦。

心經略說(三十五)“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此句中,“是”的含義即“所謂的”這是唐代的寫作習慣,本句可略譯爲“舍利子啊,所謂的“本體”是沒有生滅的,無所謂染污或純淨”,句子好理解,含義卻無窮,語言是工具,是來溝通的,這裏的“本體”是個詞,真實代表的,需要自行體會。

心經略說(三十六)真理與語言,佛典有個比喻“指月”,真理如月亮,語言如手指,手指可以指引月亮的位置,手指非月,故需“用文字,離文字”。修行四階段“信”即相信“解”即瞭解“行”即實踐“證”有所體會。語言用於“解”時。證悟到的真相,語言無法表達,如禪宗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心經略說(三十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乃對本體的描述。現象有生有滅,本體無生滅:很多現象如同電影上的畫面,看起來絢麗多彩,不停變換,本質上影幕、放映機、光線沒有變化。生是現象出現,滅是現象消失,一切是因緣和合,因是內在的因素,緣是外在的條件,緣來相聚,緣去即散。

心經略說(三十八)動物會生老病死,植物會生住異滅,物體會成住壞無。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無論肉身還是念頭。雖然現象有生滅,能使現象生滅的那個卻是“不生不滅的”;雖然我們在變化,可是內在能覺察我們變化的那個卻是沒有變化的,此處感興趣者可自行閱讀《楞嚴經》“老王觀河”去深入體會。

心經略說(三十九)“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乃對本體的描述。垢,污染;淨,純淨,事物的垢或淨是相對概念,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時間、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我們說豬髒,是從我們的角度,從豬的角度,可能感覺我們髒;我們說西施漂亮,而從魚的角度,可能認爲醜,魚沉下去,是不忍心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