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論宗教與自然科學的關係

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 2001 年
哲學研究
愛因斯坦論宗教與自然科學的關係
宋惠芳
摘 要:愛因斯坦通過對宗教經驗發展歷程的分析, 提出了自己對宗教的一種新的看法與理
解——— 宇宙宗教感情。從這種獨特的宇宙宗教感情出發, 愛因斯坦不僅批判了舊宗教(指恐懼宗
教、道德宗教)的“ 擬人化的上帝觀” , 而且指出了這種“ 擬人化的上帝觀” 是過去宗教與科學衝突的
最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 愛因斯坦闡明瞭自己對科學與宗教關係的看法, 即二者之間既界限分
明、不能相互替代, 又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愛因斯坦對科學與宗教關係的這種理解, 在科技異化
現象廣泛存在的今天, 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關鍵詞:恐懼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感情;擬人化的上帝觀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問題, 是西方學術界多年來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歷來存在着極大地分歧。近年來, 這個問題也逐漸成爲我國學者的熱門話題。那麼, 科學家是
如何看待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問題呢? 在國人的心目中, 科學家從事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 自然
堅持世界的客觀性與合規律性的唯物論觀點, 而堅持世界的客觀性與合規律發展的唯物論, 自
然又是無神論和反對宗教信仰的。所以在國人看來, 宗教與科學的對立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在實際的科學史上情況卻並非如此。著名的科學史家亞·沃爾夫曾經說:“對自然現象抱世俗
態度並不一定排斥對世界抱宗教態度。……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們實際上都篤信宗教, 事實上
都是基督教的兒子。” ①爲什麼會出現如此情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僅以著名科
學家愛因斯坦爲例, 就愛因斯坦在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問題上的看法做一簡單的梳理, 以幫助我
們瞭解科學家爲什麼信仰宗教的問題。
一、二者關係的出發點———真摯的宇宙宗教感情
什麼是宗教? 這似乎是人盡皆知的問題, 但愛因斯坦卻有着獨到的理解。這種獨到的宗
教理解是通過他對宗教經驗發展歷程的考察來展開的。他認爲, 宗教經驗的發展歷程大體可
劃分爲三個階段:恐懼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感情。
恐懼宗教來源於原始人的恐懼情感。“在原始人心裏, 引起宗教觀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懼
———對飢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 ②這種恐懼是來源於對自然力的不理解。爲消除這種
來自於自然力的恐懼, 原始人就在自己心裏造出一些多少同自己類似的虛幻的東西———有人
性的鬼神———作爲自己崇拜的對象, 這時的宗教就是恐懼宗教。上帝的概念正是這種古老的
神的概念的昇華。這裏, 愛因斯坦有着與馬克思主義同樣的觀點, 恩格斯曾說過, 一切宗教不
過是支配着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的反映, 在這種反映中, 人間的力量
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人類學家泰勒在到世界各地作了大量實地考察後也得出了同樣
的結論。
49
隨着社會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恐懼宗教又逐步發展到道德宗教。道德宗教的出
現與人們“求得引導、慈愛和扶助的願望”有着直接關係, 這種願望使人類爲上帝賦予了一定的
道德觀念, 從而形成了“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 。愛因斯坦把這種以“道德的上帝概念”
爲信仰對象的宗教稱爲道德宗教。
愛因斯坦認爲, 這兩種宗教有一共同特徵, 即“上帝概念的擬人化” , 或者說, 兩者都“ 主張
有一個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教義” 。在他看來, 這種全智全能、公正廉明、懲
惡揚善的上帝觀念本身存在着邏輯矛盾。因爲如果上帝是全能的, 人的所作所爲都是上帝安
排的, 那人類就不應當爲自己的行爲和思想負責, 上帝也就不應該賞罰人類;而上帝又對人類
實施了賞罰, 那又說明上帝是不公正的! 因此, 相信擬人化的上帝, “不僅是不足取的, 而且也
是可悲的。因爲一種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指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
引者注)站得住腳的教義, 由於它對人類進步有着數不清的害處, 必然會失去它對人類的影
響” ③ 。
應該指出, 愛因斯坦對擬人化的上帝觀的這種否定與批判與柏拉圖、蘇格拉底十分類似,
但他批判的動機既不是社會心理學的, 也不是宗教形態學的, 更不是護教的。他的批判是對社
會自由和個人自由的維護。
愛因斯坦指出, 一方面擬人化的上帝觀存在着種種侷限性, 另一方面人們“又感覺到自然
界裏和思維世界裏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 ④ , 因而, 人類又走向第三個宗教經
驗階段———“宇宙宗教感情” 。不存在擬人化的上帝, 這是宇宙宗教感情與前兩種宗教最重要
的區別, 也正是由於這一區別, 使宇宙宗教感情表現出與傳統宗教嚴格不同的特點:
第一, 它不再傳達上帝的旨意, 而是揭示“人類所向往的目標應當是什麼” 。他說:“弄清楚
這些基本目的和基本價值, 並且使它們在個人的感情生活中牢靠地建立起來, 我以爲這正是宗
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所必須履行的最重要的職能。” ⑤
第二, 這種信仰是無私的, 是完全超越個人的價值和目標的。他說:“使人類儘可能從自私
自利的要求、慾望和恐懼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是宗教的目標之一。” ⑥
第三, 具有宗教感情的人對信仰是虔誠的、超乎理性的。“說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誠的,
意思是說, 他並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的目的和目標的莊嚴和崇高;而這些目的和目標是既不需
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礎的。” ⑦
第四, 這種宇宙宗教感情是完全是發自內心的, 它不需要教條。它不需要象以前教會那樣
設置一系列的清規戒律, 也不需要禮拜、洗禮等繁瑣的儀式… …, 因而也不可能成爲教會的中
心教義的基礎。
第五, 這種宗教起着舊宗教所無法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愛因斯坦在《倫理教育的需要》
一文中明確指出:“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之後, 它所留下來的就是培養道德行爲的這種最重
要的源泉。在這個意義上, 宗教構成了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⑧固然, 道德宗教也起着一
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但由於它把道德教化寄託在上帝身上, 從而扼殺了這種作用的發揮。
愛因斯坦承認, 這種宗教感情早在“大衛的許多《詩篇》中, 以及在某些猶太教的先知那裏”
就有了雛形。對於猶太教-基督教來說, 如果抽掉它的擬人化的上帝觀, 而“只看它屬於純粹
人性的一面, 那末, 也許可以把它敘述爲:個人的自由而有責任心的發展, 使他得以在爲全人類
的服務中自由地、愉快地貢獻出他的力量。”⑨而在東方佛教和叔本華哲學中則包含着更強烈
的宇宙宗教感情的成分。不僅如此, 這種宇宙宗教感情還有點象東方對共產主義的信仰。他
50
說:“共產主義制度在東方的力量的一個源泉在於它在某些方面帶有宗教的性質, 而且它激勵
起一種類似於宗教的情緒。” ⑩
顯然, 宗教在清除掉擬人化的上帝觀之後, 已徹底被淨化成純粹的崇高感情和堅定信仰,
愛因斯坦把它稱作“宇宙宗教感情” , 有時也把它描述成斯賓諾莎的“泛神論” 。這種宇宙宗教
感情與前兩種宗教已有着完全不同的含義, 之所以還要沿用“宗教”這個詞, 是因爲“沒有找到
一個比`宗教的' 這個詞更好的詞彙來表達[ 我們] 對實在的理性本質的信賴” 。 1
至此, 愛因斯坦通過對宗教發展的考察, 批判了前兩種宗教形式的侷限性, 提出了一種新
的與衆不同的宗教觀———宇宙宗教感情。在與M·玻恩的通信中, 他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立
場:“在我們的科學期望中, 我們已成爲對立的兩極。你信仰擲骰子的上帝, 我卻信仰客觀存在
的世界中的完備定律和秩序。” 12當紐約猶太教堂牧師(拉比)赫伯特·哥耳德斯坦於1929 年4
月電報詢問愛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嗎?”時, 愛因斯坦作了非常乾脆的答覆:“我信仰斯賓諾莎的
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 而不相信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爲有牽
連的上帝。” 13
愛因斯坦指出, 科學家都是有真摯的宗教感情的, 這種宗教感情表現爲對科學事業本身的
執着和真摯追求, 這種追求本身就體現爲一種宗教信仰。他說:“你很難在造詣較深的科學家
中間找到一個沒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這種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樣。… …他的宗
教感情所採取的形式是對自然規律的和諧所感到的狂喜的驚奇, 因爲這種和諧顯示出這樣一
種高超的理性。” 14
這裏, 愛因斯坦不僅揭示了兩種對立的宗教觀, 而且明確地表達了科學家包括自己的宗教
立場———真摯的宇宙宗教感情。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 愛因斯坦展開了對科學與宗教關係的
考察。
二、歷史上科學與宗教衝突的主要原因
提到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人們一般就會聯想到布魯諾被教會燒死在意大利的鮮花廣場, 伽
利略受到教會的審判……(儘管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由此人們曾普遍地認爲:宗教信仰與科學
態度是背離的, 科學與宗教之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並且宗教最終會被科學所駁倒和取
代。
對於這種流行的觀點, 愛因斯坦作了很有見地的分析。愛因斯坦承認, 在人類認識史上,
科學與宗教的確存在過嚴重的衝突。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衝突,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
的一個原因就是“上帝概念的擬人化” 。我們可以將愛因斯坦這方面的思想歸納爲三個方面:
其一, 擬人化的上帝觀念與科學態度(信仰)不相容。愛因斯坦說:“凡是徹底深信因果律
的普遍作用的人, 對那種由神來干預事件進程的觀念, 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當然要假定他
是真正嚴肅地接受因果性假說的。” 15這就是說一個相信科學的人, 必定堅信世界的因果必然
性規律, 堅信事件的進程是由必然性來決定的, 這顯然與“由神來干預事件進程”的宗教觀念相
矛盾。
其二, 自然科學發展對自然規律的揭示與擬人化的上帝觀出現了嚴重的衝突。對此, 英國
科學史家W·C·丹皮爾曾指出:牛頓力學中“物體靠相互引力而運動的假說已足以解釋太陽系
中一切莊嚴的運動。”達爾文蒐集了地質學上的和物種變異的種種事實, 提出了自然選擇的假
說……這些科學假說打破了宇宙的一切包括生物進化是由上帝安排的說法 16 。顯然, 這種擬
51
人化的上帝觀與自然科學發展所揭示的自然規律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最終導致宗教與科學的
嚴重衝突。當然, 愛因斯坦也承認,“主張有一個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教義,
決不會被科學真正駁倒, 因爲這種教義總是能夠躲進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裏去
的” 17 。但他始終堅信, 科學的每一步發展都會對擬人化的上帝觀以進一步的打擊。
其三, 科學需要自由, 而信仰“擬人化的上帝”的宗教觀卻限制了人的自由。
愛因斯坦認爲, 宗教與科學的衝突同科學的性質、特點有很大關係。在他看來, 科學作爲
一種現存的和完成的東西, 是客觀的, 但作爲一種尚在制定中的東西, 作爲一種被追求的目的,
其特點卻是主觀的、虛構的, “科學… …是人類頭腦用其自由發明出來的觀念和概念所作的創
造” 18 。
科學理論、體系的這種虛構、自由創造的特徵, 就決定了科學研究與創造需要自由, 既需要
外在的自由, 即言論、教學的自由與充分的時間保證, 又需要一種內心的自由, 或者說是精神上
的自由, “這種精神上的自由在於思想上不受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 也不受一般違背哲理的
常規和習慣的束縛” 19 。這種自由的獲得不僅要由法律來保障, 而且需要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
支持。以“擬人化的上帝”爲信仰的宗教觀, 不僅設置了衆多的清規戒律限制人的言論和行動,
而且用教條的思維方式限制了人的思想, 從而大大地限制了科學及其他創造性精神活動的發
展。
因此,“擬人化的上帝觀”勢必使宗教與科學之間造成嚴重衝突。
此外, 宗教與科學之間界限的不明確, 也是造成宗教與科學衝突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對此, 我們在下面專門列出一節加以討論。
三、宗教與科學界限分明、不能相互取代
科學是什麼? 愛因斯坦在《科學定律和倫理定律》一文中指出:“一切科學陳述和科學定律
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是`真的或者假的' (適當的或者不適當的)。粗略地說來, 我們對它
們的反應是`是' 或者是`否' 。科學思維方式還有另一個特徵。它爲建立它的貫徹一致的體系
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達感情的。對於科學家, 只有`存在' , 而沒有什麼願望, 沒有什麼價值, 沒
有善, 沒有惡;也沒有什麼目標。” 20他還繼承了康德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 指出:“我們所謂的
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指出`是' 什麼的問題。至於決定`應該是' 什麼的問題, 卻是一個同它完全
無關的獨立的問題, ……至於怎樣決定這些道德目標的本身, 就完全超出科學的範圍了。” 21
在這裏, 愛因斯坦明確地告訴我們:科學陳述是表述事實的, 而不表達任何感情、價值、目
標以及倫理準則。至於表達感情與倫理準則、決定道德目標等方面的問題則是宗教的職能, 而
這一方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既是不可缺的, 又是科學所無法取代的。對此, 愛因斯坦在1939 年
的《目標》一文中表達得很清楚:“科學方法所能告訴我們的, 不過是各種事實是怎樣相互聯繫,
相互制約的。關於`是什麼' 這類知識, 並不能打開直接通向`應當是什麼' 的大門。人們可能
有關於`是什麼' 的最明晰最完備的知識, 但還不能由此導出我們人類所向往的目標應當是什
麼。……終極目標本身和要達到它的渴望卻必須來自另一個源泉。應當認爲只有確立了這樣
的目標及其相應的價值, 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活動才能獲得意義, 這一點幾乎已經沒有加以論
證的必要。……弄清楚這些基本目的和基本價值, 並且使它們在個人的感情生活中牢靠地建
立起來, 我以爲這正是宗教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須履行的最重要的職能。” 2
這裏, 愛因斯坦通過對科學與宗教各自不同的職能的闡述, 既清楚地闡明瞭科學與宗教之
52
間分明的界限, 又深刻地揭示出二者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是人類生活所
必不可缺的方面。對此, 愛因斯坦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株樹
的各個分枝。” 23
愛因斯坦在強調科學與宗教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職能、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時, 還指出如果
混淆了二者的界限, 就會造成宗教與科學之間的衝突。因此, 二者界限的不明確, 是造成宗教
與科學之間衝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認爲, 過去宗教與科學的衝突多屬此類。當宗教團體
堅持《聖經》記載的話都是絕對真理時, 就是宗教對科學的干涉, 因爲它超出了“價值判斷”的領
域, 去爲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規則, 比如教會反對伽利略和達爾文學說的鬥爭就屬此
類;當科學的代表人物根據科學方法試圖對價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判斷時, 就屬科學對宗教的
干涉, 因爲它也超越了自身的範圍, 去幹涉自己領域之外的事務。愛因斯坦認爲, 宗教對科學
的干涉與科學對宗教的干涉都屬於越界“犯規” , 這種越界“犯規”是造成宗教與科學衝突的一
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24
愛因斯坦對科學與宗教之間不可替代的觀點, 在現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著名的科
學家海森伯格、約翰·霍頓等認爲宗教與科學是“ 兩股道上跑的車” 。當代神學家蒂裏希也說
過:“一個意域是不能干預另一個意域的” , “科學無權干預信仰, 信仰也無權干預科學” , 歷史上
宗教與科學的衝突, 正是這種干預的結果。
四、宗教與科學之間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
愛因斯坦從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出發, 認爲科學與宗教之間不僅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
而且還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 。對於這種相互依存性, 愛因斯坦作了一個形象地比喻:“ 科學
沒有宗教就象瘸子, 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 25這句話的前半句講的是宗教對科學研究與創
造的重要作用, 後半句是講科學對宗教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方面:“科學沒有宗教就象瘸子” 。愛因斯坦從三方面闡述宗教感情與信仰對科學研究
與創造的重要作用。
其一, 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的基礎與強大動力。
愛因斯坦明確表示:“我認爲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
要是沒有這種熱忱, 就不能在理論科學的開闢性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偉大科學家開普勒和牛
頓, 正是憑着對宇宙合理性的深摯的信念與熱切的探索願望, 才能克服重重困難, 付出常人難
以想象的努力, 最終提出天體力學的原理, 發現宇宙的規律。他還指出:“要是不相信我們的理
論構造能夠掌握實在, 要是不相信我們世界的內在和諧, 那就不可能有科學。這種信念是, 並
且永遠是一切科學創造的根本動力。” 26
其二, 科學要由有宗教信仰的人來創造。
在《科學和宗教》一文中, 愛因斯坦明確地說:“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嚮往
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 27在他看來, 相信世界有秩
序、有規律, 相信世界的可理解性, 這是支撐科學家進行科學追求與創造的堅定信仰與內在動
力。一個沒有這種信仰的人, 是無法從事任何科學創造活動的, 更無法作出任何成績。愛因斯
坦自己就承認這一點:“要是沒有這種信仰, 我就不能對知識的獨立價值有如此強烈和堅定的
信念。” 28
正是在此意義上, 愛因斯坦常常把科學追求本身就看成是一種信仰、一種宗教感情。他
53
說:“從事科學工作的人的這種態度,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宗教的態度。” 29
其三, 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在科學方面表現爲對科學研究以及科學成果利用方面的引導
作用。
當愛因斯坦晚年發現他以及其他科學家的科學成果被霸權主義所利用, 去進行一些殘害
生命、違背正義與道德的戰爭行爲時, 他非常氣憤, 並且更加重視宗教的這種道德教化作用, 更
加強調宗教對科學研究的引導作用。在《倫理教育的需要》一文中, 他說:“當前世界政治上所
處的可怕的困境, 同我們的文明疏忽了這一方面(指宗教, 引者注)的罪過有很大關係。要是沒
有`倫理教育' , 人類就不會得救。” 30
另一方面, “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 。對科學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 愛因斯坦主要從兩方
面進行了說明。
其一, 科學能激發宗教感情, 並使宗教不斷完善、昇華。
愛因斯坦針對宇宙宗教感情在去掉擬人化的上帝觀之後如何傳播的問題, 曾說過這樣一
段話:“在能夠接受這種感情(指宗教, 引者注)的人中間, 把這種感情激發起來, 並且使它保持
蓬勃的生氣, 這正是藝術和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 31他還說, 在清除了擬人化的上帝觀之後,
“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學知識提高了境界, 而且意義也更加深遠了” 32 。也就說, 科學不僅能激發
宗教感情, 而且還能使宗教信仰得到昇華。
那麼, 科學如何激發宗教感情, 並使宗教信仰提高境界的呢? 愛因斯坦在《科學和宗教》一
文中曾說:“凡是曾經在這個領域(指科學, 引者注)裏勝利前進中有過深切經驗的人, 對存在中
所顯示出來的合理性, 都會感到深摯的崇敬。通過理解, 他從個人的願望和慾望的枷鎖裏完全
解放出來, 從而對體現於存在之中的理性的莊嚴抱着謙恭的態度, … …從宗教這個詞的最高意
義來說, 我認爲這種態度就是宗教的態度。因此我以爲科學不僅替宗教的衝動清洗了它的擬
人論的渣滓, 而且也幫助我們對生活的理解能達到宗教的境界。” 3
其二, 宗教的目標要依靠科學來實現。
愛因斯坦在談到宗教與科學各自的職能時, 把確立基本價值與基本目標看成是宗教必須
履行的重要職能。那麼, 如何使人們確立的目標得以實現呢? 愛因斯坦說:“客觀知識爲我們
達到某些目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4因爲對科學家來說, 他所堅信的是世界的規律性和可理
解性, 他的目標也就是揭示現象世界背後的規律性, 或者說宇宙秩序的內在和諧, 這個目標自
然要依靠對知識的不斷追求來實現。在此, 愛因斯坦明確地告訴我們, 雖然科學只能揭示“是
什麼”的問題, 而不能決定“應當是什麼” , 但卻可以爲宗教目標的實現提供一定的手段。
也正是因爲科學對宗教信仰的這種作用, 今天的宗教纔不斷地調整與科學的關係。比如
天主教會不僅要求神職人員和信徒關注現代科學的發展, 而且教會自己還設立科學院來研究
科學, 並利用科學爲護教傳教服務。
至此,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 愛因斯坦從他的那種獨特的宗教觀———宇宙宗教感情出發,
強調了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提出了一種雙重的文化價值觀, 指出了宗教與科學之間既界限分
明、不可相互替代, 又相互依存。
五、結  語
愛因斯坦對宗教與科學關係的這種理解, 應該說是一種雙重文化價值觀, 這種雙重文化價
值觀並不是偶然的, 它是歐洲文化近百年新發展的產物。早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 就有人以明
54
確的方式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協調宗教和理性的關係。首先是生於西班牙的回教哲學家阿威
羅伊提出“雙重真理說”企圖解決這一問題;此後神學家阿奎那則比較明確地表達了雙重文化
價值觀, 他認爲知識來源有兩個:一是宗教啓示, 二是人類理性, 兩者共同形成了人類的知識。
近代科學產生之後, 解決上述問題的努力集中地表現爲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對立統一。雙重文
化價值觀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著名的科學家海森伯格、約翰·霍頓等都認爲宗教與科學是
“兩股道上跑的車” 。當代神學家蒂裏希也說過:“一個意域是不能干預另一個意域的” ,“ 科學
無權干預信仰, 信仰也無權干預科學” , 歷史上宗教與科學的衝突, 正是這種干預的結果。愛因
斯坦上述對宗教與科學之間關係的看法就是這種傳統的一種表現形式。
愛因斯坦的宗教觀既是解構性的, 也是建構性的。他強調宗教是不斷髮展的, 提出以一種
真摯的宇宙宗教感情來取代信仰擬人化上帝的宗教觀, 這種思想既是對傳統宗教信仰的解構,
同時又是對新的信仰形式的建構。這種建構克服了各種宗教信仰的原教旨主義傾向的保守
性, 使宗教這種文化現象不斷與社會、與科學相適應。但這種新的建構卻使宗教脫離了歷史和
現存的宗教形式, 進而使具有社會組織形式、行爲儀規和文本及解釋傳統的宗教成了一種單純
的個人的信仰。所以, 他的思想對解決現實的宗教問題與當今世界的宗教衝突, 未必有太大的
現實意義。
儘管如此, 愛因斯坦對宗教與科學關係的論述仍然不失爲精闢:他強調了宗教與科學之間
的不可替代性及其相互作用, 特別是強調宗教對科學的重要作用, 並且把宗教看成是道德教育
的一個重要途徑, 這些思想對於我們在哲學層面上來思考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問題富有啓發性。
注:①亞·沃爾夫:《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商務印書館, 1985 年版, 第8 頁。
②④ 1 12 13 14 15 18 21 26 31《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商務印書館, 1976 年版, 第279、280、525、415、243、283、
281 、377 、525、379、281 頁。
③⑤⑥⑦⑧ ⑨⑩ 17 19 20 2 23 24 25 27 28 29 30 32 3 34《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商務印書館, 1979 年版, 第
185 、173— 174、185、181— 182 、294 、175、235、184 —185、179— 180、280 、173— 174、149 、182 、182— 183、182 、290、290、
294 、185 、185— 186、174 頁。
16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 商務印書館, 1997 年版, 第13 頁。
(作者  哲學系訪問學者; 指導教師  靳希平教授)
5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