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源規劃(IRP)之一

最近在找信息資源規劃的材料,找到了高復先教授之前的講座,爲了收集存檔,也是爲了閱讀的方便。以本文記錄下來,略有改動。

一:衝出“孤島”走向規劃

什麼是信息資源規劃?如何理解信息資源規劃?如何進行信息資源規劃? 這一領域理論與實踐的主要提出和倡導者——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大連海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高復先教授在今春出版了 《信息資源規劃——信息化建設基礎工程》 一書,被讀者爭相購買。由於近日召開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專項規劃》,中央有關領導強調“信息化建設,必須以規劃爲指導”,本刊特別邀請了高復先教授結合多年主持大型信息系統開發工作的實踐經驗,針對企業發展的現狀和實際需求,撰寫專稿,開設“信息資源規劃系列講座”,既爲書的濃縮和精華,也是新的補充和與讀者的交流。本期爲該講座的第一期——

從信息孤島談起

某供電企業的內部網早已開通,計算機應用已經“遍地開花”:用電營業、生產技術、客戶服務、計量、安裝等部門都各有多個獨立運行的計算機應用系統或模塊。這些系統或模塊,有上級部門下發推廣的,也有自行開發或引進的。雖然它們在供電生產經營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業務人員越來越感到不好用。例如,電錶更換業務,需要報裝部門先錄完用戶名、地址等舊電錶參數,打印出報表後,送到計量部門錄入新電錶參數,再拿回報裝部門錄入安裝數據。這種應用的孤島,主要由於其應用底層沒有一個可以很好擴展的基於網絡的共享數據庫。其實,如果在網絡中建立報裝和計量這兩個應用的共享數據庫——集用戶名、地址、舊電錶參數、新電錶參數於一體,實現異地存取,報裝和計量部門兩個“孤島”也就因快捷的信息流動而消失了。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在大的方面,如據國家信息中心專家研究,一個時期國內出現的一些騙匯、逃匯現象,也與我國有關經濟管理部門的管理信息系統和企業註冊信息系統之間存在信息溝通與共享難的問題密切相關。透過這些例子,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信息孤島的危害在於應用和系統之間無法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無法真正做到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而由此導致的更深層的問題是,建立在數據信息基礎之上的信息化大廈也難以穩固。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趙小凡副司長認爲,我國自1993年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一直是我國信息化的薄弱環節。我國已經總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六個要素: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規範。其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化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爲此,將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放在覈心地位,是我國推進信息化的一大特點和重要任務。

IRP是理論也是工具

之所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薄弱,形成衆多信息孤島,

  • 一方面由於信息化技術發展的階段性,加上人們追求“實用快上”的目標,很難統一考慮數據標準或信息共享問題,往往圍繞單項業務開發、引進孤立的應用程序,導致“信息孤島”的不斷產生。
  •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存在認識誤區和觀念陳舊:“重硬輕軟,重網絡輕數據”,小農經濟的部門封閉、信息私有的狹隘觀念,使一些人不重視數據資源的開發和共享。

還有一點需要了解的,當企業和部門的系統及應用越來越複雜,並深感孤島的阻礙之際,再重新改造現存的數據環境,進行信息資源的規劃和挖掘,常常缺乏良好而有效的實踐方法和工具。爲此,我們結合多年的教學、科研和國家大型項目開發經驗,建立和提出了信息資源規劃(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簡稱IRP) 的理論和整體解決方案。

什麼是信息資源規劃?

  • 信息資源規劃:指對企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信息的採集、處理、傳輸和使用的全面規劃。
  • 核心:運用西方國家先進的信息工程和數據管理理論及方法,通過總體數據規劃,打好數據管理和資源管理的基礎,促進實現集成化的應用開發。

目前,我國衆多企業紛紛上馬ERP、SCM、CRM等管理軟件,其核心是管理好企業內部、外部的生產經營和客戶的信息資源。美國信息資源管理學家霍頓(F.W.Horton)和馬錢德(D.A.Marchand)等人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指出:信息資源(Information Resources)與人、財、物資源一樣,都是企業的重要資源,因此,應該像管理其他資源那樣管理信息資源;搞好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是通過企業內外信息流的暢通和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來提高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顯然,搞好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前提是,首先搞好信息資源規劃。 以製造業爲例,不論產品設計、材料配件採購、加工製造和總裝,還是銷售和客戶服務等等過程,無不充滿着信息的產生、流通和運用。要使每個部門內部,部門之間,部門與外部單位的頻繁、複雜的信息流暢通,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不進行統一的、全面的規劃是不可能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資源規劃從根本上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企業在實施ERP等管理軟件時,IRP先行,將爲系統最終成功應用奠定紮實的基礎。

實踐方面,

  • 信息資源規劃作爲工程技術,包括需求分析、系統建模、支持工具等內容。
  • 信息資源規劃的過程:企業梳理業務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業信息標準和信息系統模型;用這些標準和模型來衡量現有的信息系統及各種應用,符合的就繼承並加以整合提升,不符合的就進行改造優化、選購或重新開發。

“信息孤島”的產生帶有一定的必然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停留在初級階段而不去解決“信息孤島”問題,還讓新的“信息孤島”繼續出現。許多單位的數據庫混亂狀況與其一流的網絡-計算機環境極不相稱,這不僅造成系統投資的極大浪費,而且使信息化建設總也跨不上新的臺階。現在已經到了補好信息資源規劃這一課的時候了。不補好這個課,企業信息化將越來越成爲無本之木,實現跨越式發展也會成爲一句空話。

二:規劃的學問

目前,無論政府部門還是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工作領導、信息中心負責人(CIO)和信息化建設骨幹們,都已經普遍認識到信息化建設是複雜的社會-技術系統工程,要獲得成功,首先就要做好總體規劃。但是,有些單位的總體規劃從調研到討論制訂、到項目審批通過,再到最終實施,常常幾年過去了,需求發生變化,技術設備也已更新換代,規劃顯然已經“過時”,沒有充分發揮到其應有的作用。作爲信息資源規劃系列講座第二期,高復先教授將談談到底如何制訂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它與一般的社會系統工程、技術系統工程的總體規劃相比較有怎樣的特殊性?十幾年來管理信息系統(MIS)的總體規劃和近幾年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工作,又有怎樣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汲取?

走出“總體規劃誤區”

長期以來,不少企業在進行MIS(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時注意了總體規劃工作,但是沒有抓住重點,結果使總體規劃沒有發揮所預想的作用。例如,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些企業把“總體規劃”搞成了計算機選型規劃,費了不少功夫做完計算機系統的選型論證,“總體規劃”也就算搞完了;90年代初中期,他們把“總體規劃”搞成了局域網配置與設備選型規劃;90年代後期至今,企業網配置方案的論證,成爲“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規劃,難免隨着項目建設審批等時間的延滯而“落伍”。此外,還有一個被忽視的重要問題——很少將總體數據規劃列爲總體規劃的主體。

如何理解總體數據規劃?隨着新一代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不少人認爲,有了企業網上靈便的Web頁面瀏覽、查詢和電子郵件傳遞信息,就解決了企業內外的信息流問題,就不需要搞什麼總體數據規劃。其實,不論是企業內各職能區域間的信息交換,還是企業與外部的信息交換,僅靠Web頁面和電子郵件等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再說,在各處上網填入的查詢請求信息,是通過網絡傳輸到網絡中心,經過對網絡中心數據庫的檢索,才能以動態Web頁面的形式返回。企業內各職能區域間信息流通最快捷的機制是存取共享數據庫;企業與外部信息流通最快捷的機制,如果有高性能通信網的支持,也是共享數據庫完成數據存取。由此可以看出,要真正實現企業內外信息的流動、共享和應用,需要面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通過總體數據規劃建立起結構穩定、信息豐富、更新及時的共享數據庫。

總體數據規劃的實質,就是運用信息組織技術,將企業多年來所積累的結構不合理、數據冗餘混亂的“數據庫”進行規範化的重組織工作,從而取消或極大地減少數據接口,實現基於高檔次數據環境的系統集成。而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應該把總體數據規劃列爲重點內容。而且,我們還要強調,高檔次的數據環境是建立在全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之上的,既要搞好總體數據規劃,又要建立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資源規劃

面對兩個“老大難”問題

如何進行信息資源規劃?

  • 主要內容:“建立兩種模型和一套標準”。
  • 兩種模型”:信息系統的功能模型和數據模型,它們實際上是用戶需求的綜合反映和規範化表達。
  • 一套標準”: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它是進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最基本的標準,這些標準都要體現在數據模型之中。

信息化建設中的 “老大難”問題

  • (1)用戶講不清需求,即分析人員所做的“需求分析”並不能真正反映用戶的需求。信息資源規劃強調將需求分析與系統建模緊密結合起來——需求分析是系統建模的準備,系統建模是用戶需求的定型和規範化表達。
    • 過程:我們在進行企業信息資源規劃的時候,首先要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內容(而不是按照現行的機構部門)劃分出一些“職能域”;然後由業務人員和分析人員組成的一些小組,分別對各個職能域進行業務流和數據流的調研分析;進而建立企業信息系統的功能模型和數據模型,作爲整個信息化建設的邏輯框架。只有經過這樣過細的調研分析,才能進行科學的綜合,得出模型化的認識,使企業領導、業務人員和分析人員在信息化建設“要做什麼”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 在做業務流分析的時候,要注意識別主要業務過程,研究新的管理模式,即與企業改革和管理創新相結合。
      • 在做數據流分析的時候,要調研分析職能域之間、職能域內部、職能域與外單位間的數據流,而且要做出流量的估算。
  • (2)缺乏數據標準化管理。首先是數據定義和編碼沒有統一標準,不同的程序員、或者同一個程序員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個數據對象起了很多不同的名稱,諸如“設備代碼”、“設備號”、“設備編號”等等,這種冗餘混亂,會從基礎上把系統搞亂。如果一個城市的電話號碼沒有統一的標準,那就不會有撥號的自動交換,只好回到早期接線員時代。企業信息系統中充斥着這些混亂的數據,肯定不會支持管理的科學化。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數據的標準化管理呢?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在信息資源規劃的過程中開始進行數據標準化管理工作。我們可以結合數據流的調研分析,做好基礎的數據標準化工作,進而落實到數據庫的結構標準化。

做好信息資源規劃工作的意義在於:

  1. 幫助理清並規範表達用戶需求,落實“應用主導”。貫徹信息化建設的“應用主導”方針,前提是要摸準用戶需求。只有正規的信息資源規劃,才能通過分析和建模真正反映用戶的需求。
  2. 整合信息資源,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應用系統集成。“信息孤島”產生的技術原因,是缺乏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信息資源規劃過程就是開始建立數據標準的過程,從而爲整合信息資源,實現應用系統集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3. 指導SCM、ERP、CRM等應用軟件的選型並保證成功實施。企業通過信息資源規劃“建立兩種模型和一套標準”,就有了應用軟件選型與實施的主動權,否則,雖然經過管理諮詢、多方考察和論證,由於自己心中無“數”,容易犯“削足適履”錯誤。

兩類人員密切合作:業務人員與分析人員

傳統的“總體規劃”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認爲開發信息系統的總體規劃是純技術工作,完全由計算機技術人員完成,業務人員基本上不沾邊。實際上正規的信息資源規劃要求業務人員、特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參加,只有他們纔對業務流和數據流的問題有發言權,由他們提出的系統功能和信息服務的要求,才具有系統開發的推動力。但是,業務人員需要分析人員的幫助,以便準確、清楚地表述需求;分析人員需要向業務人員學習,深入瞭解業務運作機理和管理經驗,以利於創造性地進行需求分析和系統建模。實際上,上述信息資源規劃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兩類人員的密切合作下完成的。

信息資源規劃工作包括對大量複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尤其是在衆多人員分小組進行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定義與理解的一致性。因此,在技術層面上,業務人員與分析人員有效地相互溝通還需要有軟件工具的支持。這種工具將信息資源規劃的標準、規範和方法“固化”到軟件裏,使用工具就會引導規劃人員去執行標準,建立規範化的技術文檔。(注:下期講座將着重談談如何建立信息資源管理標準的問題。)

三:規劃之源——基礎標準

一講我們說信息資源規劃(IRP)的工作內容可以概括爲“建立兩種模型和一套標準”,並且做了簡要的介紹。“兩種模型”我們將在後幾講進一步討論,這一講較具體地介紹 “一套標準”——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需要首先提出的是,現在大家都開始注意到標準化的問題了,也在建立和使用各種標準,但是根據什麼理論制定這些標準?信息系統最基礎的標準有哪些?建立這些標準的意義有哪些?

標準的認識

信息資源規劃(IRP)的基本核心是信息資源管理(IRM)

  • IRM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出現的新概念。作爲IRM理論奠基人、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霍頓及馬錢德等人認爲: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增強企業處理動態和靜態條件下內外信息需求的能力來提高管理的效益,即追求“3E”——Efficient(高效)、Effective(實效)和Economical(經濟)。 企業只有從戰略高度開發信息資源、科學合理地管理信息資源、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才能在競爭中取勝。
  • 信息資源管理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數據管理。威廉·德雷爾認爲,沒有卓有成效的數據管理,就沒有成功高效的數據處理,更建立不起來全企業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管理工作必須從最小的信息單元——數據元素的標準化做起;企業中要設立數據管理部門來集中控制和統一管理數據的定義和結構的規範化,指導協調信息系統開發和使用人員執行標準和規範;數據管理標準化是長期的工作過程,會遇到許多困難,持之以恆才能見到效果。

標準的內容

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決定信息系統質量的、因而也是進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最基本的標準。

  • 包括:數據元素標準、信息分類編碼標準、用戶視圖標準、概念數據庫標準和邏輯數據庫標準
  • 數據元素(Data Elements) 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單位,是一類數據的總稱。數據處理系統中的“職工姓名”、“員工姓名”、“職員姓名”等等,如不加以統一,在用漢語拼音表示其標識時就有ZGXM、YGXM、ZYXM等;而其英文標識就可能是EMP-NAME、NAME-OF-EMPLOYEE、EMPLOYEE-NM、EMP-NM等等。如果採用“職工姓名”這個統一標準,其標識爲ZGXM或EMP-NM,這就是少數的“核心”數據元素;如果開發人員都這樣做,可大幅度減少企業數據處理系統中所使用的數據元素的總數,並可大大簡化其結構。數據元素的質量是建立堅實的數據結構基礎的關鍵。在數據元素的創建和命名上做整體的考慮,學習化學元素的性質,就可以把握企業裏有限數目的“核心”數據元素,這就需要建立數據元素標準——數據元素命名標準、標識標準和一致性標準
  • 信息分類編碼(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 是標準化的一個領域,已發展成爲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在工業社會中,信息分類和編碼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科學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美國新興管理學的開創者莫里斯L·庫克說:“只有當我們學會了分類和編碼,做好簡化和標準化工作,纔會出現任何真正的科學的管理”。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標準化工作越來越重要,沒有標準化就沒有信息化,信息分類編碼標準是信息標準中的最基礎的標準
    • 信息分類就是根據信息內容的屬性或特徵,將信息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區分和歸類,並建立起一定的分類系統和排列順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
    • 信息編碼就是在信息分類的基礎上,將信息對象(編碼對象)賦於有一定規律性的、易於計算機和人識別與處理的符號。
    • 應遵照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序列,建立全企業信息系統所使用的信息分類編碼標準。
  • 用戶視圖(User View) 是一些數據元素的集合,它反映了最終用戶對數據實體的看法。用戶視圖是數據在系統外部(而不是內部)的樣子,是系統的輸入或輸出的媒介或手段,常用的用戶視圖有紙面的(單證、報表等)和電子的(屏幕格式、表單等)。在採用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的環境中,應該大量減少紙面的用戶視圖,以電子的用戶視圖取代。爲此,應該建立企業的用戶視圖標準,確定有哪些用戶視圖,它們的標識、命名規則和組成結構。

在建立了以上三方面的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的基礎上,就可以建立概念數據庫標準和邏輯數據庫標準了(這兩個標準將在後面的講座中介紹)。

標準的“甜頭”

讓我們舉一實際案例,來說明建立和執行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的意義。

山東海化集團通過兩個月的信息資源規劃,在分析400多個用戶視圖的基礎上,定義提出了40多個主題數據庫、180多個基本表、800多個數據元素和80多個信息分類編碼(A、B、C三類)的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體系。其中,海化集團全部國內客戶的編碼標準是:6位國家行政區劃代碼加上3位順序碼;全部國外客戶的編碼標準是:“99”後接3位世界國家地區代碼加上4位順序碼;產品編碼標準則按大、中、小類分段和順序編碼。這樣,“銷售數據庫”的結構標準如下表所示:

****

有了這樣的數據庫,就可以進行各種銷售分析了。例如,要分析某一月份在遼寧地區的銷售情況,用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按“客戶代碼”的前兩位子串“21”就過濾出來了。可見,任何複雜的銷售分析,都是建立在這種標準化的數據庫之上的,而編程技術並不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果一家大型集團公司沒有這種統一的、標準化的數據庫,分佈在國內外衆多的銷售網點的業務數據,即使有再好的通信網絡,數據準確、及時地傳輸到總部,也是無法實現自動彙總和數據挖掘的。

信息化處於初級階段的企業一般不抓數據管理工作,到了中級階段就應該開始注意到數據管理工作了。這裏最重要的,就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和執行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設立專門的數據管理部門或工作組來抓數據管理工作。數據管理人員要在計算機教育、數據處理經驗方面有一定的基礎。
  2. 集中管理各項基礎標準。數據管理部門應該控制、指導和協調所有系統開發人員和維護人員使用已建立的基礎標準,如果有違背的,要通過技術手段和行政手段加以糾正。
  3. 充分估計到強化數據管理工作的艱鉅性和複雜性。這是與企業深化改革同步的信息化建設,必須克服多種阻力,贏得信息資源管理升檔工作的勝利。

建立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工作,在發達國家裏已有20-30年的歷史了,這是工業化的必然過程。我們是在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時候搞信息化的,所以,建立基礎標準工作就更加困難,阻力更大,對此,企業信息化主管領導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技術骨幹要切實掌握有關技術方法、標準規範。

四:營造數據環境

上一講我們提到的概念數據庫標準和邏輯數據庫標準,都是指主題數據庫(Subject Database)。概念數據庫是對業務人員所需要的數據的概括,邏輯數據庫是面向分析設計人員的數據結構。爲解決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信息孤島”問題,使採購、設計、生產、銷售等部門的數據流暢通,實現信息共享,就需要通過信息資源規劃梳理業務流程,治理混亂的數據環境,建立以主題數據庫爲主體的高檔次數據環境,而不是按照各種報表原樣建立所謂的“數據庫”。

告訴你不僅僅是個名詞

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單位的工資系統是按錄入工資單建立數據庫的,職工張華的工資單編號是 01040104。該單位人事系統是按錄入職工檔案建數據庫的,張華在人事系統中的編號是 11221122。人事系統要獲得張華的工資數據,需要編寫接口程序將 11221122 轉換成 01040104,才能正確地檢索;反之,工資系統要獲得人事系統的數據,需要編寫接口程序將 01040104 轉換成 11221122。這樣,22 個應用系統至少需要 22 個接口。如果再加上職工培訓系統和社會保險系統,共4個應用系統要互相交流數據,就至少需要 4×3=124×3=12個接口。而企業經營管理中如果有 2020 個大大小小“孤島式”的應用系統需要相互交流數據,就至少需要 20×19=38020×19=380 個接口。這麼多的接口很難做完,即使做完所有的接口,整個系統的運行也將是低效和脆弱的。所以,企圖通過做接口實現系統集成,從來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解決這類應用系統集成問題的正確方法是:不按照單證報表原樣建立數據庫,而是面向業務主題建立數據庫,這就是主題數據庫。上例中的員工信息是幾個應用系統所共用的,應該對企業的所有員工統一編號,有關員工的信息統一組織存儲,從而保證信息共享——各應用程序都存取共享的“員工主題數據庫”,這就從根本上取消了不必要的接口。這就是說,通過建立主題數據庫,簡單、科學地實現了應用系統的集成。

發達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初的信息化初級階段,遇到過包括“信息孤島”問題在內的“數據處理危機”問題。詹姆斯·馬丁(James Martin)提出的主題數據庫概念和有關理論方法爲解決這些問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對我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真正理解主題數據庫

通過了解主題數據庫的基本特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建立主題數據庫

  • 主題數據庫不是面向單證報表,而是面向業務主題的數據組織存儲。例如,企業中需要建立的典型的主題數據庫有:產品、客戶、零部件、供應商、訂貨、員工、文件資料、工程規範等。其中,產品、客戶、零部件等數據庫的結構,是對有關單證、報表的數據項進行分析整理而設計的,不是按單證、報表的原樣建立的。這些主題數據庫與企業管理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相關聯,而不是與通常的計算機應用項目相關聯。
  • 信息共享(不是信息私有或部門所有)。主題數據庫是對各個應用系統“自建自用”的數據庫的徹底否定,強調建立各個應用系統“共建共用”的共享數據庫。不同應用系統的計算機程序均可調用這些主題數據庫,例如,庫存管理調用產品、零部件、訂貨數據庫;採購調用零部件、供應商、工程規範數據庫等等。
  • 數據一次一處輸入系統(不是多次多處輸入系統)。主題數據庫要求企業各經營管理層次上的數據源進行調研分析,強調數據的就地採集,就地處理、使用和存儲,以及必要的傳輸、彙總和集中存儲。同一數據必須一次、一處進入系統,保證其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經由網絡-計算機-數據庫系統,可以多次、多處使用。
  • 由基本表組成。一個主題數據庫的科學的數據結構,是由多個達到“基本表” (Base Table)規範的數據實體構成的,這些基本表具有如下的特性:
    • 原子性——基本表中的數據項是數據元素(最小的信息單元);
    • 演繹性——可由基本表中的數據生成全部輸出數據(即這些基本表是精練的,經過計算處理可以產生全部企業管理所需要的報表);
    • 規範性——基本表中數據滿足三範式(3-NF)要求,這是科學的、能滿足演繹性要求、並能保證快捷存取的數據結構。

有數據集成纔有應用集成

這種主題數據庫的建立,需要用到一些科學實用的信息組織技術,更重要的是需要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對業務活動的深入瞭解。因此,需要系統分析人員與熟悉業務的管理人員緊密地合作

製造業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點任務是實現管理控制一體化,這就要求將採購、設計、製造、管理、銷售等部門的信息系統集成。而實際上,許多企業在這些部門中有些所謂的信息系統是一些不科學的數據結構和一些程序的堆砌,它們已變成一張難解的、充滿冗餘矛盾數據存儲的複雜大網。由於每個應用所存儲、處理的冗餘矛盾數據緊緊交織在一起,要修改或擴充這種系統的任何部分,都是十分困難的。儘管人們對系統集成的理論和方法做了許多研究,但很少有人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全企業範圍的信息系統集成是一種再造工程,其實質是數據的集成,是數據環境的升檔。爲此,必須進行全企業的信息資源規劃(IRP)。

在信息資源規劃方案指導下建設的製造業集成化信息系統的總體邏輯框架如下圖所示。其中,用於採購的供應鏈管理(SCM)、計算機化的設計管理(PDM)、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CAPP)、企業資源計劃(ERP)和用於銷售的客戶關係管理(CRM)等應用系統的功能連接,主要機制是存取“材料-部件”、“產品-結構”、“機構-員工”、“供應商”、“客戶”等主題數據庫。在“孤島式”的生產計劃管理中,產品結構數據、配件材料數據都是由生產計劃部門採集輸入計算機,再由本部門使用的;而在集成化的生產計劃管理中,產品結構數據是由設計部門自動提供的(實際上是產品設計程序創建、維護“產品-結構”主題數據庫,而生產計劃編制程序讀取所需要的產品結構數據),同樣,配件材料數據是採購部門自動提供的。正如圖中的數據流箭頭所表示的,這些應用系統的集成,實質上是通過共建共用“主題數據庫”實現的,而不是自建自用那些所謂的“數據庫”。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圖. 製造業集成化信息系統的總體邏輯框架(部分數據流箭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