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測序原理 (Sanger法測序)

Frederick Sanger 是一位1918年出生於美國的生物化學家,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上世紀70年代末,他提出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術“雙脫氧終止法”,也被稱作“Sanger法”。

img

早在2001年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框圖,採用的就是該方法。而且因準確率高,直到今天還在廣泛使用,也被稱爲基因檢測的金標準。下面我們來看看Sanger法是怎樣測得基因序列的。

Sanger 測序法原理

構建反應系統

Sanger法測序由一套四個單獨的反應構成,每個反應系統包含

  • 四種脫氧核苷酸三磷酸 (dNTP),可以正常合成DNA
  • 每個反應系統加入四種不同的雙脫氧核苷三磷酸 (ddNTP),由於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團,使延長的寡聚核苷酸選擇性地在G、A、T或C處終止,另外爲了方便定位,需要用熒光或者同位素標記。
  • 目標片段、DNA聚合酶、引物,反應體系

這樣我們的四個反應體系構建完成 (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 ddNTP 反應體系):

img

擴增目的片段

下一步進行擴增,以目的片段爲模板,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從引物處起始開始複製DNA,當遇到ddNTP,反應停止。

由於反應體系中 dNTP 與 ddNTP 相對濃度的調節,使反應擴增得到一組長几百至幾千鹼基的鏈終止產物。這裏是ddNTP與dNTP在複製過程中結合到延長鏈上的機率,如果ddNTP濃度高,結合機率高,阻礙鏈延長的機率就高,那麼目的片段複製的長度就短。

也就是說,這些擴增產物具有共同的起始點,但終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

比如,下圖的複製過程中遇到帶尾巴的黃色核苷酸,一共複製9個鹼基。

img

凝膠電泳

接下來,用凝膠電泳把他們分開,這裏使用的是高分辨率變性丙烯酰胺凝膠,並由四個泳道組成,每個泳道對應一種鹼基。然後,對凝膠處理後可用X-光膠片放射自顯影或非同位素標記進行檢測。

img

序列讀取

最後通電開始跑條帶,在電流與凝膠阻力的作用下,縱向會出現具有相同間隔有規律的條帶,它代表着不同的序列長度,在橫向分別對應ATGC。現在,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讀出下圖的DNA片段序列爲 5’-GATTCGAGCTGA-3’。

img

現在推斷模板鏈(也就是待測片段)爲 3’-CTAAGCTCGACT-5’

img

隨着物理及化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想到可以用相同的激發波長且具有不同發射波長的熒光基團標記 ddNTP(用一種激發光照射後,這些基團會有不同的光學顏色)。現在,我們就可以把四種 ddNTP 放在同一體系下,通過光激發將四種光波長信號轉化爲電腦可識別的電信號,在計算機眼裏就會表現爲不同的物質來處理。

這些新技術的加入使我們進入測序2.0時代,商用的二代測序是目前主流的測序技術,它以高度自動化測序儀爲載體,實現了測序速度的提高,通量的升高,測序成本的減低,但是同時也會降低準確率。

白墨:二代測序原理(Illumina)zhuanlan.zhihu.com圖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