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本质

你坐地铁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有人手机开着扬声器,或接电话大声喧哗,旁边的乘客雨露均沾;有人不管车厢拥挤与否, 翘着二郎腿优哉游哉怡然自得;有人掏出指甲刀噼里啪啦开剪,残甲飞溅地四处都是;还有人掏出了韭菜鸡蛋馅包子,混合着浓重的廉价香水味,那酸爽啊……

有句老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我总认为,小事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由小见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如果你是女人,选老公有一条很简单的标准:看看这个男人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就是将来他对待老婆的态度。

有两件道德门槛特别高的事,一是养狗,二是开车。

有个叫矢野浩二的日本人说“中国人不配养狗”,我深表赞同。你见没见过小区步行道上遍地狗屎?你见没见过大型犬不拴链子到处跑?时不时蹦出来的狗咬人事件,都已经快见怪不怪了……

我学车的时候,教练告诉我,当你把手放在方向盘那一刻,整个世界在你眼里都是傻*,行人傻*,自行车傻*,前后车*……路上除了自己全是*。当你的手再次离开方向盘后这个世界又恢复正常了,这才是一个合格司机应有的素质。毕竟,这个人与车的世界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实在太多了。

有个做技术的小伙和我讲,中国的技术氛围太差了,问问题都没人帮忙解答,但我看到更多的实际情况是:提问者缺乏礼貌。

我曾收到一封邮件,标题就两个字“求助”,正文就一句话“某某服务启动不了”,附件一张黑乎乎的命令行服务启动未遂的截图,没了……没有称呼,没有客套话,没有配置的具体描述,什么都没有……我怎么帮你呢? 我凭什么帮你呢?你又不是我水灵灵的大侄子。

是你的不懂礼貌,让你的世界缺乏友善。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从来不是小事。注意,你可能不拘小节,但是别人会在意。

工作中谈合作,你和大学的院长、国企的领导、政府的官员吃个饭,你没给他安排在上位, 安排在了上菜口,服务员小妹妹端着盘子过来了,哎哎哎,手一滑,一盘子菜红红绿绿的啪叽全扣他脑门子上了,什么都不用谈了……

有一年我春节回家,喝酒的时候,和老爸碰杯,一不小心举得比我爸的杯子高了一点,老爷子放下杯子,噼里啪啦训了我一顿,“你怎么杯子举得比我高,是不是和其他长辈吃饭时也不注意,是不是在工作中应酬,举的比客户还高,比领导还高……”你看,我们中国人多讲究这个,我父亲不是什么大学教授,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对待礼义廉耻就是这么鲜明。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就是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规范的表现形式。这有两个重点:

一是规范的表现形式,二是尊重。

生活中你一定碰到过一种尴尬的情形:

你在路上走,一个人迎面而来,你俩都是好人,都大眼睛双眼皮一看就是讲究人,你想给我让,我想给你让,让来让去,越走越近,差点撞在一起……这个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是:靠右侧通行! 都靠右侧走,平行着就过去了。所以,走路时,男人应该走在女人、小孩、老人的左侧,也就是外侧,对她们形成保护,万一个骑自行车的手比较潮,撞到了人,先撞的是我们走在外侧的老爷们。

商务礼仪,讲究的都是规范的表现形式,比如男士的正装,单排扣的西装,一般三个扣子, 最下面的扣子不系,合体的西装第三个扣子的位置,正好是你闪闪发光的腰带头,这是规范的表现形式。包括坐个车吃个饭的座位安排等,讲究的都是规范,都是约定俗成。礼仪更重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恪守规矩,是对方和你在一起感到愉快。

我家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档子事。在北京,称呼对方多用“您”,表示尊重,是北京人的语言习惯;而在东北或山东等地区,在家里称呼对方包括长辈多用“你”,不是不尊重,这也是一种语言习惯。

我母亲是一个在东北长大的山东老太太,第一次来京和我们住时,我老婆已经习惯了北京的说话方式,称呼对方为您,天天和我妈聊天您啊您啊您的……老太太没觉得被尊重,反而觉得疏远,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了了,和我老婆说,称呼妈为你就行了,老太太反而觉得亲切多了。要是按照规范的表现形式,肯定要称呼“您”,但礼仪不是生搬硬套。

我有个高中同学,大学在国外念的酒店管理,回国后在海南待了两年,然后调到了北京,那时候我已经在北京混两年了,相比他而言是地主,那要尽尽地主之谊,我去看他。到了他办公室,他正在忙,等他无聊时,翻了翻他们酒店的一些培训手册,什么礼仪培训手册啊之类的,突然看到一本礼仪考核手册,我就纳闷了,这东西咋考。他和我说也能考,出了一道情景模拟题,给我上了一课……

夜深人静凌晨两点多,你自己在大堂前台值班,一个客户匆匆忙忙来办理入住,一拐弯上楼梯时脚一滑,摔倒了,怎么办?

我说这还不简单,你们手册上都写了,客户都是上帝,上帝都摔啪啪了,赶紧把上帝扶起来啊,他说这只能得 70 分,我说 100 分啥样,他给了我一个参考答案:客户上楼梯,不小心脚一滑摔倒了,你先侧眼瞄一下,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不会摔的七荤八素,可能一下站起来了,咱就装作没看见,望天,或者装睡觉,为什么?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看到自己的尴尬!我下楼梯没留神摔了,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没有人看到?”太好了,没人,“哎呦,屁股真疼……”谁都好面子!

客户没事,咱就装没看见,他可能心里暗自庆幸,“还好那家伙没看到我狼狈的样子”;但如果侧眼瞄了下,几秒钟他都没爬起来,事大条了,赶紧过去看看,是不是要拿医药箱简单包扎下,严重的话打个 120,这才是 100 分的参考答案。

别人喜不喜欢你,取决于跟你在一起是否舒服,而不是你是否优秀。礼仪的本质是尊重,尊重是让别人方便,而不是自己方便。

举个例子,你找工作,发一封求职的电子邮件:

第一,标题

写成“个人简历”就是不动脑子,至少应该写成“应聘 Java 程序员”,表明应聘职位,如果具备优势,可以直接声明,如“应聘 Java 程序员_三年工作经验”。人家公司招聘二三十个职位,HR 看到你这么善解人意,会很开心。

第二,附件

我见过不少发来的简历是 wps 格式,和支不支持国产软件无关,我主要是没那么爱你,我不会为了你专门装一个软件。

你应该简历在邮件正文贴一下,HR 一打开邮件就能看了,省事;附件中再放一份,使用常见的 doc 格式,HR 一另存为就保存了。

让 HR 更麻烦,对你永远不是什么好事情。

去面试,人家问你带简历了吗,你掏出来一个 U 盘求打印,HR 对你笑,真的只是人家有礼貌,你应该随身带着简历,有备无患。简历递给对方,文字是朝向自己的,先旋转 180 度,让文字朝向面试官再递,她一接就能看了。而不是你递过去,他要旋转 180 度才能看!让别人方便,而不是自己方便,就像在家里你给老妈递剪刀一样,刀尖要冲着自己,刀把冲着老妈。

礼仪从来都是小事,但小事不小,细节可能决定成败。相比规范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尊重,是别人和你在一起是否舒服和愉快,是让别人方便,而不是自己方便,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是同理心的换位思考,这才是礼仪的本质,而不应拘泥于形式。

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最重要的东西,一样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一样是我们心里的道德准则”。永远记住,道德是个好东西,但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律人的,法律才是用来律人的。任何时候,先做好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