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傭還是返傭,外賣“佣金爭議”背後的經濟學

在不確定性面前,最好的應對不是退步,而是進攻,是“積極地、經常地與所處的環境互動,盡力影響環境變化的方向或態勢”。

作者 / 劉 煜

編輯 / 邱 韻

“我們不能用產生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

隨着復工潮的出現,餐飲成爲第一批產生問題的——它在疫情期間開支不少,收入寥寥,可謂是受到重創,因此在各行各業相繼復工的同時,餐飲商家們在將外賣作爲復甦行業首選的同時,也掀起了一波有關減免外賣佣金、減輕餐飲行業負擔的討論。

而實際上,外賣佣金的此“負”非彼“負”,在減免佣金的呼籲中,有平臺另闢蹊徑,選擇返還佣金。減佣金與返佣金,一個減法,一個加法,到底哪個纔是更有效的路徑?

01

復甦“外賣”的兩種路徑

“疫情之下,堂食基本沒有,只能靠外賣才能活下去。”這是不少餐飲商家所面臨的普遍困境,於是他們紛紛轉戰外賣。

但對更多餐飲商戶來說,外賣雖然是目前僅剩的可以帶來營收的項目,但外賣佣金就像是卡在喉管裏的一道魚刺,如鯁在喉。加之疫情的影響,平臺與商家的矛盾被進一步放大。於是,餐飲行業關於外賣減免佣金的呼聲漸高,迫切希望平臺能夠提供幫扶措施、減輕自身的經營負擔。

細思之下,要求外賣平臺減佣金,真是餐飲行業重振旗鼓的關鍵一招嗎?究竟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這道難題算是扔給了外賣平臺。

外賣平臺們也並非毫無動作。在疫情爆發後,美團、阿里本地生活(包括餓了麼、口碑)都相繼出臺了針對商家的措施。幫扶老商家上線經營和新商家開業,通過流量卡、代金券助力商戶復工復產……

除此之外,美團又多出一條路徑來幫助行業復甦,即返佣金。3月9日美團啓動“春風行動”升級版,並推出“商戶夥伴佣金返還計劃”,對全國範圍內優質餐飲外賣商戶、尤其是經營情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商戶,按不低於3%-5%的比例返還外賣佣金。同時,對武漢地區所有餐飲外賣商戶,美團外賣將在3月繼續推行此前的免傭政策,直至“封城”解除。

“返還的佣金將直接打入商戶的美團賬戶,可用於線上營銷和流量推廣,幫助商戶提升單量、增加營收,促進消費復甦。” 按照美團方面的說法,降本增效,每一分錢都能用在“刀刃”上。

一方面降低運營成本幫助商家“節流”,一方面讓商家享受更多流量紅利和用戶訂單用於“開源”。這樣一套流程走下來,商戶在提高運營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運營成本,整體效果呈現爲正向。

一點財經曾在文章《“外賣佣金”是與非:爲什麼說減傭是僞命題?》也提到,有關外賣佣金的討論,本質上是選擇支出少,還是收入多的討論。而據餐飲老闆內參的線上投票結果顯示:超六成商家認爲,在同等條件下,擁有更多單量比低佣金更重要。即與簡單的佣金減免相比,他們更希望通過外賣平臺產生更多收入和價值。

與直接減免佣金相比,美團返還佣金背後,似乎也有着更多更深層次的考量——一個問題的解決,要靠“價值驅動價值,價值產生價值”。

02

做減法,還是做增量

一方是餐飲商家呼喊着“減免佣金”,一方是美團給出的“返還佣金”,兩種佣金策略的背後,折射出不同的立場和思考。減免佣金與返傭,兩者一個是單純做減法,側重在減負;一個是做增量,側重是帶動外賣增長。

在疫情逐漸過去,社會和各行業都在復工的當下,在疫情中受到重創的餐飲行業所要考慮的是進一步減輕自身的負擔,這就是“減免佣金”的由來。而實際上,由於外賣佣金是伴隨每一筆交易而產生的,所以它並不算在餐飲商家的固定成本中,相反,每一筆佣金的背後都代表着餐飲商家會有更多的外賣收入。

比如,假如一個外賣商家按照每單平均20元,每單抽成20%的比例算,它每單需要支付4元的佣金,那麼在每單支付4元的同時,它每天還有16元的收入,“4元”支付得越多,它每天的收入也就越多。

在社會整體復工時,在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要想真正減輕餐飲商家的負擔,要考慮的除了增加每筆訂單的收入,即通過產品改良等方式增加客單價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增加訂單,在固定成本既定的情況下,訂單越多,餐飲商家的負擔越小。

當下,仍需要注意人與人接觸與隔離的當下,外賣是最簡單直接增加餐飲商家訂單和收入的方法——用大量訂單覆蓋固定成本,這與美團當下所推出的“返還佣金”策略不謀而合。

衆所周知,外賣行業佣金是餐飲商家向平臺方所支付的每一筆交易的抽成費用。它其實牽絆着三方,一方是美團、餓了麼等平臺,一方是餐飲商家,還有一方是用戶和消費者。這三方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餐飲外賣生態,相互促進,推動整個生態向前發展,而其中任何一方的倒下,都將導致整個生態循環的坍塌。

從這個角度看,減免佣金更主動的是其中一方的利益,即餐飲商家,極致的“減免佣金”訴求甚至會導致“竭澤而漁”式的結局,畢竟外賣佣金是平臺方自身平臺建設,維繫商家與用戶關係的紐帶。

與之相比,返還佣金則更注重外賣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與直接減少外賣生態中商家一環的負擔相比,它更側重的是增加外賣商家的訂單量,並且爲它們後續的經營活動留存更多資源, 促進商家與平臺、商家與用戶的協同發展。

事實也的確如此。數據顯示,美團的“春風行動”上線一週以來,全國已有超過25萬商戶通過流量卡、代金券等形式獲得幫扶,獲得扶持的現有商戶平均營業額增幅超過80%。

減佣金與返佣金,一個是抽成中“20%”的那部分減少,一個是訂單量和銷售額增加“80%”,減法與加法,孰優孰劣,結果已然分明。

03

“返傭”背後的經濟學

自現代經濟產生以來,無論是週期性的經濟危機,還是突破性的經濟事件,人們見證了無數的不確定性。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間,一場經濟大蕭條席捲全球。其中,北歐國家在應對大蕭條方面比其他國家要更爲成功,尤其是瑞典。當時,有些國家在削減政府開支,降低企業稅額以降低企業負擔。與之相比,瑞典政府的做法是通過赤字開支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就業,保證需求穩定。

此次有關外賣減佣金,還是返佣金的討論,與這兩種做法何其相似。同樣的,一個是減,即減輕商家/企業負擔,一個是增,增加商家/企業收入,可以說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和管理思維。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利潤和增長,兩者並不一致。《互惠資本主義:從治癒商業到治癒世界》指出,高利潤不會抑制或促進增長,“實際上,高利潤企業顯然可以和疲軟的發展共存”,哪怕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仍然有公司在營業額暴跌的情況下,保持了利潤的持續增長。

在被互聯網侵蝕的現代世界,顯然增長比利潤更重要。對企業來說,減輕負擔更側重利潤,增加收入更側重增長,而實際上,經過無數事實的驗證,與單純的利潤相比,顯然增長更爲重要。

普華永道近年來的調查報告顯示,94%接受調查的高管認爲增長舉足輕重,30%則表示,增長相比其他,是最爲重要的。

但顯然,增長在這個時代變得更爲困難。同樣來自普華永道的數據顯示,超過60%的高管表示,沒有足夠的信心能達到增長目標;66%表示,比起10年前,現在更難明確有效的增長途徑。

與十年前可以乘着人口紅利快車的幸運兒相比,現在顯然一個“不費力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相反,要想實現增長,企業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平臺性和系統性。

“從某種實際意義上講,所有生命都是相互關聯的……在你成爲你應該成爲的人之前,我絕不可能成爲我應該成爲的人,而在我成爲我應該成爲的人之前,你絕不可能成爲你應該成爲的人……”馬丁·路德·金曾表示。

現代經濟,尤其是互聯網產業,幾乎都被嵌入到一張網絡內,牽一髮而動全身。減傭與返傭,一個是局部,一個是系統,這也是兩種不同的戰略思維。與考慮一方利益的減傭相比,更考慮三方利益的返傭策略,顯然有着更大的市場和成長機會。

比如,在交易量增加,給商家帶來更多收入的同時,返傭還能夠促進人員返工,帶動商業活動的復甦,進而以內需的增長,帶動社會就業、經濟復甦。在現代經濟中,所有人都身處於種種看不見的網絡之上。

自身的利潤增長時,需要考慮的是是否影響到與你相關聯的節點,是否能做到與這些節點的正向聯動。餐飲消費是人們日常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通過返傭幫助商家提高流量,可以讓餐飲商家活下來,流量是外賣商家生存的根本,而只有餐飲業態流動起來,整個社會才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狀態。

04

結語

全球疫情,中美貿易……當下,不確定性正在增多。而在不確定性面前,最好的應對不是退步,而是進攻,是“積極地、經常地與所處的環境互動,盡力影響環境變化的方向或態勢”。在這場有關社會復甦的討論中,節稅降負被廣泛提及,這是當下的命題之一,卻不是一切。

與應對、退讓式的扶持相比,復甦更需要的是企業、行業、社會的正常運行。所謂“正常”指的是,平臺、商家提供更多服務給消費者,一方面刺激消費,另一方面增加員工、企業收入,進而提升消費和供給能力。

挑水的人身上擔子重了,除了要舀出一些水來,還可以多挑幾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