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地圖發展與北斗車載動態視頻採集應用

來自中國臺灣的管振淇,擁有9年導航產品開發及車聯網行業從業經驗,曾參與Waymo等公司的多個自動駕駛相關產品開發專案。小編梳理出本次北斗智造者公開課的核心乾貨,分享給大家:

地圖的變遷

地圖行業發展至今經歷了從紙質地圖、電子導航地圖,再到高精度地圖的變遷。紙質地圖是最傳統的地圖,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種地圖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比較少見。電子導航地圖是目前大家使用最多的,無論是在手機端、車載端還是PC端,在各種導航軟件中我們都會用到這種地圖。不過最近幾年,大家關注更多的已經是高精度地圖了。高精度地圖和一般電子地圖最大的差異是其包括紅綠燈、不可通行區域等更多詳細信息,並直接服務於智能終端。

現階段,全球的自動駕駛技術都在向L3這個等級發展,這意味着高精度地圖在2025年開始就會有實際使用場景。可以預判,未來5年是高精度地圖快速發展的階段,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

我們爲什麼需要高精度地圖?

當下,大部分人的感受是:沒有高精度地圖,我們的導航也很好用了。那我們爲什麼需要高精度地圖?目前,像智能手機這樣的個人導航設備,導航精度大概爲3米到5米。但如果用戶需要知道車輛所處的車道、方向,定位精度必須提高到1米以內。如果要到自動駕駛這種等級,車輛的導航精度必須要提升到0.5米之內,相應的地圖誤差要保持在釐米級。

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圖,就是未來真實的使用場景。

做一張高精度地圖有多難?

 

高精度地圖要呈現出大量信息,它的建制和處理都非常複雜,目前也有很多地圖廠商在進行高精度地圖製作。地圖廠商一般會使用精密的儀器(如帶有激光雷達的特種車輛),對道路上的數據進行採集,完成採集後,再將道路上的信息提取出來,建立完整的道路形態,一般做到這樣需要到釐米級的場景和數據。高精度地圖的製作過程中,需要按照更新頻率的不同,將提取到的道路、建築物、交通狀況、意外事件等信息進行分層。

以前大家使用紙質地圖,一年才更新一個版本,版本之間的差異很大;到了電子地圖的時代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在更新。在高精度地圖上,則要做到事故、團霧這種突發性事件的及時更新。

高精度地圖量產的“瓶頸”

1、地圖生產效率問題

採用傳統測繪方式,分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爲每天每車500公里,成本爲每公里10元左右,而釐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爲每天每車100公里道路,成本可達每公里千元。因爲它採集的信息更多,也需要更多的後端處理成本,因此地圖的生產效率就會產生問題。

2、實時更新問題

高精度地圖的實時更新是最致命的問題,因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一些信息每個小時甚至每一分都在變化。高精度地圖如果無法及時納入這些信息,就會影響到用戶的使用體驗。所以高精度地圖應該如何進行更新、頻率是多少、突發性的事故如何在地圖上表現這些都是問題。

3、地圖存儲問題

地圖存儲涉及硬件成本,但是這個成本目前在持續下降,這個問題正在逐步緩解。

目前,市場上比較領先的高精度地圖平臺包括Mobileye的REM系統、地平線NavNet系統,高精度地圖的應用則主要集中在智能駕駛車載地圖應用、政企行業監控和管理平臺應用、自動駕駛仿真及決策分析方案等領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