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行爲該由誰來負責?

全文共2166字,預計學習時長7分鐘

 

來源:Pexels

 

人工智能的普及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

 

誰是人工智能的“監護人”?誰來爲人工智能的決定負責呢?

 

刑事責任

 

如果人工智能系統誤殺或誤傷了其他人,那該怎麼辦呢?

 

人工智能系統會爲其行爲負刑事責任嗎?

 

判定刑事責任要依據其行爲和意圖,因此以下三種情況之一可用於人工智能系統(來源於《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月刊)。

 

第一種是通過他者犯罪的肇事者。當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或動物犯罪時,他們無需承擔責任。

 

但對主使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人,則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例如,狗主人命令自家的狗去襲擊他人,那麼就應該對狗主人進行追責。

 

這一罪名針對智能系統的設計者,因爲人工智能只是他們手下的無辜工具。

 

第二種是自然可能後果。如果人工智能的正常行爲被用於實施犯罪,那麼這一罪名就能成立。這種情況曾發生於日本的一家摩托車工廠。一個機器人誤把一名員工當作其執行任務的威脅,並計算得出消除威脅的最有效方法是把其推向附近一臺正在運行的機器,從而立刻殺死他。

 

關鍵問題在於,設計機器的程序員是否知道其使用過程可能導致這一後果。

 

第三種是直接責任,這一罪名的判定也要依據其行爲和意圖。人工智能的行爲是最直接的證據,能證明它是否採取了犯罪行爲,或者在需要承擔責任時是否無動於衷。

 

要判定人工智能的意圖則更加困難,但仍然可行。如果無人駕駛的汽車在其行駛道路上超速,那麼人工智能系統就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因爲這是嚴格的責任違法。而車主可能不需要承擔責任。

 

人工智能的創造歸屬於誰?

 

來源:Pexels

 

如果電腦有了好的創造,該歸功於誰呢?

 

最近幾年的專利申請大幅增長,其中大多數都和人工智能有關。自2013年以來,在和人工智能有關的34萬項專利中,53%都已經被髮表。其中,中國一騎絕塵,發表了最多的專利(《金融時報》,2019年10月)。

 

現在,科學家們正在開發能在創造者能力之外提出新想法的機器。這也就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人工智能創造的知識產權應該歸誰所有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人們不認可人工智能的發明者身份,那麼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將不能保護它們創造的知識產權。因此,這樣會打擊開發者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的積極性。否定人工智能的發明者身份顯然不利於創新的蓬勃發展。

 

雖然人們現在似乎還無需考慮是否應該對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但隨着有關人工智能的發明創造與日俱增,這一問題也會變得更加迫切。

 

人工智能的產出歸屬於誰?

 

隨着更深入的學習算法越來越流行,研究者們也越來越難以理解機器是如何得出結果,進而創造出只有機器可讀的黑匣子。

 

許多領域都是如此。就在最近,一個人工智能系統以極高的精準度預測出了一名測試對象的死亡時間,但是研究者們卻不明白機器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黑盒算法有一個特定領域,那就是GANs(生成對抗網絡),即兩個神經網絡在博弈中彼此對抗(這可以用博弈論來解釋,但並不總是以零和博弈的形式出現)。

 

這一技術能利用給定訓練集,產出和該訓練集具有相同統計信息的新數據。比如用一些照片去訓練一臺機器,使其產出新的有照片質量的圖片。

 

在這一技術的支持下,如果用一名作曲家的曲子去訓練機器,那麼機器就能找出這個作曲家的風格和最獨特的地方,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一支原創的曲目。

 

這支新曲子歸屬於誰?

 

來源:Pexels

 

屬於原來那位作曲家嗎?他提供了能做出新曲子的原始數據。或者屬於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者嗎?因爲是他發明的技術創造了這支新曲子?又或者應該屬於作曲的人工智能系統本身嗎?

 

另一個例子就是正在崛起的deep fakes,這一技術能創造出極爲逼真的圖像和聲音來模仿他人說話。如果人們不能意識到他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由機器創造而出,那麼這一技術加上社交媒體,一定會製造一場大災難。

 

想象一下,如果利用deep fake模仿一名國家領導人,並用他的虛假影像對其他國家宣戰,這件事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一消息會像野火一樣迅速傳播,在大家意識到這是deep fake的傑作之前造成巨大的影響。又或者利用deep fake製作某公司CEO的虛假影像,引起市場動盪。同時股市會迅速採取相關舉措,從而造成巨大的影響。

 

所以,在這些情況下,誰能在FCA(英國金融市場管理局)或者海牙國際仲裁庭的面前,爲機器的決定或自己的不當使用辯護呢?

 

來源:Pexels

 

我們如何確保能創造出負責任的人工智能?

 

我們如何保證能爲我們創造的人工智能負責?

 

當開發者繼續研究新的人工智能應用時,我們又將如何爲他們制定指南?

 

相信這些問題會在未來引發激烈討論,現在我們將它提前擺放在圓桌上,大家一起來討論。

關於這些問題,你怎麼想呢?

 

留言 點贊 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

(添加小編微信:dxsxbb,加入讀者圈,一起討論最新鮮的人工智能科技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