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談談新基建吧,你們說的都水的不行

(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新基建,咱們要分開兩個看。一個是中央政府國務院出的指導意見文件,一個是各地政府在疫情期間各地發改委審批的基建項目規劃。

國務院指導意見中的新基建是:

  • 線下高速交通基礎設施:新能源智能汽車充電樁、軌道交通(地鐵/高鐵)、特高壓

  • 線上高速公路基礎設施:5G、IDC數據中心

  • 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智能設備(Smart Device)、IoT接入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感知、認知計算

我在三個星期前,我也研究了各地政府發改委審批發布的基建項目規劃,尤其我重點研究了廣東、浙江這兩個省的規劃。因爲這兩個省的人務實、膽子大、創新敢於嘗試、搞活,而且還有錢,能把規劃落實了。其他省自己財政都沒錢,而且自己本省強力產業都沒有,就更別談“新”了。

但是,很不好意思。各個省的規劃,和國務院說的新基建重心根本沒有什麼聯繫,基本都是老基建,如交通、地下管網設施、水利設施、電網、醫院、學校、工業園區、物流園區、會展中心...。

不過對於熟悉政府項目的人來說,也知道這裏面的門道。因爲在年初發布的規劃,往往是去年下半年做的上報、審批,然後在今年年初公告了出來,這是例行的政府辦公節奏與流程。而不巧的是,這個時間點正好和國務院發佈新基建指導意見吻合了。真正各地政府要按新基建要求來進行項目規劃、報批、審覈、公告,估計又得今年下半年和明年。

讓子彈再飛一會。

(2)新基建和智能城市

那現在我們來解剖一下,真正的新基建爲啥是這些。

在兩週前我就在朋友圈寫過一段話,我說:這個新基建發早了。可能再過2年發,正好。

爲啥我會這樣講。就是因爲真正的大時代,是在2025年才元年開始。你建早了就荒廢了。

那2025年是什麼時代?

嗯,是萬物智聯時代。今天我們所做的所有的各個方向彙集來的技術和能力,都是爲了5年後這個時代的到來而做的準備。

每個時代都有抓手。如移動互聯網時代,核心抓手就是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廠商一把抓了所有:

變現體系:應用商店、支付系統、廣告系統

交互入口:短信/電話/音視頻通話/消息推送/消息中心、智能問答(類似Siri和Alexa)、瀏覽器、輸入法

應用開發:開發語言/編譯器檢查、UI標準規範/UI組件技術

操作系統:OS、運行時VM、安全防護

硬件:芯片、傳感器

所以,別管你是幹獨立OS的,還是幹應用商店的,還是幹瀏覽器的,統統沒戲,都被智能手機廠商一把突突了。阿里的AliOS、百度收購的91助手、獵豹,都是這樣的案例。

那萬物智聯時代,什麼是抓手呢?

答案是:智能汽車。

但是,如果就車自己智能,其實是智能不了。比如車是智能的,但是人沒智能,人亂走,車就判別不了,容易事故。

如果人的身上各種智能可穿戴設備,如手機、手錶、甚至衣服鞋子皮帶,都有智能裝置,那麼,就不是汽車這個機器和行人這個肉身的互動了。而是汽車這個機器和人身上的設備機器的互動。機器之間互動,是光速,是標準接口,是穩定的。這樣才精確判別。現在靠激光雷達、靠攝像頭視覺識別,還是初級。

如果路面都鋪了感應線圈、路燈也是智能的、交通燈也是智能的、就連井蓋也是帶智能的,甚至建築物也是有各種傳感器的話,智能汽車會更安全。它會和這些東西進行機器間交互。所以你看雄安建設,從一開始,路面和建築必須埋傳感器,必須數字孿生。

這纔是智能汽車的全貌,這就是以智能汽車爲抓手,帶動起整個社會的萬物智聯。

所以,國務院發佈的新基建,其實都是爲了這個大盤體系而設計的。

如果智能汽車爆發,那用電消耗量比現在就大多了。特高壓必須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也必須上。這都是鋪基礎設施,智能汽車才不至於走入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

工業互聯網,雖說製造業各細分行業都可以搞工業互聯網,但我們知道,這裏面其實主要就兩個行業:能源電力行業、智能汽車製造行業。

雖說提物聯網,其實核心也就兩個行業:智能可穿戴消費設備物聯網、智能城市物聯網(尤其是路面/井蓋/路燈/交通燈/攝像頭)。

不管是智能汽車,還是智能電網,還是可穿戴設備消費物聯網和智能城市物聯網,都需要大量傳感器做感知,需要人工智能視覺語音感知處理。這幾張大網,這麼海量接入網內的設備,都要求根據智能汽車的實時行駛來連接、交換數據、應答、調整適應,所以必須依靠人工智能算法去智能調度,而不是靠人的決策去調度,那既管理海量,又要求納秒級反應,人類是比不上機器的。

(3)智能汽車和萬物互聯

那爲啥我說是2025年呢?而不是2020年或2021年呢?

這裏面就有特斯拉的事。

歷史,不管或遲或早,時代都會來臨。就如同萬物智聯時代肯定是下一時代,肯定會來臨。但啥時候來臨,這就說不準了。這就需要英雄。就如同沒有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真不知道世界物理科學會怎樣緩慢爬行。

移動互聯網的大幕拉開,恰恰是喬布斯這樣的英雄給打開的,而不是諾基亞或摩托羅拉的CEO。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豐田、寶馬、通用汽車已經喊了幾十年了,但....。

馬斯克來了。作爲電子商務支付工具PayPal創始人,他跨界來做智能新能源汽車了。就如同喬布斯從做電腦跨界來做手機一樣。

馬斯克把汽車看做按了四個輪子的手機,就如同喬布斯把手機當做縮小版的電腦一樣。而豐田他們卻嘲笑馬斯克根本不懂汽車,就是做的外殼好看,適合花花公子帶着姑娘們去兜風而已。

諾基亞當年說你看我的電池、我的質量、我的型號。老牌汽車廠商說你看特斯拉汽車連戈壁高原都不敢去,你看咱們的汽車多耐操,你看咱們的汽車有多少款型號可供不同需求的人士選擇。其實他們忘了,90%以上的消費者購車,僅僅用於城市通勤。就如同90%的消費者買智能手機主要用於打網絡遊戲、看高清視頻。

特斯拉在中國,2020年開始批量生產。在特斯拉中國工廠的工程師們,只有經過3-5年的歷練,才能真正把特斯拉的真東西學到。他們再挖出來投身到中國的智能汽車產業,勢必需要最短五年的時間。

所以,中國的智能汽車,中國以智能汽車爲主幹抓手而拉開的萬物智聯時代,只能在2025年爲元年。

我挺佩服華爲的。因爲它會與時俱進,而不是限定我們是一傢什麼什麼公司,我們是什麼什麼基因,我們守好我們這一攤,我們註定做不了什麼什麼。

我在2011年內部討論的智能手機產業的時候,我說:小米強於消費者軟件和消費者分銷網絡,但弱於硬件研發設計和硬件供應鏈。而華爲強於硬件研發設計和硬件供應鏈,但弱於消費者軟件和消費者分銷網絡。

沒想到,小米一直執着自己官網直銷,在線上分銷網絡和線下分銷網絡都走遲了一步,而華爲學習能力和做事能力真的超強,居然不僅把線下分銷網絡建立起來了,線上分銷網絡也建設的不錯。

要知道華爲可一直做的都是大B大客戶、大銷售、大訂單、解決方案銷售與實施、深度服務。這消費者業務現在居然佔了華爲營收的半壁江山。如果沒有智能手機業務崛起,華爲在中美貿易戰肯定會非常難看。

華爲還設立了智能汽車一級BU。智能汽車需要的芯片、實時操作系統和智能操作系統、電池管理、5G數據傳輸網絡、精準地圖、邊緣計算平臺、雲端IOT接入平臺、人工智能感知技術和語音會話技術、消息推送技術、大數據存儲、雲端海量計算技術,華爲形成了一套適合智能汽車的端-管-雲的解決方案。

特斯拉和華爲說的對,未來的智能汽車,就是一個按了四個輪子的智能手機。

(4)你說讓我談談新基建的機遇

第一波當然是:電網產業鏈、5G產業鏈。他們需要爲接下來要到來的萬物智聯時代,準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與特高壓、5G與數據機房。你看中國移動今年Q1第一大單就是採購15萬臺服務器。

第二波還輪不到智能汽車,我說了,智能汽車還得特斯拉的中國工程師學藝成功釋放出來纔可以。第二波當然還是基礎配套:智能城市。路面、井蓋、路燈、交通燈、安防攝像頭、環保設施、建築、消防設施,都要按上傳感器,都要接入IoT接入平臺進行數字孿生。華爲也是比較早的在智能城市也佈局了端-管-雲的解決方案。智能城市不是IBM在十多年前宣傳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屬於信息化範疇,不是咱們現在講的數字化範疇。智慧城市是針對城市重點領域進行信息化、進行信息集成打通共享。而我們這裏講的智能城市,是爲了傳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連接、感知、交互、協作。

在可穿戴消費設備物聯網這裏,很期待小米。小米已經在家庭消費設備物聯網成了架勢,就看在人身上再琢磨琢磨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