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應用前景

最近身邊大家都在聊5G,包括對5G的未來暢想、期待、恐慌、質疑,還有很多討論和問題,比如:

5G 網絡和 4G 網絡有什麼區別?

5G是不是僞需求?

5G新手機機該不該買?嚐鮮的代價值不值?

5G除了更快網速,還有什麼用呢?

爲什麼5G時代萬物互聯比手機更值得關注?

5G將會帶來哪些商機?哪些企業又將遭殃?

中國能否贏得“5G之戰”?而美、日、韓及歐洲各國都在幹什麼?

爲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看了《大話5G》,接下來是我的一些結論。

5G是不是僞需求?

如果我們並不需要5G,談論其它問題就沒有價值。

5G就是第五代通信技術,前四代通信技術是從1G到4G,它們逐步實現了移動通話、短信、上網以及各種APP的應用

5G又能解鎖哪些新姿勢呢?多數人理解5G只是上網更快的4G而已,而4G在多數時候上網並不慢,所以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並不大。

實際上,5G的應用遠不止於此,其主要特點是波長爲毫米級,超寬帶,超高速度,超低延時。

比如VR技術與全息通信,比如我們用過的VR眼鏡和VR頭盔,看電影打遊戲有3D效果的設備。

VR雖然現在已經部分應用,但因爲4G傳輸速率不夠,導致經常出現卡頓、模糊,看一會兒就覺得腦袋暈乎的,想吐。所以VR一直火不起來。

如果有了5G,傳輸速率大大提高,360度的畫面都能夠清晰而穩定的呈現,看大片、打遊戲都沒問題了。

比如AI技術(人工智能),AI機器人能隨時隨地的與雲端交互,這使得AI機器人會更廣泛的應用於製造、醫療、建築、服務、家庭等場景,真正廣闊的應用於我們普通人的生活。

再比如自動駕駛技術。它可以取代司機開車,撞車率極低,而且從不酒駕。

汽車自動駕駛需要龐大的數據量需要超高速率、超低時延的傳輸,4G通信系統不能滿足其中所需的超高帶寬和高可靠性要求。

5G具有超大帶寬、超低時延、超大接入量及流量成本低等特點,將助力自動駕駛技術突破瓶頸。

除此之外,許多技術因5G的賦能產生變化,甚至實現革命性的突破。

反之,當5G沒有出現時,許多技術因爲受限於網絡基礎,難以實現質的突破。

我們這才發現,5G不僅比4G更快那麼簡單,而是質的變化

新5G手機該不該買?

以上這些應用技術在5G發佈時不會立即出現,因爲還需要經歷設計、研發、測試、量產等一系列過程。相對而言,許多5G手機已經發布了。

5G正式測試時間爲2020年1月,如今發行5G手機廠商都屬於“搶跑者”,因爲通信標準與國際5G標準不統一。

目前中國移動 、中國電信 、中國聯通都將5G網絡鋪設的重點區域集中在省會、直轄市等幾十個一二線城市。

到明年5G基站會鋪設到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所以像鐵嶺這類大城市,現在即便買了5G手機,速度和4G沒什麼兩樣。

因此,現在購買手機需要參考個人所處的地理位置

網絡資費方面,業內人士表示,5G的流量資費肯定比4G便宜,但是由於5G超高的網速讓單位時間流量消耗提高,進而導致相關費用的提升。

對於那些與5G手機相關的行業人士來說,率先使用5G手機,就能更早適應5G手機環境,有利於提早發現5G技術的紅利。

5G技術將推動智能穿戴設備技術的發展。

隨着智能手錶和智能眼鏡等產品技術的發展,將逐漸實現智能手機的部分功能,未來甚至有望替代智能手機

此外,還有許多商家利用5G作爲噱頭,以“僞5G手機”收割用戶的錢包

面對商家各式各樣的宣傳,我們只需認準一個標準:如果手機在5G環境下達不到4G網速的10倍,那就不是5G。

如今該不該買5G手機,需要考慮價格、所處地區,個人用途等因素,我們可根據個人情況綜合考慮。

5G 開啓萬物互聯時代

當我們談論5G,我們往往將注意力都集中在5G手機身上,其實5G最大的意義是實現IoT(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讓各種“IoT設備(電腦、手機、車、空調、牀、水杯、桌椅、文具等等)”同時上網、互相連接。

再配合芯片、操作系統、應用軟件、人工智能等技術,讓它們獨立思考,彼此配合,就像被賦予了生命。

萬物互聯時代,我們與IoT設備更像是“老闆與員工”的關係。

它們處事靈活、積極主動、各司其職、彼此配合,爲我們提供服務,卻只領着微薄的“薪水(網費+電費)”。

到了那時,我們的生活距離科幻電影的未來世界也就越來越近了。

4G的缺陷,5G的緣起

在實現IoT這個大前提下,建設5G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4G網絡達不到IoT的網絡需求,第二個原因是4G無法通過升級滿足IoT,所以須要建設5G。

4G網絡有對於建設IoT有兩大缺陷,第一個缺陷是網速遠遠不夠,第二個缺陷是4G支持不了過多的設備同時上網

缺陷一:原來網速不夠用

喬布斯說過,“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同理,很多人感覺4G網速夠用,但也許只是潛在的需求沒有被激發出來。

以前很多人都這麼想:

1G時代,感覺打電話感覺足夠了。

2G時代,感覺能發個短信足夠了。

3G時代,感覺能看網頁、聽音樂足夠了。

4G時代,感覺能使聊微信、網購、玩手遊、看直播視頻足夠了。

然而當IoT來臨時,如果讓4G網絡同時爲500億個設備服務,就會造成“狼多肉少”的局面,即便再升級,網速也是不夠分的......

如果把網速比喻成水量,那麼:

1G網速像一壺水,喝水泡茶足夠了。

2G網速像一缸水,煮飯洗衣足夠了。

3G網速像一池水,承包魚塘足夠了。

4G網速像一湖水,開發景點足夠了。

5G網速像一河水,建設大壩,灌溉農田足夠了。

網速再快像大海,又可以做遠洋貿易

......

網速就像水和錢一樣,各有各的用,多了另有用,但永遠不夠用

4G缺陷二,網絡擁擠

萬物互聯(IoT)須要讓各個生活場景中設備(手機、汽車、空調、門、微波爐、智能眼鏡等等)同時上網。

上網設備會增加幾倍到幾十倍,就會超過4G網絡支持設備最大限制(每平方公里10萬個),導致聯網失敗,好比馬路的車輛突然增加幾十倍,就會導致交通癱瘓

由於4G這一缺陷無法通過升級來彌補,所以只能建立全新的通信標準——5G。

4G受到國際標準限制,“基因”決定了4G無法通過升級彌補兩大缺陷,就好比騎驢永遠無法參加賽馬比賽,基因決定了驢永遠成不了馬。

既然不能“改驢爲馬”,那就只能“騎驢找馬”。

因此,我們現在正從4G向5G過渡。

5G的利潤怎麼賺?誰來賺?

每一代通信技術革命都將創造新市場需求,新的市場需求就帶來新的商業機遇。隨着5G的浪潮來臨,又有哪些企業將會從中受益,哪些企業將會滅亡呢?

操作系統:如計算機時代的微軟、4G時代的谷歌,這種成功做出系統的公司,會在當時的時代佔據行業最重要的地位,不僅擁有壟斷地位,還會受到行業的保護。

5G來臨之後,成功生產對應操作系統的企業,不僅有望建立壟斷地位,還有可能將享受10年以上的市場紅利。

芯片:如計算機時代的Intel,4G時代的Arm,它們掌握芯片的核心技術,在下一代芯片應用浪潮來臨之前,將一直享受時代紅利。

不過製造芯片門檻極高,難度極大,至少需要像華爲那樣,幾萬人投入十幾年的努力,並投入鉅額的研發費用。

硬件設備:到了5G+IoT時代,聯網設備約爲500億個,除了需要低功耗新的芯片和系統,還需要IoT硬件設備,由此誕生了大量市場需求。

軟件開發:5G+IoT時代,與硬件配套的就是軟件,比如通過IoT設備對身份的甄別,對環境的監控與調節等等。

相比操作系統那種贏家通吃的“戰場”,開發軟件留給創業公司的機會更多。

產業賦能:很多企業認爲自己和5G沒有直接利益關係,卻往往忽視了5G可以爲產業賦能。

比如4G時代,公衆號、抖音、淘寶等應用爲企業帶來用戶流量;移動支付帶來了交易的便利與信任。

對於5G,企業可以據自身情況迅速找到5G的賦能點,並儘早搭乘5G這趟快車。

美國移動通信運營商Verizon把5G的應用分爲8大模塊:

節能、(人的)跟蹤、移動大數據IoT物聯網、實時服務、商業系統升級、高速網絡應用、高可靠性網絡應用。

以設備跟蹤賦能爲例:爲了防止豬瘟,豬農給每頭豬戴上了疾病特製檢測設備,再通過其它IoT設備監控豬的進食情況和日常活躍程度。

豬農通過報警燈發現豬有的異常,可立即採取行動,防止豬瘟傳染,減少損失。

中國能否贏得“5G之戰”?

5G的發展不僅關乎企業的未來,更關乎國家的命運。

中國的5G目前發展如何?未來中國能否贏得“5G之戰呢”?

從當前形勢來看,中國無疑是世界領先,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在5G投資上有三大優勢

政府決策機制:5G符合高投入,收益慢,長期益高這三大特點,從戰略角度來看適合投資。

國外的電信運營商受到股東影響,在長短期利益中徘徊不定,成爲5G發展的阻礙。

而中國電信運營商由政府掌控,在政府的強大動員能力下,5G發展將不被短期效益束縛。

技術優勢:中國的華爲公司自2009年起着手5G研究,當前已具備從芯片、產品到系統組網全面領先的5G能力.

也是全球唯一能夠提供端到端5G商用解決方案的通信企業,所以華爲是5G科技的絕對領導者。

起點更高:發展5G需要投入大量基礎設施建設,而中國早在4G建設時已經完成了一部分了,因此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和韓國同樣在基礎設施方面提前投入大量資源

美國:最適合5G的頻譜段早已被美軍佔用,美國運營商只能用毫米波段建設5G,拿着一手“爛牌”,他們將在5G建設過程中付出更多代價。

歐洲:5G建設需要每年成百上千億美元的資金投入,而歐洲電信行業盈利少,沒有足夠的資金,目前多數國家依然處於觀望態度。

中國從3G的追趕到4G的超越,如今中國在5G時代各方面建立領先優勢.

從未來趨勢來看,中國最有可能成爲全球5G的領導者。讓我們一起爲中國祝福。



作者:秦紅振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808a76916b03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