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3之海象運算符

海象運算符是Python3.8中推出的一個新特性,它可以在表達式內部爲變量賦值,例如在 if 或者while循環中等,其語法格式爲  :=  根據官方文檔的描述,該符號因比較像 海象的眼睛和長牙 所以被稱之爲“海象運算符”。下面通過一個示例來看看:

1.通過 if 語句判斷一個變量 num 的值是否大於30,如果大於則輸出爲True

#傳統的寫法
num=34
if num>30:
    print(True)

print("---------------------------------")
#使用海象運算符的寫法
if(num:=34)>30:
    print(True)
    

這樣做的益處是避免 num 變量被調用兩次。

2.在while中使用,例如使用while循環來讀取文件的時候,可以這樣寫:

file = open("test.txt",'r',encoding="utf-8")
while (line := file.readline()):
    print(line.strip())

3.在列表推導式中使用

在列表推導式中,當同一個值需要兩處地方同時使用的時候,可以考慮採用海象運算符,例如下面示例,數據量過大時,可以提升一定性能:

list_1 = [num for x in range(10,20) if (num:=x*5)%2==0]
print(list_1)

總之:請儘量將海象運算符的使用限制在清晰的場合中,以降低複雜性並提升可讀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