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關於面試的根本性思考

1

先說說我的經歷,畢業在一家500強企業做國內項目,然後在同一家公司做對日項目,後來跳槽到一家韓國公司做對韓項目,然後跳到一家美國公司做國際項目,從此過上了965的幸福生活……後來結識了一些行業頂尖的朋友,時間充裕後又申請了谷歌的某個組織者,偶爾組織一些人工智能的分享活動。
其實從畢業以來我就很少加班,7年裏我的加班天數應該兩隻手就數的過來,但我12點前睡覺的天數兩隻手也數的過來。下班後也在做編碼、閱讀之類的事情,努力是必須的,無非是爲自己多一點還是爲公司多一點而已。所以我並不完全反對996,這個我們先按下不表。
無論是公司內轉崗還是企業間跳槽,我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你以爲我精通日語、韓語、英語?並沒有。我抓住了企業的核心訴求,再加上運氣。這裏的故事太多,我以後會說。大家可以關注我,包括公衆號在內全平臺都是這個名字,caiyongji。
大家不要否定運氣。不管你承不承認,運氣一直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要增加自己的運氣,多去面試就好了。這是一個概率問題,當你嘗試的次數多了,也許就碰到機會了。

2

工作是一場交易,是利益交換。不要把這個概念妖魔化,它並不是貶義詞,這是這個世界通行的道理。一場交易也許不等價,但價值互換以使雙方利益最大化是根本。
記住,你和企業之間不是對手關係,是雙贏關係。
企業需要看到的是你的價值---能力。
你需要看到的是企業的價值---財力。
這是面試發生時,你們之間潛在的訴求,即使一句話不說,你們開口所有的話題默認都是圍繞着這件事展開的。脫離了這個訴求,那就不是面試,也許是套方案,也許是刷KPI,也許是培訓班……

3

你的能力就是你的競爭核心。
如果你工作的訴求和我一樣低俗的話,那就試着提升自己可變現的能力。錢嘛,大家都很喜歡。
你可以表達不出你的能力,但不可以沒有能力。如果你只是簡單的表達不好,可以讀一讀我寫的《帶走面試官的節奏》,抓住機會,表達自己。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以勝任你意向的工作,那你就去提升你的能力。這個道理太簡單了,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同時這個道理又太重要了,我不得不提。
企業的核心訴求是什麼呢?能賺錢嘛。什麼踏實、肯幹、穩定性,這些都是在你的專業能力夠硬,能給企業創造價值的基礎上考慮的。當然,如果和別人比你們專業能力相當時,你還有前面那些特質,你會更有機會。

4

面試,在某種層面上是你在未知情況下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面對未知的技巧如果延申出一門學問,就叫風險管理。不止企業要做風險管理,我們要想管理好我們的職業生涯,也需要一些風險管理的知識。
像經營一家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這裏我只說兩個方面:蒐集信息,質疑一切。
我剛畢業那會有一段奇特的經歷,我曾經去過某達姓培訓機構面試,我本以爲是他們掏錢給我,沒想到他們是想我掏錢給他們。那段神奇的經歷,真是我畢業後最寶貴的課之一。
自此,我一定會去查一查企業的信用信息,比如註冊資本,勞動糾紛這樣的信息。普遍意義上,大公司一定是優於小公司的。別說個案,我這樣說是對大多數人負責。
當然,你也可以向別人打聽這家公司在行業內的口碑。口碑好的企業不一定好,但口碑差的企業是一定差。有時候就是這樣,不是我多完美,都是同行的襯托。
上面可以算是“排渣”,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還需要花功夫研究這家企業的發展方向,是不是與你的職場規劃一致?公司的技術棧是否與你的能力匹配?公司能夠提供的薪資是否達到你的期望?如果達不到,理由是什麼?這個時候別相信什麼以後再說,以後你就沒機會說了。

別HR說什麼你就信,HR的績效考覈標準是什麼你知道麼?大家誰也不認識誰,什麼話光說是不夠的,要落到紙面上,如果不白紙黑字寫下來,那八成是想騙你。拿到口頭offer然後辭職,最後offer作廢的大有人在。offer一定是通過公司的企業郵箱發送的,個人郵箱,手機郵箱統統都是不作數的。

關於薪資,我先問問大家25kX13個月,和20kX18個月哪個薪資更有優勢?
有些人習慣性的算年薪,其實前面的要比後面的更有薪資優勢。爲什麼呢?你想想爲什麼後者不直接發月薪30k?我可以告訴你除了12個月的基礎薪資外,其他的薪資部分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當然,在一些大企業內這部分風險不大,但在有些小公司內,這部分風險還是很高的,你很有可能拿不到。

風險這部分說的比較多,我覺得即使你不會遇到也要防範,有些事一生中遇到一次就足夠受傷的了。

5

35歲中年對企業沒有價值?已婚適齡女性找不到工作?培訓班出身得不到面試機會?雙非畢業生比985差?
普遍意義上上面的偏見是正確的。你無法避免偏見,但你不得不承認它,然後面對它,並在偏見中生存。
這裏我先引出兩個概念,羣體標籤和個人標籤。不用查,這兩個概念是我自己提出的,方便大家理解接下來的論證。
35歲、適齡女性、培訓班、雙非,這些標籤可以概括某類羣體,它可以概括你,但不能代表你。如果面試官沒有你的更多信息時,他們會採用默認信息,也就是你身上的標籤所代表的歧視信息。
但還有一種標籤叫個人標籤,這類標籤相對於羣體屬於你個人,比如,你的專利、你的論文、你的博客、你的出版物、你的公益活動、你的專業技能、你的成績、你的實習經歷、工作經驗甚至外貌長相……這些都是你的個人標籤。
當你的個人標籤蓋過你的羣體標籤時,你就可以在偏見中脫穎而出。有些人很聰明,他們只做讓自己簡歷更加亮眼的事情。這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給自己身上貼正面標籤的過程。

這裏我呼籲下做管理的朋友,比如經理、HR們,當你們面對一個個體的時候,不要用羣體標籤來衡量一個人,比如地域、性別、年齡,我知道你們有一套高效的辦事手段,但既然那個人真真切切地坐在你的面前時,就請用個人標籤判斷他吧!

2020

2019年和朋友吃飯,有人說“2019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我當成笑話聽了,沒想到2020比2019差這麼多!
我承認這篇文章有勸退的成分。以上內容多是勸大家謹小慎微,因爲2020年你很可能承受不起波折。權當給各位提個醒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