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深度工作》教你時間管理

前言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1. 在極度浮淺的狀態下度過足夠的時間,將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網絡似乎剝奪了我專注和沉思的能力。
  2. 想要成功,你就必須產出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產品,而這項任務需要深度。
  3. 深度工作假設(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其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夠培養這項技能,並將其內化爲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4. 本書目標是,系統地培養個人進行深度工作的能力,並由此獲得豐富的成果。
  5. 毫不留情地砍掉浮淺的內容,不遺餘力地強化深度
  6. 培養在日益浮躁的世界裏創造真實價值的能力;認識到數代人中最富有成效和舉足輕重的人物所認可的真理——深度的生活纔是優質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 理論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

  1. 導語

    1. 通訊和寫作工具的發展使遠程工作史無前例地方便,促使公司將關鍵崗位外包給行業中的翹楚,本地人才的失業率便會極高。
    2. 擁有三種特點的人羣,在智能機器時代處於獲利的一方,收穫極大的利益:高級技術工人、超級明星、所有者。即可以利用智能機器把工作做得漂亮並具有創造性的在所處行業中最優秀的,還有那些擁有資本的
  2. 高級技術工人

    1. 你是否擅長使用智能機器?那些能夠使用愈發複雜的機器創造出有價值成果的人將會成功。智能機器並非是他們成功的障礙,而是他成功的前提
    2. 諸如數據可視化、分析、高速通訊和快速原型設計等技術對抽象數據導向型推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提升了這些工作的價值。
  3. 超級明星

    1. 科技使高效的遠程工作成爲可能——諮詢、市場營銷、寫作和設計等等。一旦人才市場可以全球共享,那麼在市場頂端的人將會取得成功,而餘下的人則會遭遇困境。
    2. “連續聽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並不能累加成一場無與倫比的演出。” 換言之,才能並非一種商品,你不可以通過大批購買,然後累積起來達到一定的水準,只有成爲最優秀的纔會有額外獎勵
    3. 在我們的社會經濟中,越來越多的個體要與行業中的超級明星競爭。
  4. 所有者

    所有者是有資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組的人。

  5. 如何在新經濟形勢下成爲贏家

    1. 一種是能夠利用智能機器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一種是自己所在領域的箇中翹楚
    2. 如下兩種核心能力是關鍵:
      1. 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
      2. 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3. 如果你無法學習,就無法成功。
    4. 現在思考之前所提的第二項核心能力:達到精英水平。如果你想成爲領域中的翹楚,掌握相關技能是必需的,但並不夠。之後你必須將潛能轉化成人們珍視的實在成果
    5. 如果你不產出,就不會成功,不管你的技藝多麼純熟,天資多麼聰穎。
    6. 上文闡述的兩種核心能力依賴於你進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6. 深度工作幫助你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

    1. “讓你的頭腦成爲透鏡,匯聚專注之光;讓你的靈魂完全投入到頭腦中的主導之物上,盡情吸收思想。”
    2.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專家與普通成年人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爲提升某一特定領域的表現窮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3. “天才之人之所以偉大,只因決心投入一切全力於一點。”
    4. 刻意練習核心要素:
      1. 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個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要求在無干擾狀態下保持專注。
      2. 你能得到反饋意見,這樣你就可以調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產出
    5. “注意力渙散基本上與刻意練習要求的聚精會神是相對立的。”
    6. 因此,要想高度專注於當前任務,避免干擾非常重要,因爲這是充分隔離相關神經迴路、促進髓磷脂鞘形成的唯一途徑。
    7. 想要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你必須高度專注,不能有任何干擾。換言之,學習是一種深度工作行爲。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就能輕鬆掌握愈發複雜的體系和技能,這些體系和技能是我們在經濟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如果你還是一個難以做到深度工作的人,要面對無處不在的干擾,就不應期待輕易掌握這些體系和技能。
  7. 深度工作有助於精英級產出的實現

    1. 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
    2. 學術論文的寫作分爲三個獨立的階段:分析數據,寫成完整的草稿,編輯草稿形成可出版的文章。
    3. 生產力規律: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4. “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當你從某項任務A轉移到任務B時,你的注意力並沒有即時轉移,你的注意力殘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務。如果在轉移工作之前,你對任務A缺乏控制且關注度較低,殘留會尤其濃厚,但即使你在轉移工作之前已經完成了任務A,你的注意力還是會有一段分散的時間。
    5. 格蘭特長時間不轉移注意力,完成單一困難任務,使注意力殘留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從而使他在當前任務上的表現成果最優化。
    6. 要達到個人巔峯的產出效率,你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任務。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見的

  1. 最小阻力原則

    最小阻力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astResistance):在工作環境下,若各種行爲對於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於採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爲。

    最小阻力原則受到度量黑洞的保護,少有人對其加以審視,在這種原則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們短期內對保持專注和做計劃的憂慮,卻犧牲了長期的滿足感和真實價值的產出。

  2. 忙碌代表生產能力

    1. 你是否發表了重要的論文?這個問題的答案甚至可以量化爲一個數字,比如H指數(h-index):一個以其發明者喬治·赫希(Jorge Hirsch)命名的公式,分析你發表的文章數和被引用數,然後統計出一個接近你在所處領域影響力的數值。

    忙碌代表生產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對於生產能力和價值沒有明確的指標時,很多知識工作者都會採用工業時代關於生產能力的指標,以可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1. 如果你將忙碌看作生產能力,那麼想要自己和他人信服你的工作做得很好,這些行爲就至關重要。
    2. 知識工作並非生產線,從信息中提取價值的行爲往往並不忙碌,也並非靠忙碌支撐
    3. 工作含糊,加之評價不同策略有效性的度量缺失,二者相互作用使一些從客觀角度看來滑稽可笑的行爲,得以在日常工作之難以捉摸的精神領地長盛不衰。
  3. 對互聯網的頂禮膜拜

    1. 我們的社會與科技的關係愈發令人不安。他寫道,我們不再權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問題之間的關係。我們開始自以爲是地認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討。
    2. “技術壟斷並不會使其違法,也不會令其不道德,甚至不會使其不受歡迎。只不過會使它們隱形,因此變得無關緊要。”
    3. 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形成了一種信念,認爲與“網絡”相關的行爲都是好的,不論其對我們創造有價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響。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

  1. 從神經學角度論證深度

    1. 李小龍曾說過:“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顧着盯住手指,否則你將錯過神聖的光耀。
    2. 你的爲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關注事物的概括。”
    3. 你的世界是你所關注事物的產物
    4. 如果你在深度工作的狀態下度過足夠長的時間,你的大腦就會認爲你的世界是具有豐富意義和重要性的。
    5. 這種全神貫注的狀態佔據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們生活中難以迴避的、細小不快的事情
  2. 從心理學角度論證深度

    1. 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2.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實比休閒時光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爲工作類似於心流活動,有其內在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所有這些都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工作中,專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裏。休閒時光則組織鬆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3. 深度工作帶來的心流經歷可以爲你帶來深度滿足感,這是一條經過驗證的道路。
  3. 從哲學角度論證深度

    1. 精妙的代碼簡潔明瞭,如果將這個代碼給其他程序員看,他們會說:“哇,這代碼寫得真好。”那感覺很像在寫一首詩。
    2. 我等採石之人當心懷大教堂之願景。在一個項目的整體結構之內,總有空間展示個性和匠心……百年之後,我們的技藝或許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師看待中世紀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樣陳舊,但是我們的匠心卻會得到尊重。
    3. 你的工作就是一門手藝,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謹慎應用,你就可以像熟練的輪匠一樣在日常職業生活中創造出意義。
    4. 從此類工作中探尋出的意義是源自手工藝的內在,即那些技藝和品鑑能力,而非作品的外現。
    5. 你不需要一種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間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4. 深度智人

    1. 最終,你所追尋的目標需要你從更加人性化的角度與其產生共鳴
    2. 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爲這是最好的選擇。
    3. 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論從何種角度審視。

第二部分 準則

準則1 工作要深入

  1. 導語

    1. 深度工作室的目的在於實現全心投入和無干擾的工作。他設想你在其中工作90分鐘,然後休息90分鐘,如此循環兩到三次——此時你的大腦將達到一天專注工作時間的極限。
    2.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礙之一:將注意力轉移到某種膚淺事物上的衝動。大多數人都能意識到這種衝動會使專注於困難工作的努力變得無效,但是大多數人低估了這種衝動出現的頻率及其力量。事實上人們整天都在抵抗慾望。
    3.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被不斷消耗。它恰如肌肉一般,會疲勞。
    4. 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於越過良好的意圖,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並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5. 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時間或安靜的場所用於完成深度任務,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啓動工作並保持下去。從長遠看,你會因此更成功地實現深度工作。
  2. 選擇你的深度哲學

    1. 我的角色是站到背景後。我所做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無人干擾的高度專注。
    2. 你必須精心挑選一種適用於你所處特定環境的哲學,因爲不匹配的哲學會讓你在深度工作習慣成形之前脫離軌道。
    3. 禁慾主義哲學(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1. 這種哲學通過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2. 禁慾主義哲學的實踐者往往有明確且價值極高的職業目標追求,而且他們在職業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於工作表現特別突出。
      3. 如果你屬於這個羣體——對世界的貢獻是實在的、清晰的、可以個體化的[插圖],那麼你就應該認真考慮一下這種哲學,因爲這種哲學或許會成爲決定性因素,決定你完成的是一個庸庸碌碌還是能爲後人所銘記的職業生涯。
    4. 雙峯哲學(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1. 這種哲學要求你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追求,餘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情。
      2. 在深度時間裏,雙峯工作者會像禁慾主義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在浮淺時間裏,專注並非首要目標。
      3. 這種劃分深度和開放時間的做法可以在多個時間層級上實現。比如,按周劃分的話,你可以每週4天做深度工作,餘下的時間爲開放時間。同樣的,如果按年劃分,你可以選一個季節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很多做學術的人都在夏季或休假期間完成)。
      4. 或許實施這種哲學的最大障礙在於即使最短時間的深度工作也需要一定的靈活性
    5. 節奏哲學(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1. 想要寫出更好的笑話就要每天都寫。他在牆上掛了一本日曆。每天他寫過笑話就會在日曆的這一天上劃上一個大大的紅X。“過幾天你就能連成一條鏈子。”宋飛說,“只需保持下去,這條鏈子每天都會變得更長。你會喜歡上看這條鏈子,特別是有一定經驗之後。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讓這個鏈子斷掉。”
      2. 這種哲學認爲輕鬆啓動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其轉化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
  3. 習慣化

    1. 人們對於那些利用頭腦創造有價值事物的人經常忽略的是,他們很少會打亂自己的工作習慣
    2. 有一種很普遍的認識,認爲藝術家的工作靠的是靈感——不知從何而來的創意魔法讓你靈機一動,靈光一閃,才思泉涌……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使大家明白,等待靈感來襲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計劃。事實上,我能給出的最好的建議或許就是,任何做創造性工作的人都應忽略靈感。
    3. 偉大的創造性頭腦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4. 他們的習慣使過渡到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壓縮到最小,使他們能夠更輕鬆地進入深度狀態並保持更長的時間
    5. 一些所有高效習慣都應注意的普遍問題:
      1. 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
        1. 你的習慣中需要指定一個深度工作的場所。
        2. 不管你在何處工作,都要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框架,將這個過程保持爲一個離散型的挑戰,而非漫無盡頭,無休無止。
      2. 工作開始之後你將如何繼續工作。
        1. 你的習慣需要規則和程序,確保你的努力具有結構性。比如,你可以約定不準使用任何網絡,或設定每20分鐘間隔產出的文字數量,以保持持續專注。
        2. 如果沒有這種結構,你的頭腦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審視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需要不斷地評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夠。這些都是對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費。
      3.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1. 你的習慣要確保大腦能夠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腦在高深度水平下運轉。
        2. 注意環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條,使精力耗費降到最低。
        3. 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爲自己進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
      4. 要設定結構性,做出承諾,使大腦能夠進入專注狀態,這樣你才能開始創造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4. 要有大手筆

    1. 對周圍慣常環境做出巨大改變,輔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投入,都只爲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由此你也提升了這項任務的外現重要性。這種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並注入了激勵和能量。
    2. 並非僅僅是靠環境的改變才實現了更深度的工作。其中主導的力量是嚴肅認真致力於手頭任務的心理。
    3. 這些舉動推動你的深度目標占據心理優先的地位,有助於你解鎖必要的心理資源。有時想要做到深入,必須先要做大。
  5. 不要獨自工作

    1. 因爲恰當展開協作可以提升你在職業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質量。
    2. 偶然創造力理論,即當允許員工與其他聰明的協作者相遇,就會有新想法涌現出來。
    3. 不要過分追求交流和積極的偶遇,以免破壞了專注的狀態,因爲我們最終還是靠專注從包圍在我們周圍的各種想法的漩渦中提取有用之物。
  6. 像經商一樣執行

    1. 原則1: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1.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2. 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職業收益,也可以帶來更穩定的熱情。
      3. “如果你想要贏得注意力的戰爭,不要對那些從信息大雜燴中找到的瑣碎分心之事說‘不’;而是要對那些激發出你無盡渴望的事情說‘是’,讓這些能激發無盡渴望的事情擠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2. 原則2:抓住引領性指標
      1. 有兩種衡量指標:滯後性指標和引領性指標。滯後性指標用於描述你最終嘗試改善的方面。引領性指標則“衡量了實現滯後性指標的新行爲”。
      2. 引領性指標引導你將注意力轉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內可以直接控制的行爲上,並會對你的長期目標帶來積極的影響。
      3. 對於專注於深度工作的個人而言,確定相應的引領性指標非常容易:專注於極度重要目標上的深度工作狀態時間
    3. 原則3: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
      1. 方法:
        1. 拿出一張卡片紙,將其剪成條,每一條記錄當前學期的一個周。
        2. 每一條卡片上記下了每週的日期,將其貼在電腦顯示器旁邊的牆上(在這裏我無法忽略它的存在)。
        3. 每一週我都在當週的卡片上簡單地做個標記,記錄當週的深度工作時間。
        4. 爲了使這個計分板帶來的動力最大化,每當我的學術論文取得重要進展時(比如解決了一項關鍵論證),我就會在實現這個成果的那個小時標記上畫一個圈。
      2. 目的:
        1. 這樣可以使我從本能層面將累積的深度工作時長與實在的結果相聯繫。
        2. 這樣有助於我校準個人對於完成每項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時間的期望
    4. 原則4:定期問責
      1. 保持節律性地與同享極度重要目標的團隊會面,團隊成員必須直面計分板,投入到特定的行爲以保證下次會議之前提升分數,同時要講述上次會議中做的承諾結果如何。
      2. 針對個人,每週回顧計分板,慶賀表現好的一週,理清是什麼導致了表現糟糕的一週,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夠確保未來幾天得到好分數的方法。
  7. 圖安逸

    1. 工作日結束的時候,在第二天早晨到來之前,屏蔽掉對工作問題的擔憂,不能讓任何職業相關的事情侵擾你的注意力,
    2. 安逸時光有價值的原因
      1. 原因1:安逸時光有助於提升洞察力
      2. 原因2:安逸時光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3. 原因3:晚間安逸時光裏放下的工作往往沒有那麼重要
    3. 停工儀式步驟:
      1. 最後看一眼電子郵箱的收件箱,確保結束一天工作之前沒有任何需要緊急回覆的信息。
      2. 將頭腦裏或一天中隨手記下的所有新任務轉移到辦公任務表中,打開這些任務列表之後,我會迅速瀏覽每一個清單中的每一項任務,然後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後幾天的安排。這兩個舉動確保我不會忘記任何緊急的事情、重要的截止日期或是即將到來的預約。
      3. 儀式的最後,我會利用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大概計劃。
      4. 一旦計劃制定完成,我會說:“停工完成”,我一天的工作思考時間就結束了
    4. 這種儀式確保了所有任務都不會被忘記:每一項任務都會在當天得到回顧,並在恰當的時間得到解決。

準則2 擁抱無聊

  1. 導語

    1. 如果某一天沒有挑戰自己的心智極限,那麼你就不能說已經完成了這一天的任務。
    2. 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習慣需要訓練。訓練必須堅持兩個目標:高強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克服分心的慾望
  2. 不要不斷分心,而要不斷專注

    1. 這個策略背後的理念是:使用令人分心的網絡工具這件事本身,並不能減損你大腦專注的能力。實際上減損這種能力的行爲是,稍有無聊或遭遇一點點認知上的挑戰,就從低刺激、高價值的活動轉向高刺激、低價值的活動,這使得你的大腦不能容忍沒有新奇性的東西。
    2. 預先計劃好你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
    3. 計劃網絡時段需要考慮的重點:
      1. 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網絡和快速回覆電子郵件,這個策略也適用。
      2. 不論你怎麼計劃網絡時段,都必須保證在這些時段外徹底屏蔽網絡。因爲這樣做把你想要上網的感情與實際上網的回饋這兩者割裂開來。
      3. 在工作外也按計劃使用網絡,可以進一步提升專注訓練的效果
  3. 有成果的冥想

    1.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標是: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閒的時候(比如走路、慢跑、開車、淋浴),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業難題上。
    2. 它通過迫使你抵抗分心,不斷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定義明確的問題上,來增強你抵抗分心的心智。通過迫使你在一個問題上不斷深入研究,助力專注能力的提升。
    3. 具體建議:
      1. 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轉
        1. 當你發現某個想法偷走了你的注意力時,溫柔地提醒自己可以稍後再回到這個想法上,現在先把你的注意力收回來。
        2. 當你發現有反覆研究簡單的初步成果的傾向之後,要提醒自己可能在原地打轉,然後把自己的注意力推向下一步。
      2. 組織你的深度思考
        1. 按照我的經驗,深度思考是需要有一定架構的。
        2. 我建議首先仔細考察解決這個問題的相關變量,然後在工作中留心這些因素。
        3. 通過考慮這些相關變量,明確下一步的問題,這樣就爲自己的注意力指明瞭方向。
        4. 最後一步就是通過考察所得的答案來鞏固收穫。
        5. 考察和記憶變量,確定和處理下一步問題,然後鞏固你的收穫,這樣的一個循環就像是一個提高專注能力的高強度健身流程。

準則3 遠離社交媒體

  1. 導語

    1. 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對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難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
    2. 選擇網絡工具的“任何益處法”:一旦發現使用一款網絡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處,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錯過某些事,你就覺得有足夠理由使用這款網絡工具。
    3. 網絡工具並沒有那麼特別,它們只是工具,並不異於鐵匠的錘子或者是畫家的刷子,只是熟練勞動力用來更好地完成工作的工具(並且偶爾能增添樂趣)。
    4. 工具選擇的手藝人方法:明確在你的職業和個人生活中決定成功與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種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實際益處大於實際害處時才選擇這種工具。
  2. 在你的網絡使用習慣中採用關鍵少數法則

    1. 生活中,我遇到的很多交流都不是令人受益,而是使人貧乏。
    2. 因此,這個策略的目標就是爲這個抉擇的思考過程提供一些思維工具——降低選擇對個人真正重要工具的複雜程度
    3. 該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明確個人職業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層次目標。你的目標可能與此不同,但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自己的最重要目標清單,並且要適當保持這個清單的高層次。
    4. 明確了這些目標之後,再列出爲實現每一個目標而需要的兩到三個重要活動。這些活動應該足夠明確,保證你能清楚地瞭解如何執行。另一方面,目標應該比較宏觀,確保目標的實現不是取決於某一時間點的結果。
    5. 下一步就是思考你當前正在使用的網絡工具,對於每一種工具,用你之前確定的關鍵活動來審查,認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對你平時順利地參與該活動是有實質的積極影響、實質的消極影響還是無影響。
    6. 只有你認爲一種工具會帶來實質的積極影響並且這些積極影響大於消極影響後,才繼續使用這種工具。
    7. 而是它帶來的益處是否足夠抵消它所消耗的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8. 與一羣對我來說重要的朋友維持親密而又有益的友誼的支撐互動:
      1. 經常花時間與對我重要的人保持有意義的聯繫。(例如,遠足、吃飯、公共活動)
      2. 爲對我重要的人做犧牲。(例如,做出不平凡的奉獻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9. 在許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10. 只有最重要的2~3個活動將決定我們能否實現這些目標。
    11. 所有的活動無論重要與否,都會消耗你相同的時間和注意力。你在決定哪些工具佔用自己時間和注意力的時候也應該謹慎。
  3. 戒掉社交媒體

    1. 這些服務斷斷續續地在不可預知的時間推送一些私人信息——使其有很高的致癮性,因此會嚴重妨害你按計劃行事和專注行動的能力。
    2. 獲利公司讓我們的文化相信如果不用它們的產品,就有可能落伍。
    3. 因爲這種刷存在感的做法是使人們草率地將時間和精力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4. 不要用網絡來消遣

    1. 主動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時間和精力。目標是減少網絡工具對你深度工作能力的干擾。
    2. 使用精心雕琢的標題和容易理解的內容,輔以數學算法的打磨,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
    3. 從把標題列爲“流行”或“趨勢”到使用醒目的圖片,目的就是吸引住你。
    4. 因爲它們損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使你在試圖深度工作的時候更難集中注意力。
    5. 如果你沒有在某一個特定時段給自己安排任務,這些網站總是一種有誘惑力的選擇。如果你在自由時間有高質量的事情去做,這些網站對你的注意力的控制就會減弱。
    6. 在你的娛樂時間做更多的思考,例如每個晚上都有序地閱讀自己挑選好的一系列書,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同樣的活動還有鍛鍊,與益友(面對面)交往。
    7. 什麼?你認爲在那16個小時投入全部的精力會削弱工作8小時的價值?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必定會增加工作8小時的價值。人們都要懂得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統可以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活動:它不像人的手腳一樣會疲倦。除睡覺以外,它只需要變化,而不是停止。
    8. 都能給自己的大腦找到有意義的事情去做
    9. 體驗到何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準則4 摒棄浮淺

  1. 導語

    1. 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8個小時。在充斥着各種會議、干擾、網頁瀏覽、辦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務的一個普通工作日裏,能夠專心工作幾個小時就已經很幸運了
    2. 更少的正式工作時間有助於擠壓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個人都只有更少的時間完成任務,他們就會更加尊重時間。人會變得珍惜時間,而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們不會把時間花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如果擁有的時間變少,你就會更聰明地利用時間
    3. 越來越多的佔用知識工作者時間和注意力的浮淺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來那麼重要。
    4. 我們應該明白該準則的目標是減少浮淺工作在我們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將其消除。
    5. 一天一小時是一個合理的上限。對於熟悉此類活動嚴酷性的人來說,上限可以達到4個小時。一個工作日8個小時內,沒有一個熟練的深度工作者可以保持超過4個小時的深度狀態。
    6. 希望你能用懷疑的眼光對待浮淺工作,因爲其害處經常被低估,而作用卻經常被高估。
  2. 一天的每一分鐘都要做好計劃

    1. 我們一天中的大多數時間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的,對於應該如何安排時間並沒有考慮太多。
    2. 不在行動前暫停一下問問自己“現在去做什麼是最有意義的”,你將很難避免被煩瑣雜事佔滿日程
    3. 每隔一行寫下這一天的每一個小時,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時間。接下來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將工作日的每一天劃成方格,把活動放在這些空格中。此時,請你使用這個工作計劃來引導一天的工作。
    4. 你可能一天要修改十多次計劃,你的目標並不是竭盡全力維持既定的計劃,而是在時間的推進中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5. 一個同時具有綜合計劃能力和修正自己計劃的意願的人,相比那些採用傳統“自發性”方法、一天沒有任何計劃的人,將享有更多的創造性洞見。
  3. 定量分析每一項活動的深度

    1. 浮淺工作: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通常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爲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2. 要讓一個剛畢業還沒有在該領域接受特別訓練的大學生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多久(幾個月)?
    3. 需要大量專業技能的極有可能是深度工作,因此可以提供雙重的好處: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提供更多的價值回報;可以鍛鍊你的能力,提升自我。
  4. 5點半之前結束工作

    固定日程生產力:在某個固定時間後不再工作,然後在工作中尋找提高產出的策略以達成目標。

    1. 給自己設定了每週5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上限,然後再來看有哪些規則和習慣可以幫助她完成這個目標。
    2. 如,她爲自己每年設立了最多出差5次的上限,不論何種目的,因爲出差會製造數不清的緊急浮淺任務(從編寫行程到寫談話參考)
    3. 因爲每天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無法容忍重要的截止日期慢慢壓迫着我,也不能容忍因爲沒有花時間製作一份精巧的計劃,而在小事上浪費一個上午。
    4. 其一,我們採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選擇的時候有所側重。其二,我們的時間有限,因而會更謹慎地思考個人的組織習慣,這也使得我們產出的價值能夠高於採用長時間但混亂的日程安排的人。
  5. 變得不容易聯繫到

    1. 貼士1:讓發電子郵件給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2. 貼士2:收發電子郵件的時候做更多工作。

結論

  1. 區別蓋茨與艾倫的特質就是專注力。艾倫的頭腦中滿滿的都是點子與激情,而蓋茨則癡迷專注於一件又一件事。
  2. 我變成一臺深度工作機器,開始果決地拒絕耗時的約會,在辦公室外更封閉的環境裏工作。我在辦公桌附近顯眼的位置放上計分板,記下我深度工作的時間。
  3. 深度的生活並不是適合所有人。你需要爲此付出艱苦的努力,從根本上改變你的習慣。
  4. 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爲這是最好的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