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萬小時——這是你一輩子花在開會上的時間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二爺鑑書,作者邱嶽,特此感謝

3 萬小時的具體算法是這樣的:假設一年 50 周,職業生涯前 10 年每週開 3 次會,每次 2 小時,共 3000 小時;從第 10 年到第 20 年每週開 5 次會,每次 2 小時,共 5000 小時;從第 20 年到第 30 年,進入決策層,每週 5 次會,每次 8 小時,共 2 萬小時。全部加起來大概就是 3 萬小時

這個算法來自一本叫做《如何開會不添堵》的書,雖然細節值得商榷,但開會確實佔據了我們大量的工作時間。尤其在互聯網行業,甚至流傳着「白天上班開會,晚上加班幹活」的說法。

既然我們註定要在會議室蹉跎相當一部分生命,那想辦法提高這部分生命質量就顯得尤爲重要。《如何開會不添堵》這本書的主題就是教讀者如何引導會議,提高會議效率。

這是一位日本作者的作品。之所以要強調日本作者,因爲這本書寫得實在太日本了,不但行文風格和謀篇佈局很日本,書裏還穿插了許多漫畫,作者甚至還順手塞了一個青春職場勵志愛情小故事在裏面。


真的有漫畫,服不服

用故事夾藏職場技能方法的書不少見,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降低閱讀門檻,用故事情節把讀者伺候得很舒服。弊端就是囉嗦,而且讀多了產生依賴感,讀其他書會有障礙。

作者在開篇處解釋了自己這麼做的原因,他認爲關於會議引導方法論的書有很多,之所以不好用,主要原因是缺乏有血有肉的範例。沒有可見的範例,只有框架和模型,讀者必然無法形成具體印象,更別提實踐了,所以他要用一個具體的故事來串起自己的內容。

他說得特別對,我讀過不少跟會議相關的工具書,聽說過一堆分析模型,什麼 SWOT,3C,4P,六頂思考帽,工作十幾年幾乎一次都沒用過。尤其是那個六頂思考帽,其中一頂還是綠色的,怎麼憋住不笑場?

《如何開會不添堵》這本書沒有按部就班給一個龐大的會議框架,而是從職場小人物如何悄無聲息通過一些細微的切入點逐漸介入引導和改進會議效率的角度,教我們怎麼做。

他充分發揮了日本人對情緒充分敏感的優勢,處處想着怎樣幫助不敢在會議上說話的年輕人逐漸建立影響力,挺貼心的。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很多人會被差遣記錄會議紀要或備忘,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通過確認會議結論和待辦事項,幫助大家一起確認會議目的,跟進會議後續進展。

在這些步驟的操作上,作者的描述並不空泛,而是給了具體的操作工具。比如說到「確認會議目的」總是感覺虛頭巴腦,書裏教我們換個說法,不是問目的,而是問會議結束條件,也就是「這個會怎樣纔算是開完了」?這樣更容易落到具體性結論,而不是一些玄了吧唧的過程性描述。

通過結論入手之後,作者又教我們如何在過程中利用「白板抄寫」這一工具理清會議討論過程中的邏輯,讓與會人員的思路可以始終保持在同一層面。


抄寫樣例,「問」標註的就是開會中常常會脫離主線展開討論的部分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自己在會議中即便不做抄寫也有了搞清楚目前討論焦點的思考框架,即便跑題也可以是受控的跑題,而不是完全完全放飛自我。

書的最後又給了我們一個做會議準備的工具,通過問 8 個問題,完成必要的會議準備,保證會議質量,也很實用。

限於篇幅,我也就不展開了,大家如果感興趣不妨找一本來讀讀。這本書讀起來很輕鬆,半躺着聽個音樂,連帶上小憩和上廁所的時間,估計小半天差不多就夠了。如果真的能用上書裏的一招半式,可能很快就可以從會議上把讀書花的時間省出來,何樂而不爲呢。

本書目錄:

前言

第 1 章 初遇令人頭疼的會議

第 2 章 “確認引導”的魔力

第 3 章 “書面引導”的新世界 

第 4 章 開啓“直接引導”之路

第 5 章 Prep 與引導 

尾聲 兩次轉機

祝週末愉快!

題圖: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 五折購買此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