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開會」是個病,這本書能治嗎?

身邊總有不少人抱怨,說工作中最耽誤時間的事兒就是開會,而更耽誤時間的事兒就是和一羣「不會開會」的人在一起開會。 

不得不說,如果想把一件事兒做成,開會是必不可少的。小到「家裏人商量晚上喫什麼」,大到「聯合國討論如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會的本質就是人與人的溝通,但這種溝通是爲了什麼?很簡單的兩點,一是解決問題,二是統一想法。出問題了,開會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想法多了,開會目的就是達成共識。

那麼問題來了:「你會開會嗎?」

「不會開會」是「病」,得「治」

爲什麼進入職場沒幾年,很多人就對開會這件事喪失了興趣,想想「往日不堪回首」的周例會和那些打亂工作節奏的「碰一下」,原因就在裏面。其實,職場中 99% 的人都不會開會,和不會開會的人一起開會就是浪費時間。

先說說中國式開會的症狀:

話多時間長。分享PPT(念稿)幾個小時、分析問題(罵下屬、懟同事)幾個小時、未來計劃(畫大餅)幾個小時,之後領導再看一眼時間說「大家回去再想想,明天再碰一下」,一天就過去了。

PPT 牽着走。有時是多個人聽一個人講 PPT,有時是一個人聽多個人輪着講 PPT。本應該由流程和目標來引導的會議,變成了一場 PPT 的表演,彷彿沒有 PPT 的開會就不能叫開會一樣。PPT 固然重要,但聚焦問題纔是開會要的目的。

議而不決。出了問題,開會目的應該是討論出解決方案。討論就意味着,一場暗戰開始了,如果有人想吐槽開場前加一句「我對事不對人」,對方反擊時也捎帶一句「我不是針對誰」,這些話像是給手槍裝了消聲器,不聲不響還有殺傷力,一場討論下來兩敗俱傷,卻得不到一個結論,那麼問題到底如何解決?準備下次再戰。

開了一天會,講了一天 PPT,還沒討論出結果,是不是很堵心?

如何開會不添堵 !?

《如何開會不添堵》直擊開會的弊病,一本「藥到病除」的書,但裏面並沒有按常規羅列什麼方法論,讓我們像讀天書一樣去學習如何開會。 

因爲開會本來就是一個簡單的事,如果單純羅列方法的話,最多用兩頁紙就能寫完,但開會又是完全和「人」打交道的難事,即使能把方法論都背得滾瓜爛熟,在面對不同人,該說什麼話時,那些方法論是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的。 

如果有人問我,要成爲「成熟的職場人」的第一道考驗是什麼?

我的回答一定是:能做會議的引導人。

這不是開玩笑,在面對職場的人情世故和跨部門合作時,方法論顯得有些蒼白,人際關係顯得更加無力。

而《如何開會不添堵》通過場景+故事的形式,來告訴讀者「如何高效的開會」,這裏不僅把開會的方法論融合進故事中,而且將職場中的人情世故解析得妥妥當當。 

作爲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葵,初入職場就進入了一個「不會開會」的團隊,開會時領導囉裏囉唆,拖延跑題嚴重,而同事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根本聽不進領導講的內容。這樣的會議,主人公幾乎每天都要面對。

在經歷了幾次無聊會議的洗禮後,主人公開始了她的「會議引導人」之旅,她要將無聊會議做出改變,讓每一個會議變得更高效,讓每一次溝通更有價值。

書中將講述三種「會議引導方式」:從改善部門例會的「潛在引導」,到總結頭腦風暴的「書面引導」,再到解決部門複雜問題的「直接引導」。三種方式融入三組故事中,讓主人公從職場小白成長爲部門重要的「會議引導人」。

故事最後,主人公小葵不僅讓面臨解散的部門得到公司高層的認可,自己也得到了職位上的提升,一部像勵志劇的職場技能書。

寫在最後

開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隨着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越來越普遍,做決策的方式也不再侷限於領導一人決策、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

作爲引導人(Facilitator),應該是一個幫助團隊理解他們的共同目標,協助團隊擺脫各持己見的討論,共同做出行動計劃並實現計劃。

應用引導技術來協助團隊討論和處理會議中出現的各種不同意見,促成團隊共識,此共識將成爲未來行動的基礎。

[日] 榊卷亮 | 著 

丁靈 | 譯

消除拖延、誤解與對抗的溝通協作術

情景化職場小說 × 高效協作工作法

會議本是集思廣益、羣體決策的工具,然而沉悶的發言、混亂的討論、成員之間的對抗與誤解,往往讓會議成爲吞噬時間、引發加班的“黑洞”,變成不斷給人添堵的“萬惡之源”。

本書爲促進會議高效溝通、決策的通俗讀物。書中以實際諮詢案例爲基礎,用小說的形式將會議準備、問題分析、溝通表達、羣體決策等方法融爲一體,並通過小說中的人物塑造與場景設計來巧妙展現問題的界定、分析、討論方法,意見的引導、整理策略等,引導讀者在具體的實踐場景中理解和掌握高效率的羣體工作法,將給人添堵的會議變爲高效溝通、突破思維障礙、釋放創造力的協作工具。

本書可作爲提升職場技能的實用讀物,也可作爲個人思考訓練、溝通表達的參考指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