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系列8:擺脫人生三大束縛必讀的《被討厭的勇氣》

本篇一共5804個字


摘要:《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主要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思想,主要幫助我們擺脫來自過去、來自人際關係以及未來的束縛。擺脫過去的束縛,阿德勒崇尚摒棄原因論和決定論,相信目的論。我們很多人把現在的一事無成歸咎於過去,但是目的論讓我們更加註重當前,讓我們失去了“過去”這個藉口,讓我們有勇氣改變;擺脫人際關係的束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讓別人干預我們自己的課題,也不要干預別人的課題。我們的人生我們自己做主;擺脫未來的束縛,相比於樹立遠大目標沒有問題,我們更應該注重此時此刻,腳踏實地的做好現在的事情。能擺脫上述三方面的束縛,能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煩惱,多一些自由。

目錄

01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價值

02 擺脫過去的束縛

03 擺脫人際關係的束縛

04 擺脫未來的束縛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價值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作爲與佛洛依德和榮格並稱爲“心理學三大巨頭”的阿德勒,影響了很多思想者,比如全球暢銷書《人性的弱點》和《美好的人生》的作者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阿德勒的思想影響深遠,品讀《被討厭的勇氣》,能幫助我們擺脫人生中的三大束縛:來自過去的束縛、來自人際關係的束縛以及來自未來的束縛。下面的內容深度剖析如何應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幫助我們擺脫人生這三大束縛。

 

擺脫過去的束縛

從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相信人是由過去決定的,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自己,過去的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着我們的人生。這似乎也和咱們大部分人的想法一致。比如因爲學歷不好,所以現在找不到好的工作;因爲長相普通,家庭條件一般,所以現在還沒有女孩子看上自己等等。

 

與之相似的例子是我經常在羣裏鼓勵從事IT行業的小夥伴們有機會的話學習人工智能知識並轉行到人工智能領域。隨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必然是新時代的弄潮兒。因爲是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新興行業,所以職業發展前景必然是極好的。再加上物依稀爲貴,職業本身的薪酬也是非常誘人的,這個可以從畢業生各行業的薪資看出。很多小夥伴也明白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好,薪資待遇高,想轉行,但是以自己學歷低人工智能的行業門檻高所以轉行難度太大等理由拒絕改變。因爲自己的學歷低,所以決定了我們無法轉行人工智能。這其實是非常可笑的。我工作中見到過專科學歷一樣成爲人工智能工程師並且做的很好的例子。所以高學歷並不是成爲人工智能工程師的必備條件

 

還有很多小夥伴將自己的一事無成歸咎於出生於普通的家庭,普通的長相,幻想着如果自己是王思聰那樣的富二代,有胡歌那麼帥,就能輕而易舉的獲得成功。

 

這其實是典型的原因論和決定論。因爲學歷不好,所以沒法找到更好的工作;因爲家庭普通、長相普通,所以沒法取得成功,走上事業巔峯,迎娶白富美。我們總能找到這樣那樣種種的藉口,成就了現在一事無成的自己。但是現實卻是我們沒法改變過去。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在富貴的家庭,擁有帥氣的相貌,也不能改變小時候不努力讀書沒考上好大學這樣的事實。但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一事無成的理由。

 

阿德勒推崇摒棄原因論和決定論,相信目的論。我們的目的是不想轉行人工智能,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編造出來學歷低這個理由。聽了這個小夥伴可能有點懵,爲什麼我們的目的是不想轉行人工智能呢?因爲轉行人工智能意味着改變,離開我們現有的舒適區,去學習一些以前我們沒有接觸但是未來對我們幫助極大的知識。這點我是深有感觸的,之前從沒做過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工作。但是我深刻的知道,現在人工智能領域中自然語言處理是比較難的,也是比較火的,相對應的薪酬是比較好的,所以想提升自己,想有更高的薪酬,必須轉行自然語言處理。改變是極其困難的,最開始看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知識就像看天書一樣,什麼都不懂,什麼知識都是新的。但是我堅信,再難的知識,第一遍看不懂,那就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總有慢慢清晰的時候。就這樣不斷學習,不斷突破,終於爲自己在團隊內爭取到了自然語言處理的項目。所以現在我不僅可以負責實際的自然語言處理項目爲公司創造收益,而且還可以不斷的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這是我認爲最理想的工作狀態。

 

通過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原因論、決定論和阿德勒提倡的目的論的根本區別。原因論和決定論認爲是因爲學歷低所以導致我們沒法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多的是強調過去。但是過去並不能改變,所以現在的一事無成變成了“理所當然”,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但是目的論則完全不同。目的論認爲我們不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苦思冥想”,從過去的老賬中翻出自己學歷低作爲藉口來糊弄自己。目的論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們失去了“過去”這個藉口,從而讓我們更加註重現在,注重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注重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學歷低已成事實,要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們需要更加勤奮努力。

 

摒棄原因論和決定論,崇尚目的論能讓我們更好的擺脫過去的束縛,這是阿德勒心理學教給我們的第一課。能夠愉快的接納現在的自己是改變的前提,更是感知幸福的關鍵。雖然我出生在普通的家庭,但是我有一顆上進的心,所以我以後肯定能實現財務自由;雖然我不帥,但是我愛讀書,讓自己變得更淵博更深刻,同樣很有魅力;雖然我身高沒有一米八,但是我熱愛運動,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能夠接納現在“不完美”的自己,然後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變自己,終會變成自己心中的模樣。

 

擺脫人際關係的束縛

1.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阿德勒認爲,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生中的很多煩惱都來自於比較,比較的內容則是自己的家庭、相貌、身高、學歷等等。我們喜歡和別人比較,只要有比較就會有輸贏,除非你是賭神,否則你不可能一直贏。小A是海歸,小B創業年入千萬,小C是富二代,小D娶了一個超漂亮的老婆,小F在深圳買了N套房等等,大家都有比自己強的地方,然後我們就找到各種各樣讓自己煩惱的理由。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那麼什麼事情都是你說了算,你來定義家庭、相貌、身高、學歷等等,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了。

 

因爲喜歡比較,所以有輸贏。贏了沾沾自喜產生優越感,輸了就悶悶不樂產生自卑感。真正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170的身高在北方是偏矮的個子,但是在南方算不錯的身高。對於身高的客觀事實,我們是覺得偏矮而產生自卑感,還是覺得滿意而產生優越感則完全由我們主觀來決定。

很多人會把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和成都等二線城市相比較,產生莫名的優越感。北上廣深大公司多,機會多,收入高等等優越條件。其實身在成都等二線城市的小夥伴完全沒必要有自卑感,我以親身經歷來說說我們大成都的N個優勢。因爲在深圳待過3年,所以就比較深圳和成都吧。深圳相比於成都來說的確大公司多,機會也多,但是並不一定待遇就高。一個實際的例子是我從深圳某一線公司A跳槽到成都某一線公司B年收入提升了30%以上。深圳位置好點的房價動不動七八萬一平,除非家裏底子厚,一般的人想在深圳買房簡直難於上青天。成都1.5W的房價則更加親民,尤其對於IT行業的小夥伴來說性價比更是高的離譜。辛苦幹三年,在成都有一個自己的家是非常容易實現的。還有就是深圳的房租也非常貴,租金每年以30%的速度上漲。而之前在成都租了70平的套二隻要1500。現在搬進自己的新家之後,每天上班只要10分鐘,1公里工作生活圈更是方便,讓我也有更多的時間充電學習,形成一個完美的良性循環。身在二線城市成都的我們可以自卑的認爲不如一線城市的繁華,但是也可以像我這樣充滿優越感的認爲全國哪裏都不如在成都生活的更幸福。真正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2. 三種不同的人際關係

處理好人際關係,能幫助我們減少很多生活中的煩惱。總的來看,人際關係主要分成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交友上的人際關係和愛的人際關係,這三種人際關係的複雜度也層層遞進。

第一種工作上的人際關係門檻最低,大家爲了共同的目標捆綁在一起,具有強制力。這是因爲同事之間可以不投緣,但是爲了解決肚子問題所以只能去上班;

 

第二種交友上的人際關係則相對來說難以開始和發展。我們可以因爲性格孤僻或者“忙”等原因放棄交友,單純的過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爲什麼現在現實中交個朋友越來越難的原因。關於交友很多人認爲朋友越多越好,但是我認爲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人生有二三個摯友足矣。真正的朋友是在你人生失意的時候還能提出援助之手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第三種愛的人際關係最複雜。阿德勒認爲真正的愛是讓人感覺到和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既沒有自卑感,也無需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這個大家應該深有體會:我們在最親密的人面前毫無僞裝,這時候是最輕鬆最快樂的。反而在陌生人面前我們需要戴上自己的“面具”,僞裝成那個完全不是我們的自己。

 

3. 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人際關係中很多煩惱來自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爲了追求他人的認可,滿足他人的期待,我們總是去做一些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比如工作關係中爲了討領導歡心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健康在飯桌上爲領導擋酒,交友關係中爲了滿足朋友的期待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這種現象在親子教育中尤爲明顯,爲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去自己不喜歡的大學,從事不喜歡的職業,甚至是娶自己完全不愛的女人。這些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的事讓我們痛苦不已。

 

面對這種情況,阿德勒提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不應該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而是應該活在自己的期待中。我努力工作並不是爲了得到領導的讚賞,而是爲了實現自己在團隊中的價值,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爲公司創造收益;我每週花兩天半(加上週五晚上)的時間去充電學習寫微信公衆號(歡迎關注微信公衆號:數據拾光者)並不是爲了獲得他人的讚賞,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我喜歡學習充電,將公衆號作爲自己的另一項事業來爲之奮鬥;我願意去做好事,並不是因爲可能會有相應的獎勵,而是我內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告訴我這樣做是對的。想要減少人際關係的煩惱,那麼就必須要做到我們自己的課題自己做主。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我不會爲誰而活,只爲自己而活。

 

4. 父母和孩子的課題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有能力爲自己負責,所以能做到自己的課題自己做主。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是不是應該完全讓他們自己爲自己負責呢?這裏就涉及到父母和孩子的課題。很多父母通過獎勵和懲罰的方式操縱孩子,以“都是爲孩子好”爲理由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上大學、找工作,甚至是結婚生子。但這其實是不對的。很多孩子表面上順從,一旦離開了父母的視線猶如出籠的猛獸一樣放任自己。我們經常心痛的看到很多孩子上大學之後沒日沒夜的打遊戲,放任自己。這其實就是父母過多的干預孩子的課題,承擔孩子本應該承擔的責任導致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孩子也不例外。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利用大人的權威強迫孩子學習。面對學習的課題,我們作爲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好好學習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不好好學習又會怎樣。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強迫孩子學習。只有讓孩子自己心底裏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就算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也一樣會認真的學習,而不是父母在的時候學習,父母不在的時候玩的昏天黑地。

 

不要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來干涉我們自己的課題,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纔會活的更加從容自由。我對你好是我自己的課題,與你無關。你對我好是你的課題,也與我無關。這其實就是“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的究極奧義。很多小夥伴們煩惱於爲他人付出了多少而沒有等量的回報。一旦想明白課題分離理論,很多煩惱自然煙消雲散了。

 

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而終點則是共同體感覺,是一種“我可以在這裏”的歸屬感。當我們人際關係受阻時,我們不應該侷限於學校、公司這樣小的共同體,應該明白自己屬於無限大的共同體,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體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小。這樣我們就會發現眼前的困難其實不過是一縷輕煙而已。比如你在現在的公司做的不開心或者你工作10年的公司把你優化了,完全沒必要憂心忡忡,還有更廣闊的的空間任你去馳騁。眼光放的更遠,讓自己變得更小。

 

5. 獲得共同體感覺的法門

建立共同體感覺主要有三個關鍵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就是如果我做不到,誠實的告訴自己我現在還做不到,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他者信賴則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相信別人,是構築深厚關係的前提。

當我們做到了自我接納,同時對別人寄予了無條件的信賴,這時候他人就變了夥伴。把他人看做夥伴,我們自己就能在所屬的共同體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獲得我可以在這裏的歸屬感。

他者貢獻則是對夥伴給予影響、做出貢獻。爲他人做貢獻,爲共同體做出貢獻,同時也是爲了我們自己。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工作。工作不僅僅是賺取金錢的手段。通過工作實現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體會自己存在的價值。賺錢則是我們創造了足夠價值必然的回報。

三者的關係是,正因爲接受了真實的自我,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正因爲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並把他人當做自己的夥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同時對他人有貢獻,能夠進一步體會到我對別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擺脫未來的束縛

很多小夥伴總是設立遠大目標,等事業有成,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峯的時候纔是人生的開始。如果這樣想,就把現實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設立遠大目標沒有問題,但我們更應該注重此時此刻。過去無法改變,我們能把握的是現在,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這是我們要學會的擺脫未來的束縛。

 

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幫助我們擺脫來自過去、來自人際關係以及未來的束縛。擺脫過去的束縛,阿德勒崇尚摒棄原因論和決定論,相信目的論。我們很多人把現在的一事無成歸咎於過去,但是目的論讓我們更加註重當前,讓我們失去了過去這個藉口,讓我們有勇氣改變;擺脫人際關係的束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讓別人干預我們自己的課題,也不要干預別人的課題。我們的人生我們自己做主;擺脫未來的束縛,樹立遠大目標沒有問題,但是我們更加應該注重此時此刻,腳踏實地的做好現在的事情。

 

推廣時刻   

如果你對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感興趣,或者你喜歡讀書,或者需要一些生活上的小經驗分享,又或者想一起參與自律計劃,最新最全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衆號:數據拾光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