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口 osi七層模型 數據傳輸 raid

參考資料:https://www.xuebuyuan.com/3182300.html

端口的概念:

在網絡技術中,端口(Port)大致有兩種意思:
一是物理意義上的端口,比如,ADSL Modem、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用於連接其他網絡設備的接口,如RJ-45端口、SC端口等等。
二是邏輯意義上的端口,一般是指TCP/IP協議中的端口,端口號的範圍從0到65535,比如用於瀏覽網頁服務的80端口,用於FTP服務的21端口等等。
我們這裏將要介紹的就是邏輯意義上的端口。

按端口號分佈劃分:

(1)知名端口(Well-Known Ports)
  知名端口即衆所周知的端口號,範圍從0到1023,這些端口號一般固定分配給一些服務。比如21端口分配給FTP服務,25端口分配給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服務,80端口分配給HTTP服務,135端口分配給RPC(遠程過程調用)服務等等。
  (2)動態端口(Dynamic Ports)
  動態端口的範圍從1024到65535,這些端口號一般不固定分配給某個服務,也就是說許多服務都可以使用這些端口。只要運行的程序向系統提出訪問網絡的申請,那麼系統就可以從這些端口號中分配一個供該程序使用。比如1024端口就是分配給第一個向系統發出申請的程序。在關閉程序進程後,就會釋放所佔用的端口號。

按協議類型劃分:

按協議類型劃分,可以分爲TCP、UDP、IP和ICMP(Internet控制消息協議)等端口。下面主要介紹TCP和UDP端口:

(1)TCP端口
TCP端口,即傳輸控制協議端口,需要在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建立連接,這樣可以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常見的包括FTP服務的21端口,Telnet服務的23端口,SMTP服務的25端口,以及HTTP服務的80端口等等。

(2)UDP端口
UDP端口,即用戶數據包協議端口,無需在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建立連接,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常見的有DNS服務的53端口,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服務的161端口,QQ使用的8000和4000端口等等,常見網絡端口。

常用端口及其對應服務

21端口:21端口主要用於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服務。
22端口:22端口主要用於SSH(Secure Shell,安全殼協議)服務。
  23端口:23端口主要用於Telnet(遠程登錄)服務,是Internet上普遍採用的登錄和仿真程序。
  25端口:25端口爲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議)服務器所開放,主要用於發送郵件,如今絕大多數郵件服務器都使用該協議。
  53端口:53端口爲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務器)服務器所開放,主要用於域名解析,DNS服務在NT系統中使用的最爲廣泛。
  80端口:80端口是爲HTTP(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議)開放的,這是上網衝浪使用最多的協議,主要用於在WWW(World Wide Web,萬維網) 服務上傳輸信息的協議。
  443端口:443端口即網頁瀏覽端口,主要是用於HTTPS服務,是提供加密和通過安全端口傳輸的另一種HTTP。
  1024端口:1024端口一般不固定分配給某個服務,在英文中的解釋是“Reserved”(保留)。
  1080端口:1080端口是Socks代理服務使用的端口,大家平時上網使用的WWW服務使用的是HTTP協議的代理服務。
  8080端口:8080端口同80端口,是被用於WWW代理服務的,可以實現瀏覽網頁。

ios七層模型及功能

端口  osi七層模型 數據傳輸 raid


數據傳輸的過程

端口  osi七層模型 數據傳輸 raid


傳輸過程說明:
假設A用戶要傳輸數據給B用戶,並且A用戶和B用戶是在兩個不同的網段中
1)數據請求從A的應用層發出,傳輸到表示層進行數據的編譯和加密、壓縮
2)表示層將數據發送到回話層
3)傳輸層由端口號的概念用於識別上層的服務,並且將上層的服務進行分段,並且用於保持A-B之間的通信連接,以及連接的可靠性
4)在網絡層將數據進行打包,並在打包後的數據前面,定義目標IP地址和源IP地址
5)在數據鏈路層進行再加工,再加工後的數據假面定義目標MAC和源MAC地址
6)再物理層,最終將數據變化爲機器和識別的10101的二進制編碼,再網線上進行傳輸
7)到了路由器要對數據進行轉發,依次會解壓數據的信息,獲得到目標ip網段路由器是依據IP地址轉發數據的,所以工作在3層,因此收到數據包,要先將二進制碼轉換爲幀,再將幀轉換爲ip數據包,對ip數據包目標地址進行尋址
碼轉換爲幀,再講幀轉換爲IP數據包,對ip數據包目標地址進行尋址
8)根據路由表確認到相應的傳輸接口後,會在將數據打包好進行傳輸
9)B收到數據後,在依次解包,收到相應的數據,反之亦然。

raid0 raid1 raid5 raid10三種工作模式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RAID 0:RAID 0連續以位或字節爲單位分割數據,並行讀/寫於多個磁盤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但它沒有數據冗餘,因此並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結構。RAID 0只是單純地提高性能,並沒有爲數據的可靠性提供保證,而且其中的一個磁盤失效將影響到所有數據。因此,RAID 0不能應用於數據安全性要求高的場合。
RAID0=磁盤容量磁盤數量
RAID 1:它是通過磁盤數據鏡像實現數據冗餘,在成對的獨立磁盤上產生互 爲備份的數據。當原始數據繁忙時,可直接從鏡像拷貝中讀取數據,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讀取性能。RAID 1是磁盤陣列中單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數據安全性和可用性。當一個磁盤失效時,系統可以自動切換到鏡像磁盤上讀寫,而不需要重組失效的數據。
RAID1=磁盤容量1(RAID1只允許兩塊盤)
RAID 0+1: 也被稱爲RAID 10標準,實際是將RAID 0和RAID 1標準結合的產物,在連續地以位或字節爲單位分割數據並且並行讀/寫多個磁盤的同時,爲每一塊磁盤作磁盤鏡像進行冗餘。它的優點是同時擁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數據高可靠性,但是CPU佔用率同樣也更高,而且磁盤的利用率比較低。
RAID0+1=(磁盤容量磁盤容量)/ 2 (最少4塊盤)
RAID 5:RAID 5不單獨指定的奇偶盤,而是在所有磁盤上交叉地存取數據及奇偶校驗信息。在RAID 5上,讀/寫指針可同時對陣列設備進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數據流量。RAID 5更適合於小數據塊和隨機讀寫的數據。
RAID5=磁盤容量(磁盤數量-1)(最少3塊盤)
冗餘 好壞:RAID1 RAID10 RAID5 RAID0
性能 好壞:RAID0 RAID10 RAID5 RAID1
成本 低高:RAID0 RAID5 RAID1 RAID1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