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代理模式的两种理解方式

      在介绍静态代理之前,大家先来了解下代理的含义。

  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歌星或者明星都有一个自己的经纪人,这个经纪人就是他们的代理人,当我们需要找明星表演时,不能直接找到该明星,只能是找明星的代理人。比如刘德华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名,会唱歌,会跳舞,会拍戏,刘德华在没有出名之前,我们可以直接找他唱歌,跳舞,拍戏,刘德华出名之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经纪人,这个经纪人就是刘德华的代理人(代理),当我们需要找刘德华表演时,不能直接找到刘德华了(刘德华说,你找我代理人商谈具体事宜吧!),只能是找刘德华的代理人,因此刘德华这个代理人存在的价值就是拦截我们对刘德华的直接访问!
  这个现实中的例子和我们在开发中是一样的,我们在开发中之所以要产生一个对象的代理对象,主要用于拦截对真实业务对象的访问。那么代理对象应该具有什么方法呢?代理对象应该具有和目标对象相同的方法

  所以在这里明确代理对象的两个概念:
    1、代理对象存在的价值主要用于拦截对真实业务对象的访问
    2、代理对象应该具有和目标对象(真实业务对象)相同的方法。刘德华(真实业务对象)会唱歌,会跳舞,会拍戏,我们现在不能直接找他唱歌,跳舞,拍戏了,只能找他的代理人(代理对象)唱歌,跳舞,拍戏,一个人要想成为刘德华的代理人,那么他必须具有和刘德华一样的行为(会唱歌,会跳舞,会拍戏),刘德华有什么方法,他(代理人)就要有什么方法,我们找刘德华的代理人唱歌,跳舞,拍戏,但是代理人不是真的懂得唱歌,跳舞,拍戏的,真正懂得唱歌,跳舞,拍戏的是刘德华,在现实中的例子就是我们要找刘德华唱歌,跳舞,拍戏,那么只能先找他的经纪人,交钱给他的经纪人,然后经纪人再让刘德华去唱歌,跳舞,拍戏。

静态代理模式,简单理解,就是一个类的对象的任务,自己不想处理,交给另外的一个类的对象去处理。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来体会一下。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我现在想要学习,那么就必须得把书包拿过来,把书掏出来,准备好纸笔,然后开始学习,等学完了我还得收拾书,把书塞回书包里,还得整理一下书包,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的过程,但是我很懒,不想动弹,只想学习,那可能就得让妈妈帮我把书包拿过来,把书打开,我只管学习就好了,学完以后,妈妈再帮我把书整理好放回去.(我这是打个什么破比方...),在这里,妈妈就代表了一个代理对象,要学习的人是我,而我只管学习,这样效率才最高,至于其他的交给代理对象(妈妈)做就好了,画一个丑陋的的图表示一下:

把这个图抽象一下,就是静态代理模式的类图了。如下图所示:

 

simple_proxy.png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代理对象做的事情,反而比真实对象多了。

基于这点考虑,我们在实际编程过程中,很多时候,是通过写某个对象的代理,来修改别人的代码,这样的话,就不用在别人的代码基础上进行修改,还可以用上前人写的代码。

细心的人会发现,上述的代理模式和现实生活中的是反着的。代理对象做的反而比真实对象多?这不符合常理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什么事情,其中的一部分不想做了,可以代理给别人做。还是上边的例子。妈妈不想学习,收拾好文具后,把学习交给我做,自己做其他的。那我才是真正的代理对象。

回到编程上来说,比如一个类实现了处理单击事件的接口,重写了onclicked方法。可这个类不想自己处理,就把他代理给另外一个也实现了处理单击事件的接口的类的对象去处理就好了。这才是一种比较正常的代理逻辑。

但是,不管怎么理解,正过来代理,或者反过来代理。代理的思想都是一样的,大家也不必过分纠结谁主谁次的问题。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logs.com/xdp-gacl/p/3971367.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