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干涉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大作用吗

双缝干涉实验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上高中的时候就会接触这个实验。当时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做该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光的波动性,并且也成功的得到了有力证据-自我干涉条纹。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的重点关注到“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哪条缝隙”的问题。哥本哈根学派给出的解释是:光子既不是通过左缝,也不是通过右缝,而是同时通过了两条缝隙。这种说法在当时看来是很天马行空的,爱因斯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戏称为“上帝掷筛子”。

而双缝干涉延迟实验就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1979年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而在普林斯顿召开了一场讨论会,会上约翰·惠勒提出了“延迟实验”的构想。

双缝干涉延迟试验的恐怖在于不是很好理解,用有趣的话说就是假如你家小狗要生了,你不去看的话会生出几只小狗,而一旦你去看就会生出几只小鸡。或者一场篮球比赛,你不去看的时候能打个平手,一旦你去看可能会出现120比0的结果。你说恐怖吗?再比如说,你自以为了解你身后的世界,可是你知道吗? 在你转身的那一瞬间,你身后的世界变成了你看到的世界,在你看的前一秒,并不是那样的。

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图像实验结果是这样描述的,就算实验者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在发射若干次光子后,投射面依然会形成明暗交替的影像。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光子似乎同时通过了两个缝隙,自己与自己产生了干涉! 更加惊奇的是,如果有人用另一个仪器对双缝进行精确测量,以确定光子到底从哪个缝经过,则干涉条纹就会就会消失。

就是说,光子似乎有生命似的,一旦感觉到被测量则它只会从一个缝中通过,没有干涉现象发生,也就没有了明暗交替的光斑。事情可能的唯一原因就是我们,我们作为观察者参与了事件,改变了整个事件。

不过这种神器的现象对于人工智能安全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一些思路,目前相关的试验正在进行中,相信会带来不一样的震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