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产品秘笈:小版本成就大产品(转载)四

腾讯科技:我听周总讲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一个感觉,比如一个很棒的产品经理,他的产品会和他过去的经历和从事的事业都关系,然后导致他这种思想的形成?

周鸿祎:有句通俗的话,如果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榔头,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但是实际上,我觉得 在这一点上,是各有利弊。你原来的积累固然是你的财富,当你在开创新的产品、新的事业的时候,你必然会受到原来的一些影响,这样的话,如果从有利的方面 讲,你可以借鉴一些原来的经验,这样的话,对你会更有帮助。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讲,如果你做一件根以前不一样的事情,如果你不能有所转变,而还是停留在过去 的框架里,很有可能做不成。

再举个例子,比如web2.0,我觉得甚至包括腾讯自己,包括GOOGLE,包括这些门户,大家在2.0来的时候都看错了。都知道2.0是UGC,过 去1.0做产品的人是强调以内容为王,所以大家都以内容为核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想怎么通过UGC来产生内容,所以新浪会做名人博客,但是大家 都发现,都是把自己的强项嫁接到新的领域里了。

但是我们后来发现社区里的内容并不重要,而是人际关系,是人跟人的互动,这个互动本身很重要。就像我跟你聊天,咱们俩聊天很重要,但是聊的内容可能很 快就忘了。由于游戏规则的不一样,包括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可能在新的领域都摔了跟头,都没有把握用户需求。这样的话就变成你的势力越强大,你的投入越 大,最后就南辕北辙,你在错误的方向上跑得越远。

从前面两点推出第三点,是我做产品的体会,都说要做到专注和极致,但是怎么进一步理解,我的感觉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里我有两个体会,一个在 产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很多产品经理第一个阶段是学会加法,希望在自己的产品里做很多功能,我们很多网站上的产品评测往往误导了大家,产品评测往往是谁的功能多就加分,谁的功能复杂就加分。其实这往往违背了互联网的规则。

今天的互联网和以往不一样,互联网的早期是一些先知先觉的IT用户在用,这种互联网跟大众生活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年中国已经有了3亿网民,这时候 网络生活和社会生活已经融为一体了,你在线下跟朋友交往,在线上跟他也是有同样的交往。所以这时候网上的服务已经不是为极客们在设计东西,而是要变成一种 大众消费品,甚至变成一种快销品。当你变成一个快销品,像洗发水,我说做推广互联网的服务,就跟卖洗发水、卖大众消费品是一样的生意,这时候按照定位理论 来说,用户是记不住那么多的,用户也不关心你的产业规则,用户不关心理论,也不关心你用什么技术,用户关心你是什么,你要有鲜明的定位,我为什么用你,我 有什么样的好处。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做产品一定要做减法,一定要找对一个点,在这一个点上把它做到极致,否则你什么功能都做,最后什么功能都不突出,先不说你的资源有限,不够分配,你就是资源很大,做的产品没有特色,没有自己鲜明的卖点。

举个例子,360在起步的时候并没有杀毒的技术,那些杀毒公司也看不上360,他们更关注代理商,更关注渠道,更关注收入,他们并不真正地关注用户, 在互联网上安全形式已经变化,用户每天在遭受流氓软件的攻击,因为做杀流氓软件是没有利益的,他们也无视这个市场。360并不是做杀毒软件出身。但是就做 全中国、全世界最好的免费查杀流氓软件的中心。无论你是江湖老大做的流氓软件,还是下三滥小工作室做的流氓软件,我全部通杀。而且我确实解决了客户的问 题。我这个点,可能按照技术观点,它比杀病毒要 小很多,但是用户有这个需求,而且我们在这个点上非常专注,一下就迅速在中国就赢得了上亿的用户。当我赢得上亿用户的时候,就证明我这个方向走对了,一旦 证明我这个方向走对了,我就可以迅速地,比如我招了很多技术人员,我也买了很多国际先进的技术,我就迅速跟进,因为流氓软件都变成木马了,所以我们现在开 始查杀木马,你不能一味地查杀,还要防御,让木马不能进来。所以我们不仅有了新的查杀木马的引擎,也给机器打补丁,包括我们在浏览器里进行防护,所以我们 有了安全浏览器。当我们的用户群足够大之后,我们又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杀毒技术,包装出一个免费的杀毒,让用户免费去用,可能下面我们还有免费的防火墙。 这样的话,迅速地满足用户一系列的产品需求。

这是用了三年到四年的需求,不断地把握客户需求打磨出来的。这有点像腾讯走的路子。

周鸿祎: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当初我们野心勃勃地说,我们要进安全领域,我们要做杀毒,因为杀毒人家做了20年的事,你不可 能在两个月做完,你可能要作5年,弄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可能今年360还发布不出来,或者如果发布出来了,你弄一个庞大的东西,用户不一定会接受。在互联 网里,我刚才说的这些论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实质,就是用户决定一切。我说有的时候你的功能能吸引用户,有的时候你的功能并不能吸引用户,是有了用户,才能把 这个功能做起来。

所以有的人把先后次序弄错了,他是靠我不断地推功能去拿用户。事实上今天哪怕你靠一个功能,能找对用户的心,你有了用户才能有资格做更多的功能。腾讯今天就是因为客户足够多,所以做什么功能,什么功能都能起来。

还有一个思路,结合到做减法,和不做加法这一点,对整个开发产品的模式也提出了革命。刚才我讲的是软件创造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思路。实际上对你的整个的 产品研发,反正这个产品是持续改进的,所以不要期望某一个版本做到革命,是靠很多个小版本来做到革命。所以在互联网开发上,现在很多敏捷开发,跟这些东西 的模式是非常一致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在一开始就策划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是从一个点开始切入,甚至是做一些哪怕比较简陋的原型,哪怕是做一些比较粗糙的 第一个版本,但是最重要的是尽快把它发布到用户手里,然后在得到市场的验证和指点之后,再来进行调整。不要怕有时候重做一个产品,或者在将来的时候,再把 这个产品做改进,相反,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有时候你规划很宏大的东西,从自己出发,从公司出发,技术复杂度也特别大,但是最后可能投入产出比不成正比。

今天互联网上,包括MYSPACE、FaceBook、Twitter,都是在过去几年里不断滚动起来的。今天你要在传统领域造一个汽车,你没有生产 线,没有很多人,确实没有办法颠覆传统的巨头。可是在互联网上,互联网产品的魅力就决定了,即使这些巨头很强大,有无数多的研究院,有无数多的开发者。但 是如果你掌握了互联网的规律,可能你用不多的人力,你只要瞄准用户的点,同时在技术开发方面,采用小步快跑,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思路,我觉得反而有可能会 超过大公司。

可以看到美国雅虎就很负面,它跟微软都有很典型的现象,他们都是后知后觉,看到别人做什么方向,当他们看到这个方向的时候,其实抛弃了原来的做事规 则。这不是小公司的游戏规则,这已经形成了今天互联网的游戏规则。甚至当微软收购了一个产品,结果你会发现,本来几个人就能做得很成功的东西,到了大公司 平台,有了更多的钱,有了更多的人,最后把这个产品做消亡了。因为大公司做事都是从高处着眼,从大事做起。还没有做之前,就把这个事规模得很宏大,把未来 10年的复杂性都考虑了,万一有一天我们做大了,这个事我们要怎么弄。最后这个系统真的就很复杂,就需要更多的人,这事又会有更多的人把它弄得更复杂。最 后人多了之后,沟通的成本又急剧上升,最后执行力就下降。这种东西我就管它叫看上去很美。我也经历过这种过程,我在雅虎也做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