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羣雄逐鹿時代

“書米”們可能已經知道了,美國電信公司威瑞森(Verizon)25日宣佈,同意以48.3億美元收購雅虎公司的核心互聯網業務,雅虎將被整合到威瑞森旗下的美國在線(AOL)。

曾經領跑互聯網的巨人,終於到了謝幕的時刻。

48.3億美元是什麼概念?

2000年,雅虎巔峯市值曾接近1300億美元;

蘋果目前市值是5000億美元,騰訊超過2000億美元;

今年6月,微軟收購領英(LinkedIn)的價碼是262億美元。

不管與巔峯的自己還是與後起之秀相比,雅虎的出售都堪稱賤賣。

書單君相信,對於老網民來說,雅虎是一個在記憶中佔有特殊地位的名字。

曾經,它是整個互聯網世界的“門戶”,上網先要上雅虎。撇開雅虎電郵、雅虎搜索不說,中國的新浪、網易這些門戶網站,起初也是仿照雅虎來搭建的。

然而近十年,雅虎的受歡迎程度持續下降,逐漸遠離了世人的目光。大概很多人和書單君一樣,直至雅虎“死訊”傳出,才從記憶中打撈出那個名字,然後發出一聲輕輕的慨嘆:哦,雅虎啊,可惜了……

是啊,曾經那麼強大的互聯網巨頭,怎麼說不行就不行了呢?

大公司的興衰背後,一定折射出社會與時代的變遷,也一定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原因。

所以,爲了探究這個問題,書單君這幾天特意讀了兩本與雅虎有關的書——《浪潮之巔》(第2版)和《拯救雅虎:瑪麗莎·梅耶爾傳》

前者不必說,是講述信息產業歷史和硅谷傳奇的經典。後者則披露了雅虎的內幕故事——它突如其來的成功和緩慢而痛苦的衰落。

書單君一邊看一邊感慨痛心,因爲雅虎這21年,簡直就是一部大公司自己把自己作死的歷史。

●● ●

曾經,它遠不止“牛逼”那麼簡單

這麼說吧,要是沒有雅虎,互聯網可能根本不是現在這樣子。

互聯網早在雅虎出現之前,就已存在了多年。只不過,它最初是由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出錢,爲美國大學的教授和學生提供的特權。

當時,網上的免費內容少得可憐,訪問數據庫的費用高得驚人。

怎麼用商業模式維持運營費用,讓大衆也能用上互聯網呢? 最初,這種商業模式是“美國在線”主導的。它發展付費的撥號用戶,把互聯網像電話網一樣運營。可以預見,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互聯網最多會成爲第二種家庭電話。

幸運的是,雅虎出現了。

1994年,還在斯坦福大學讀書的楊致遠和戴維·費羅,出於對互聯網的濃厚興趣,悄悄地做出了一個分類整理和查詢網站的“指南”,並把它放到斯坦福大學的校園網上供免費使用。沒想到,“指南”迅速爆紅。

大家在上網時,先訪問他們的“指南”,再進入別的網頁。很多人覺得,這種方式新鮮又高效,簡直太酷了。

爲了正式給網站指南取名,楊致遠和費羅特意去翻了字典,他們一眼相中了“yahoo”這個單詞,它的意思是“一個笨拙的、粗魯的或蠢笨的人”。

好玩,易記,奇怪,就是這種感覺

訪問量越來越大,斯坦福大學的服務器無法承載,只好請楊致遠和費羅等人把雅虎搬走。

既然學校呆不下去,不如自己幹! 1995年,利用網景公司贈送的一臺服務器,雅虎公司正式成立,楊致遠還成功從紅杉資本融資了200萬美元。

和美國在線的模式不同,雅虎的服務是免費的,他們把上網費留給電話公司和寬帶公司去掙,自己專心把門戶做好,吸引流量,通過廣告來掙錢。

我們今天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很容易,但要知道,這可是第一種成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雅虎爲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樹立了榜樣,各類網站相繼出現,人類真正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

吳軍博士是這樣評價雅虎公司的: “一百年後,如果人們只記得兩個對互聯網貢獻最大的人,那麼這兩個人很可能是楊致遠和戴維·費羅。

他們對世界的貢獻遠不止是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門戶網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聯網這個行業全世界至今遵守的遊戲規則——開放、免費和營利。

正是因爲他們的貢獻,我們得以從互聯網上免費得到各種信息,並通過互聯網傳遞信息,分享信息,我們的生活因此得以改變。

也許一百年後雅虎公司會不復存在,但是人們會把它們倆和愛迪生、貝爾及福特相提並論。”

然而,根本沒用一百年,雅虎在經歷了短暫巔峯後,本就先天不足的它便因後天“作死”,又苦無良醫,在下滑的路上一去不返……

●● ●

定位搖擺,一生悲劇

正像剛纔說的,雅虎誕生於偶然,而非深思熟慮、精心謀劃的產物。所以,它是“先天不足”的: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推動公司成長的硬實力。

雅虎甚至一直都不清楚:

自己是應該像媒體公司那樣,製造和購買內容,通過雅虎網站吸引消費者?

還是像產品公司那樣,用搜索、電子郵件、圖片存儲等網絡軟件工具吸引用戶?

這就要說到公司的基因問題了。

有些公司,比如Google、思科、英特爾等,都是業界技術上的領袖,公司基因裏就是技術文化。 然而,你至今都不知道有哪一項技術上的重要發明是雅虎的。他們的技術基因缺到了什麼程度?

舉個栗子

雅虎從做網站分類指南起家,這種分類是怎麼實現的呢?並非主要是靠計算機算法,而是靠人工!甚至在成立了公司之後,他們也是僱幾個大學生幹這個活,技術含量幾乎沒提高。

這甚至成了雅虎的一種傳統。吳軍在《浪潮之巔》中說,直到2011年,雅虎仍然會手工地調整搜索結果,就像傳統媒體的編輯工作。這在完全用計算機排名的Google看來,簡直不可理喻!

所以,相比之下,雅虎更多擁有的是媒體基因。

從一開始,楊致遠就是完全照搬的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用好內容吸引流量,再通過品牌廣告變現。

1997年和1998年,雅虎開始快速擴張服務和產品線——聊天室、分類廣告、郵箱、旅行、運動、遊戲、電影、拍賣、購物…… 到2000年,他們擁有的各色產品和服務已達到400種,市值也達到了巔峯的1280億美元。

然而,隨着互聯網泡沫的破裂,流量開始變得很不值錢。2001年,雅虎又發現,搜索廣告(競價排名)有機可圖。別看都是廣告變現,傳統的品牌廣告和搜索廣告卻有實質上的不同。

前者是媒體品牌的競爭,雅虎在這方面有絕對優勢。後者則是技術競爭,是Google的強項。 可是,當時的雅虎CEO塞梅爾做了一個事關大局的錯誤判斷:在搜索技術上與Google一拼,奪回搜索之王。

缺乏技術基因,卻要強行和擁有技術優勢的對手死磕,結果可想而知。

●● ●

扶持強敵、錯失寶貝、自廢武功

雅虎自己作死的道路上,有些事情現在看來,是那麼的詭異和有戲劇性。

先講個故事

2000年,雅虎的員工已經有4000人,可其中只有6個人做搜索業務。搜索團隊的主管曼波很抓狂,要求再招一批人,研發雅虎自己的算法搜索產品。

然而,管理層拒絕了他,而是讓他找一個最好的搜索供應商。於是,曼波找到了當時山景城新創辦的一家小公司,決定用他們的搜索技術。

那家小公司很激動,這可是個大賺一筆的機會。

他們專門打了個電話給雅虎,詢問在宣佈合作消息的當天,雅虎的聯合創始人楊致遠和戴維·費羅能否到這家小公司露個面,講個話,畢竟“致遠和費羅跟我們的創始人還是斯坦福的校友呢”。

雅虎接電話的那位年輕女士,保持着大公司的禮貌,並強調會把這件事當作最緊要的事來辦。結果如何呢?

楊致遠和費羅甚至都沒有知道這件事。

因爲那位接電話的雅虎員工的上司根本不看重這次合作,直接讓下屬禮貌而堅定地拒絕了那家小公司的請求。

對雅虎來說,這當然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可是之後,這家小創業公司成長爲了互聯網行業最令人矚目、最有價值的公司,它的名字叫: Google。

而和Google的這次合作,雅虎表現出了大公司的慷慨: 第一,Google爲雅虎提供搜索服務,每產生一次搜索請求,雅虎都要付錢。 第二,雅虎允許Google把自己的標識放在搜索結果頁面上。

這無異於是Google的免費廣告。消費者們發現,原來雅虎搜索突然變這麼好用,都是因爲這個叫“Google”的東西呀。

於是,數以百萬的網絡用戶轉戰Google,再也不回雅虎搜索了。 苦心經營自己內容的雅虎,就這樣給一家“內容都是別人的”公司做了嫁衣。

事兒還沒完。一年後,也就是2001年,雅虎終於意識到:他們得有自己的搜索。

於是,2002年,時任雅虎CEO塞梅爾去了Google,問它是否考慮出售。 Google說,10億美元吧。

塞梅爾於是跟財務團隊商量,看到底值不值這個錢。財務團隊告訴他:10億美元簡直太便宜了!

於是塞梅爾回到Google,說我們準備拿出10億美元收購你們。

可是Google的CEO拉里·佩奇說:抱歉,現在改成30億美元了。

塞梅爾只好再一次和團隊開會,依然得到了許可,他又一次回到Google。

這一次,價碼變成了60億美元。塞梅爾瘋了,他對員工們說:“見鬼,這事壓根兒辦不成!” 實際上,雅虎不是拿不出100億,只是他們終於明白:Google根本不會出售自己。

事實也是如此,當時Google已經在瘋狂盈利了,他們正準備着上市。

這種狗血的事,碰見一次就夠了,但雅虎又遇到了第二次。

2004年,一個20歲的小夥子在哈佛大學的學生公寓裏做了個網站,很快就被雅虎就注意到了。雅虎認爲,它將來可能成爲互聯網最具價值的資產,現在值得收購。

於是,2006年,還是那位雅虎的CEO塞梅爾,去見了這個小夥子,提出收購,而且網站可以作爲雅虎的子公司獨立運營,小夥子來當最高負責人。

小夥子一開始不太情願:我還想看看自己能把這網站搞成什麼樣呢。不過,他的董事會和其他管理層都表示反對,希望促成收購。

於是,小夥子說,好吧,不過雅虎要出10億美元。之前,雅虎董事會通過的收購價格是12億美元,比10億美元的報價還高,所以,達成交易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這時候,塞梅爾覺得,他似乎可以把價格再壓低些。於是他告訴那個穿得跟大學生沒兩樣的小夥子:10億有點難,8.5億吧。 小夥子一言不發,臉色很難看。不到30分鐘後,他就離開了會議室。

第二天,他和雅虎聯繫,說不想再談了。這個小夥子的名字叫:馬克·扎克伯格。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類似的作死,在雅虎的發展歷程中絕不止一兩次。

2009年,雅虎更是自廢武功。

時任CEO卡羅爾以省錢爲理由,放棄雅虎的自主搜索引擎,採用當時還不如雅虎搜索的微軟Bing;之後,又將雅虎經營多年的搜索廣告系統和微軟不成形的廣告系統合並。

這簡直相當於先後自斷左手和右手。

●● ●

連換6個CEO,卻無一個靈魂人物

先天不足,又後天作死,雅虎要想活下去,只能寄希望於能力超強的靈魂人物了。 可偏偏,雅虎換起CEO來如同走馬燈,在互聯網公司中早已成爲奇葩一景。

起初,兩位創始人楊致遠和費羅都是理工男,對管理公司並無多大興趣,投資方紅杉資本也覺得,應該找專業人士來管理公司。

於是,從創立到2012年,雅虎先後換了五任CEO,每一位都是響噹噹的來頭,均被寄予厚望,可上任後,他們幹得都不咋地。

甚至,除了第三任CEO楊致遠外,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高管,有的根本就不懂互聯網、不懂雅虎。

第一任CEO蒂姆·庫戈:出身摩托羅拉的職業經理人

平心而論,庫戈倒並未犯下太大的錯誤,最爲人詬病的,也就是讓雅虎花了太多的錢在併購上。

第二任CEO特里·塞梅爾,華納兄弟的前CEO

塞梅爾叱吒媒體界,但對技術卻一竅不通。他在2001年入職時仍不會發郵件,甚至不怎麼會登陸雅虎網站。

傳統媒體的思維讓塞梅爾對互聯網公司如何創收摸不到頭腦,甚至只是按照傳統傳媒公司的做法,對服務收費。

第四任CEO卡羅爾·巴茨,軟件巨頭歐特克前CEO

巴茨也對互聯網行業缺乏經驗,數次被下屬天花亂墜的演講所打動,過分高估產品的前景。

第五任CEO斯科特·湯普森,Paypal前總裁

他更加不堪,因爲學歷造假,只幹了5個月就走人了。

直到2012年,雅虎迎來了他們的第6任CEO——瑪麗莎·梅耶爾,她懂技術,也懂互聯網,此前是Google的副總裁。

在 Google 任職期間,梅耶爾就表現出色,她對衆多應用面極廣的產品(包括搜索引擎、Gmail 和 Google 地圖等)都產生過不小的影響力。

雖然當時的雅虎因業務不明確、盈利模式過時、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滯後等問題飽受詬病,但外界仍對梅耶爾抱着很大的期待。

梅耶爾也確實全力以赴:已有6個月身孕的她衝鋒在前,每天只睡4小時,還親自帶隊打造移動端產品、主導對全球最大的輕博客網站 Tumblr 的收購……

然而,行政事務耗費了她大量的精力,高層招聘也出現失誤,加之雅虎自身的沉痾舊疾,這位被寄予拯救雅虎重任的美女CEO,終究也沒能力挽狂瀾……

●● ●

雅虎的故事講完了,不知道“書米”們心裏怎麼想,反正書單君是感慨萬千。

一家開創了新時代的偉大公司,它的沒落和衰亡中,竟然充滿了那麼多可嘆甚至讓人痛惜的戲劇性: 它累計收購過一百多個公司,在一個垃圾網站身上花過57億美元的冤枉錢,卻因不願拿出10億美元而錯過了Facebook;

它曾見證了互聯網從門戶網站,到搜索,到社交媒體,到移動應用的歷程,結果卻沒再抓住老本行門戶網站之外的哪怕一個機會;

它曾買下Flicker、Tumblr這樣紅極一時的新產品,卻都沒能讓它們成爲自己的續命仙丹…

到底爲什麼呢? 書單君想到了八個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雅虎的迅速崛起,依靠的畢竟是互聯網發展中的一個臨時性機會,它抓住了機會,但機會不等於實力。

就像青春期的孩子,身體急速成長,心智卻遠未成熟,甚至對自己發生的變化都懵懂茫然。

一家公司其實就是社會機體中的一個器官組織,有生長和成熟,也有衰老和死亡。當它消耗着社會機體大量資源,卻不再能提供更多價值時,它就應該死去了。

只不過,對於雅虎這樣開啓了互聯網時代的巨人,雖然倒下,但英名不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