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HashMap默認容量的選擇,竟然背後有這麼多思考!?

集合是Java開發日常開發中經常會使用到的,而作爲一種典型的K-V結構的數據結構,HashMap對於Java開發者一定不陌生。

在日常開發中,我們經常會像如下方式以下創建一個HashMap:

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上面的代碼中,我們並沒有給HashMap指定容量,那麼,這時候一個新創建的HashMap的默認容量是多少呢?爲什麼呢?

本文就來分析下這個問題。

什麼是容量
在Java中,保存數據有兩種比較簡單的數據結構:數組和鏈表。數組的特點是:尋址容易,插入和刪除困難;而鏈表的特點是:尋址困難,插入和刪除容易。HashMap就是將數組和鏈表組合在一起,發揮了兩者的優勢,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爲鏈表的數組。

在HashMap中,有兩個比較容易混淆的關鍵字段:size和capacity ,這其中capacity就是Map的容量,而size我們稱之爲Map中的元素個數。

簡單打個比方你就更容易理解了:HashMap就是一個“桶”,那麼容量(capacity)就是這個桶當前最多可以裝多少元素,而元素個數(size)表示這個桶已經裝了多少元素。

如以下代碼:

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put("hollis", "hollischuang");



Class<?> mapType = map.getClass();

Method capacity = mapType.getDeclaredMethod("capacity");

capacity.setAccessible(true);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 : " + capacity.invoke(map));



Field size = mapType.getDeclaredField("size");

size.setAccessible(true);

System.out.println("size : " + size.get(map));

輸出結果:

capacity : 16、size : 1

上面我們定義了一個新的HashMap,並向其中put了一個元素,然後通過反射的方式打印capacity和size,其容量是16,已經存放的元素個數是1。

通過前面的例子,我們發現了,當我們創建一個HashMap的時候,如果沒有指定其容量,那麼會得到一個默認容量爲16的Map,那麼,這個容量是怎麼來的呢?又爲什麼是這個數字呢?

容量與哈希
要想講清楚這個默認容量的緣由,我們要首先要知道這個容量有什麼用?

我們知道,容量就是一個HashMap中"桶"的個數,那麼,當我們想要往一個HashMap中put一個元素的時候,需要通過一定的算法計算出應該把他放到哪個桶中,這個過程就叫做哈希(hash),對應的就是HashMap中的hash方法。

我們知道,hash方法的功能是根據Key來定位這個K-V在鏈表數組中的位置的。也就是hash方法的輸入應該是個Object類型的Key,輸出應該是個int類型的數組下標。如果讓你設計這個方法,你會怎麼做?

其實簡單,我們只要調用Object對象的hashCode()方法,該方法會返回一個整數,然後用這個數對HashMap的容量進行取模就行了。

如果真的是這麼簡單的話,那HashMap的容量設置就會簡單很多了,但是考慮到效率等問題,HashMap的hash方法實現還是有一定的複雜的。

hash的實現
接下來就介紹下HashMap中hash方法的實現原理。

具體實現上,由兩個方法int hash(Object k)和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來實現。

hash :該方法主要是將Object轉換成一個整型。

indexFor :該方法主要是將hash生成的整型轉換成鏈表數組中的下標。

爲了聚焦本文的重點,我們只來看一下indexFor方法。我們先來看下Java 7(Java8中雖然沒有這樣一個單獨的方法,但是查詢下標的算法也是和Java 7一樣的)中該實現細節: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indexFor方法其實主要是將hashcode換成鏈表數組中的下標。其中的兩個參數h表示元素的hashcode值,length表示HashMap的容量。那麼return h & (length-1) 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他就是取模。Java之所有使用位運算(&)來代替取模運算(%),最主要的考慮就是效率。

位運算(&)效率要比代替取模運算(%)高很多,主要原因是位運算直接對內存數據進行操作,不需要轉成十進制,因此處理速度非常快。

那麼,爲什麼可以使用位運算(&)來實現取模運算(%)呢?這實現的原理如下:

X % 2^n = X & (2^n – 1)

假設n爲3,則2^3 = 8,表示成2進制就是1000。2^3 -1 = 7 ,即0111。

此時X & (2^3 – 1) 就相當於取X的2進制的最後三位數。

從2進制角度來看,X / 8相當於 X >> 3,即把X右移3位,此時得到了X / 8的商,而被移掉的部分(後三位),則是X % 8,也就是餘數。

上面的解釋不知道你有沒有看懂,沒看懂的話其實也沒關係,你只需要記住這個技巧就可以了。或者你可以找幾個例子試一下。

6 % 8 = 6 ,6 & 7 = 6



10 & 8 = 2 ,10 & 7 = 2

運算過程如下如:

所以,return h & (length-1);只要保證length的長度是2^n 的話,就可以實現取模運算了。

所以,因爲位運算直接對內存數據進行操作,不需要轉成十進制,所以位運算要比取模運算的效率更高,所以HashMap在計算元素要存放在數組中的index的時候,使用位運算代替了取模運算。之所以可以做等價代替,前提是要求HashMap的容量一定要是2^n 。

那麼,既然是2^n ,爲啥一定要是16呢?爲什麼不能是4、8或者32呢?

關於這個默認容量的選擇,JDK並沒有給出官方解釋,筆者也沒有在網上找到關於這個任何有價值的資料。(如果哪位有相關的權威資料或者想法,可以留言交流)

根據作者的推斷,這應該就是個經驗值(Experience Value),既然一定要設置一個默認的2^n 作爲初始值,那麼就需要在效率和內存使用上做一個權衡。這個值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太小了就有可能頻繁發生擴容,影響效率。太大了又浪費空間,不划算。

所以,16就作爲一個經驗值被採用了。

在JDK 8中,關於默認容量的定義爲: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其故意把16寫成1<<4,就是提醒開發者,這個地方要是2的冪。值得玩味的是:註釋中的aka 16 也是1.8中新增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HashMap是如何保證其容量一定可以是2^n 的呢?如果用戶自己設置了的話又會怎麼樣呢?

關於這部分,HashMap在兩個可能改變其容量的地方都做了兼容處理,分別是指定容量初始化時以及擴容時。

指定容量初始化
當我們通過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設置初始容量的時候,HashMap並不一定會直接採用我們傳入的數值,而是經過計算,得到一個新值,目的是提高hash的效率。(1->1、3->4、7->8、9->16)

在JDK 1.7和JDK 1.8中,HashMap初始化這個容量的時機不同。JDK 1.8中,在調用HashMap的構造函數定義HashMap的時候,就會進行容量的設定。而在JDK 1.7中,要等到第一次put操作時才進行這一操作。

看一下JDK是如何找到比傳入的指定值大的第一個2的冪的: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上面的算法目的挺簡單,就是:根據用戶傳入的容量值(代碼中的cap),通過計算,得到第一個比他大的2的冪並返回。

請關注上面的幾個例子中,藍色字體部分的變化情況,或許你會發現些規律。5->8、9->16、19->32、37->64都是主要經過了兩個階段。

Step 1,5->7

Step 2,7->8

Step 1,9->15

Step 2,15->16

Step 1,19->31

Step 2,31->32

對應到以上代碼中,Step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對應到以上代碼中,Step2: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Step 2 比較簡單,就是做一下極限值的判斷,然後把Step 1得到的數值+1。

Step 1 怎麼理解呢?其實是對一個二進制數依次向右移位,然後與原值取或。其目的對於一個數字的二進制,從第一個不爲0的位開始,把後面的所有位都設置成1。

隨便拿一個二進制數,套一遍上面的公式就發現其目的了:

1100 1100 1100 >>>1 = 0110 0110 0110

1100 1100 1100 | 0110 0110 0110 = 1110 1110 1110

1110 1110 1110 >>>2 = 0011 1011 1011

1110 1110 1110 | 0011 1011 1011 =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4 =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 1111 1111 1111 = 1111 1111 111

通過幾次無符號右移和按位或運算,我們把1100 1100 1100轉換成了1111 1111 1111 ,再把1111 1111 1111加1,就得到了1 0000 0000 0000,這就是大於1100 1100 1100的第一個2的冪。

好了,我們現在解釋清楚了Step 1和Step 2的代碼。就是可以把一個數轉化成第一個比他自身大的2的冪。

但是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套用以上公式不行,這些數字就是2的冪自身。

總之,HashMap根據用戶傳入的初始化容量,利用無符號右移和按位或運算等方式計算出第一個大於該數的2的冪。

擴容
除了初始化的時候會指定HashMap的容量,在進行擴容的時候,其容量也可能會改變。

HashMap有擴容機制,就是當達到擴容條件時會進行擴容。HashMap的擴容條件就是當HashMap中的元素個數(size)超過臨界值(threshold)時就會自動擴容。

在HashMap中,threshold = loadFactor * capacity。

loadFactor是裝載因子,表示HashMap滿的程度,默認值爲0.75f,設置成0.75有一個好處,那就是0.75正好是3/4,而capacity又是2的冪。所以,兩個數的乘積都是整數。

對於一個默認的HashMap來說,默認情況下,當其size大於12(16*0.75)時就會觸發擴容。

下面是HashMap中的擴容方法(resize)中的一段: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從上面代碼可以看出,擴容後的table大小變爲原來的兩倍,這一步執行之後,就會進行擴容後table的調整,這部分非本文重點,省略。

可見,當HashMap中的元素個數(size)超過臨界值(threshold)時就會自動擴容,擴容成原容量的2倍,即從16擴容到32、64、128 …

所以,通過保證初始化容量均爲2的冪,並且擴容時也是擴容到之前容量的2倍,所以,保證了HashMap的容量永遠都是2的冪。

總結
HashMap作爲一種數據結構,元素在put的過程中需要進行hash運算,目的是計算出該元素存放在hashMap中的具體位置。

hash運算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目標元素的Key進行hashcode,再對Map的容量進行取模,而JDK 的工程師爲了提升取模的效率,使用位運算代替了取模運算,這就要求Map的容量一定得是2的冪。

而作爲默認容量,太大和太小都不合適,所以16就作爲一個比較合適的經驗值被採用了。

爲了保證任何情況下Map的容量都是2的冪,HashMap在兩個地方都做了限制。

首先是,如果用戶制定了初始容量,那麼HashMap會計算出比該數大的第一個2的冪作爲初始容量。

另外,在擴容的時候,也是進行成倍的擴容,即4變成8,8變成16。

本文,通過分析爲什麼HashMap的默認容量是16,我們深入HashMap的原理,分析了下背後的原理,從代碼中我們可以發現,JDK 的工程師把各種位運算運用到了極致,想盡各種辦法優化效率。值得我們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