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定標、大氣校正

輻射校正

指在光學遙感數據獲取過程中,產生的一切與輻射有關的誤差的校正(包括輻射定標和大氣校正)。

三者關係如圖:大氣校正的準備過程爲輻射定標

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de5a4deecffc1e17e9b284632bf99d66/0dd7912397dda14430c7964ab2b7d0a20df48678.jpg

表觀反射率:表觀反射率就是指大氣層頂的反射率,輻射定標的結果之一,大氣層頂表觀反射率,簡稱表觀反射率,又稱視反射率。英文表示爲:apparent reflectance

輻射定標:將記錄的原始DN值轉換爲大氣外層表面反射率(或稱爲輻射亮度值)。L=gain*DN+Bias

大氣校正:將輻射亮度值或者表面反射率轉換爲地表實際反射率

輻射亮度值和大氣表觀反射率可通過下面公式相互轉換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4b1e9d0102y7g4.html

 

 

 

 

 

輻射定標

定義(Radiometric Calibration是用戶需要計算地物的光譜反射率或光譜輻射亮度時,或者需要對不同時間、不同傳感器獲取的圖像進行比較時,都必須將圖像的亮度灰度值轉換爲絕對的輻射亮度,這個過程就是輻射定標。

       絕對定標:通過各種標準輻射源,在不同波譜段建立成像光譜儀入瞳處的光譜輻射亮度值與成像光譜儀輸出的數字量化值之間的定量關係

       相對定標:確定場景中各像元之間、各探測器之間、各波譜之間以及不同時間測得的輻射量的相對值。

技術流程:

獲取空中、地面及大氣環境數據,計算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計算大氣中水和臭氧含量,分析和處理定標場地及訓練區地物光譜等數據,獲取定標場地數據時的幾何參量和時間,將獲取和計算的各種參數帶入大氣輻射傳輸模型,求取遙感器入瞳時的輻射亮度,計算定標係數,進行誤差分析,討論誤差原因。

方法:

  1. 反射率法:在衛星過頂時同步測量地面目標反射率因子和大氣光學參量(如大氣光學厚度、大氣柱水汽含量等)然後利用大氣輻射傳輸模型計算出遙感器入瞳處輻射亮度值,具有較高的精度。
  2. 輻亮度法:採用經過嚴格光譜與輻射標定的輻射計,通過航空平臺實現與衛星遙感器觀測幾何相似的同步測量,把機載輻射計測量的輻射度作爲已知量,去標定飛行中遙感器的輻射量,從而實現衛星的標定,最後輻射校正係數的誤差以輻射計的定標誤差爲主,僅僅需要對飛行高度以上的大氣進行校正,迴避了底層大氣的校正誤差,有利於提高精度。
  3. 輻照度法:又稱改進的反射率法,利用地面測量的向下漫射與總輻射度值來確定衛星遙感器高度的表觀反射率,進而確定出遙感器入瞳處輻射亮度。這種方法是使用解析近似方法來計算反射率,從而可大大縮減計算時間和計算複雜性。

大氣校正

定義:大氣校正是指傳感器最終測得的地面目標的總輻射亮度並不是地表真實反射率的反映,其中包含了由大氣吸收,尤其是散射作用造成的輻射量誤差。大氣校正就是消除這些由大氣影響所造成的輻射誤差,反演地物真實的表面反射率的過程。

     不必要的大氣校正:不需要進行大氣校正的基本原則就是:訓練數據來自所研究的影像(或合成影像),而不是來自從其他時間或地點獲取的影像。

     必要的大氣校正:有時必須對遙感數據進行大氣校正。例如,從水體或植被中提取生物物理變量(如:水體中的葉綠素a、懸浮泥沙、溫度;植被中的生物量、葉面積指數、葉綠素、樹冠鬱閉百分比)時,就必須對遙感數據進行大氣校正(Haboudane等,2002;Thiemann和Hemann,2002)。如果數據未經校正,就可能會丟失這些重要成分的反射率(或出射率)的微小差別信息。此外,如果需要將某景影像中提取的生物物理量(如:生物量)與另一景不同時相影像中提取的同一生物物理量相比較,就必須對遙感數據進行大氣校正。

方法:主要分爲兩種類型:統計型和物理型。

統計型是基於陸地表面變量和遙感數據的相關關係,優點在於容易建立並且可以有效地概括從局部區域獲取的數據,例如經驗線性定標法,內部平場域法等,

另一方面,物理模型遵循遙感系統的物理規律,它們也可以建立因果關係。如果初始的模型不好,通過加入新的知識和信息就可以知道應該在哪部分改進模型。但是建立和學習這些物理模型的過程漫長而曲折。模型是對現實的抽象;所以一個逼真的模型可能非常複雜,包含大量的變量。例如6s模型,Mortran等。

歡迎關注公衆號(遙感小白),共同學習更多遙感知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