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大局觀(十七):邊際量分析

在面臨權衡取捨時,理性人會衡量機會成本和收益後再做決定。在兩個選擇相差甚遠,機會成本和收益完全不同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會用這個原理去分析決策。

而讓我們犯糊塗的情況,往往是兩種選擇的機會成本相差無幾時。這時候兩個選項的情境非常相似,反倒讓我們忘記了去分析機會成本。

舉個例子,你辦了個爲期1月的培訓班,可招30人,這個培訓班除了耗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外,還需要租房、買教具等花費你5000元,你覺得至少收15000的學費才值,所以每個學生至少收500。

結果快到開班授課的時候,你只招了25人,但另外有幾名學生想300塊報名,你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呢?如果簡單思考的話,按照之前的算法,每個學生收費不應低於500,所以不應該答應。

這裏答應和不答應兩個選項的機會成本幾乎是一樣的,所以才容易讓我們忘記它的存在。就像魚一直生活在水裏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樣。

事實上,教30人比教25人,只不過多花了你一點點心血,前者的機會成本僅比後者多出一點點。但收益的話,前者比後者多出來1500元。多付出一點點成本,但可多收穫1500元,當然答應啊!

經濟學裏把這種兩個選項幾乎相同時,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多出來的機會成本和收益,稱作邊際量。其中,多出來的機會成本,叫做邊際成本。多出來的收益,叫做邊際收益或邊際效應。在這種情況下,理性人決策時,只要考慮邊際收益是否大於邊際成本即可。

經濟學爲了提醒我們留意邊際量的存在,特意弄了條原理,即經濟學的第三條原理: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其實,邊際量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星巴克的第二杯半價。對於顧客來說,喝完第一杯反正也是乾坐着,第二杯半價的話,邊際成本只是半杯咖啡錢,但卻能多喝一杯咖啡。雖然這杯咖啡給顧客帶來的滿足感(效用)不如第一杯,但一般不會少於一半,所以用半價購買還是值得的。對於商家來說,房租、人工這些成本沒變,多出來的邊際成本只是一點點咖啡和水,但收益卻是半杯咖啡錢,當然也是賺的。

區塊鏈尤其是以太坊出現之後,發幣變得非常方便。按理說,通證這種東西是不稀缺的。但如果具體到某一項目的話,往往都會人爲製造稀缺性,也就是設定通證的總量。這時候,如何分發這稀缺的通證就成了個技術活。

橫向的話,是如何分發給通證生態的各類貢獻者,這個問題我們在《通證經濟大局觀(六):所有權與分紅權的矛盾》裏分析過,不再累述。

縱向的話,是如何在前期貢獻者和後期貢獻者之間進行分發。在通證經濟裏,肯定有很多必須考慮邊際量的問題。但我覺得其中最最普遍的一個問題,應該就是這個縱向分發。

這個問題與邊際量有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