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985、211,普通人如何職場逆襲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

爲什麼我工作了這麼久,最後升職的不是我;

爲什麼我工作這麼努力,加薪的卻是那些沒我努力的人;

爲什麼別人跳槽後月薪大幅上漲,我卻在原地踏步。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每天重複性做着機械性的工作,卻很少去思考,爲什麼造成今天這種原因。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是985 211學校畢業,沒有背景,沒有關係,沒有資源,想要在職場逆襲太難了。

在職場中最怕的是一個人抱着打工的心態,自我設限。你自己都在否定自己,你怎麼能成功呢?

對於不是985、211畢業的人,如何職場逆襲?

找到自己的優勢,才能事半功倍

查理·金斯萊說過:“天賦每個人都有,誰發揮自己的天賦,誰做事就得心應手。”

什麼是天賦?天賦簡單來說就是你擅長的,總能做好的事情。爲什麼你能做好?背後原因就是你的優勢在發揮作用。

據調查統計,84%的人一生都沒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所以我們大多數人一生都碌碌無爲。

有這樣一位作家,他的父母都是在金融系統工作,他們也想他將來從事方面的工作。 但他上學的時候對文學特別情有獨鍾,喜歡看各種文學類的作品。每次考試,他的作文都被被老師當作優秀案例拿出來講。

在他上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他的父母堅持讓他選擇金融類專業,畢業後他順利進入了銀行工作。工作了三年,他還在混在銀行的最底層掙扎,工作老是出錯,經常被領導臭罵。用他的話來說,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間。

後來他決心辭掉工作,開始閉關寫作。他才發現這纔是他一直追求和喜歡的東西。沒過幾個月,他的小說本就被好幾家出版社看上了,並且給他簽了約。

找到自己的擅長的東西,你才發揮你的優勢,你做起來也更有激情和動力,這樣你才更容易做出成績來。

在職場中,有的人比較擅長說話,有的人邏輯能力比較好,有的人可能比較擅長寫,……找到能發揮能自己優勢的行業,這樣才能發揮你的特長,進而取得成功。

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

你可以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最擅長什麼,曾經做過什麼最厲害的事情,你也可以和周圍的朋友去溝通,問問他們你身上有什麼優點。找到自己的優勢,才能事半功倍。

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你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目標是什麼?你今年想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你3~5年內想要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如果沒有的話,不管你怎麼努力工作,你也是屬於“僞勤奮”。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大海中航行的小船,沒有方向。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有多重要的的跟蹤調查:

調查的對象都是智力、學歷、環境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短期的目標,只有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

25年後,這些人的人生髮生了巨大的改變。3%有長遠目標的人,他們25年來不曾改過自己的目標,始終朝着一個方向努力,他們最後都幾乎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

那些10%有短期目標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的狀態也穩步上升,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那60%目標模糊的人,他們雖然也能安穩的生活和工作,但這麼多年也沒取得什麼樣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那些沒有目標的人羣,他們生活一直過的不如意,經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他們幾乎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所以,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作用,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標?制定目標,可以參考SMART法則。

所謂SMART原則,即:

1. 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 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比如你想減肥,目標必須是具體的,比如說一個月減肥10斤;你的目標必須要有可以衡量的工具,這樣你才能知道你是否完成了目標;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不是憑空想來的;你制定的目標之間必須要有相關性,比如說跑步和節食,目標都是爲了減肥;

目標必須要有截止期限,有時間限制,你做起來纔有緊迫感,才更有利於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你制定了你的人生目標,接下來就是分解你的目標,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目標,然後制定合理的計劃,然後一步步地去實現它。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成功。

馬克吐溫曾說過:”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你一定會做出讓將自己感到喫驚的成績。"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在退休之際,很多人都想知道他爲什麼取得這麼大的成功。於是他被邀請舉行了一場演講。

當演講開始的時候,突然舞臺上出現了一個大鐵球,這讓現場的觀衆不知所以,不知道這位老人接下來要做什麼。

老人請了兩位年輕力壯的人,拿起巨大的鐵錘敲擊鐵球。兩個年輕人用盡全力去敲打鐵鐵球,鐵球發出重重地撞擊聲,卻紋絲不動。

此時老人默默地從口袋裏拿出一把小錘子,對着鐵球敲一下,然後再敲幾下,這樣一直持續着,當時現場的觀衆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時間一分一秒的就這樣過去了,現場的觀衆開始不安起來,有的人甚至已經離開,但老人不爲所動,繼續敲擊着。

20分鐘過去了,30分鐘過去了,直到40分鐘的時候,突然有人發現鐵球開始運動了,鐵球搖擺的幅度一開始很小,慢慢的越來越高,搖晃的越來越厲害,人們目不轉睛的看着這一切,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就是專注的力量。當你開始專注的時候,可能一開始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隻要你專注一件事情,你總能看到自己成功的時候。

有一次記者問任正非,爲什麼不喜歡在公衆場合露面?

任正非說:”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總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場合,那我就不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了。“

那些優秀的人之所以最後能成功,並不是說他們有多高的天賦,而是因爲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完成這些事,這纔是最重要的。你有多專注,就有多成功。

這個時代正在犒賞終生學習的人

一個人如果想獲得過人的成就,註定要和讀書、終生學習形影不離。

對於程序員來說,編程代碼不斷更新,你可能原來掌握的技能,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新的技術被淘汰,這也是很多程序員失業後,再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因爲你會的東西,已經與這個時代脫節了。

理查·芒格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要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那首先得讓自己配得上它。”

在《成爲巴菲特》這部紀錄片中,記錄了巴菲特真實的生活狀態。巴菲特一生都致力於學習研究股票投資。

巴菲特每天的大部分時光都是自己獨自在辦公室,或者再書房靜靜度過的。他每天都會按時起牀,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

他每天就坐在那裏閱讀和學習,60年如一日。終生閱讀和學習,使巴菲特在80歲高齡的時候還掌管的全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

巴菲特說:“他不懼怕死亡,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過得無比充實和幸福,他每天都會興致勃勃的起牀,期待發生新鮮的事,對他的工作也樂在其中。”

正是巴菲特勤奮和專注的學習,才讓他成爲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人關鍵的不要給自己設限,生活從來不會虧待一個努力的人,你選擇什麼樣子的生活,你就會有什麼樣子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