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岡田武彥著)讀書心得3

閱讀內容:第2章陽明先祖。


俗話說,一個貴族需要家族的傳承,少則三代。當我看到第2章陽明先祖,作者竟然嚴格考證至他的始祖王祥,公元184年生人,才發現祖先這一支脈的龐大。

從王祥到王導再到書聖王羲之——好一個傳承。從孝經到中國書法聖人,讀者可以看到王陽明史上之輝煌。

再往後有宗臣六祖王剛,巡視高祖王與準,灑脫真祖王傑,至祖父竹軒先生這一代,他們的家族逐漸的由盛轉衰。這就好似我們事物的發展。

用歷史宏觀的長時間角度去思考去發現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家族的傳承,也有人生之能量守恆定律的之所在。

陽明家的再度崛起是從他的父親龍山先生而開始的。


龍山先生之前的家族過於貧寒,而他便有了興盛家族之己任,而他在少年時代便聰明俊敏,具有優秀品德。

天順6年,即公元1462年,王華17歲以三禮參加鄉試,文章優秀。36歲即考中狀元。

書中記錄了當王華被皇帝任命爲每日進講時聲音洪朗,言辭貼切。每日講授聖人之學,規勸皇帝勤奮學習。即使不做絲毫準備也能夠雄辯一場,滔滔不絕。這便顯示出了他父親之博學,聰慧以及品德的正直。

我想像這樣的描述恰恰是爲後來王陽明的很多事情打下了基礎,從這裏可以看出來一個家族的興盛,一個貴族的培養確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通過長時間的積累。



在此文的閱讀當中,無數次的被他們先祖的故事所感動。

比如說王祥的故事。

王祥是誰呢?就是在孝經裏邊那個特別有名的繼母想喫鮮魚,他脫下衣服捉魚時冰面自動裂開,兩條鯉魚從水中躍出的那位孝子。

原來只知道孝經中的王祥,不曾想他竟是王家明之始祖。

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很小時候便聽到,而如何將它做到,談何容易。

以王祥的孝經故事,作者講到了舜非常孝敬父母的故事,又說到了王陽明很孝敬的故事,這一傳承陽明在傳習錄中有詳細的闡述。他說“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其他惡性。舜初時至向要殺己,亦是向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經後來乃,至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所致得克諧,此是動心忍性,增益不能”。

所以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覺得自己遭受不公待遇,我們究竟是把我們的所有憤怒向外以爲是外界造成的,還是向內去思考自己之過。在這裏王陽明以他祖先的故事並且舉例舜孝敬的故事,來反思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有的準則的態度,這是傳習錄的一個很好的奠基,而讀完此章再回頭看這個故事便發現寫他先祖之重要意義。

又如,他的第2祖王導貌似是忠臣,而陽明卻在一次假借託夢之舉對祖先提出批判,這種事情其實可以看出王陽明是一個立場非常鮮明的人。我想在這裏可以爲我所學的,是他這種批判精神,就是對待一個事物它會深入背後去進行思考,從正反方的反覆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而我們在我們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可不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進行思考呢?有更多的思考纔會研發出更多的成長的空間。

書聖王羲之,很有名,自然不用多說,蘭亭序無數次的在書家的展覽中欣賞王羲之修行道教養生之術,王陽明也擅長書法,其書風中可以窺見王羲之之風韻,此處是否可以發現一個血脈的基因傳承呢?

遠祖名臣王剛,巡視高祖王一準,灑脫曾主王傑,祖父竹軒先生都是非常聰慧,但也是非常灑脫之人。因爲先前的家人因爲做官而慘遭傷害,他們便慢慢的歸隱山林。雖然很貧窮,他們卻以清貧爲樂。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我們心胸越開闊,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心胸越狹隘,我們需要的越多。這裏其實可以看出來他們王家一直都有的這種精神的傳承,此在當下社會是極爲不易的。

我想正是有他祖先的繁華,蕭條,纔有了他父親後來的崛起。一個人的優秀不是無緣無故的,他有家族的傳承,有社會的變革,有自身的好學,這些集合在一起纔可以去造就一個極爲優秀的人

當我讀完此章後,我更加體會到對一個人的觀察要具體的,既有縱向的歷史層面,又有橫向的時代大局。

就像此章最後王華生所說“唯古賢人君子,未遇之時,每以天下國家爲己任。出而登仕,其所遭即不同,而其志有遂有不遂,非人之所能爲也”。

是啊,既然如此不如不要想時代能給我帶來什麼,而要想我能夠爲時代做些什麼。當我們轉換一個視角,卻能夠發現人生之不同。

今年是建國70週年,中國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我們國家不斷強大,外部的局勢也更加複雜。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我們能否從對於歷史人物的態度中去觀察出其中的共同之性進而更好的在這個這個時代中去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彰顯人生的意義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