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二

最近有个说法,说如果一个人号称自己的享受是吃某某东西,那必是暴露了这个人贫穷的本质。我不知道这话出自哪个名家之口。但想来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都说看我吃饭是一件乐事。按他的理论,想必我属实是穷的确凿了。后来有位家底颇丰的仁兄他说,在外漂泊每逢中秋,光是想象若能回去吃一粒自家做的月饼,都是一件幸福至极的事。

在手机作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登场之前,看心理学相关的书本杂志是我最经常的消遣。对上边这个说法,有个名词“报复性代偿”十分贴切,大意是说:人无力反抗时所承受的缺失,在日后有能力弥补的时候,缺失的需求势必高亢地反弹。我想这说的是大师口中“贫穷的人”;还有个词叫“依恋”,方便起见先描述成某种童年幸福指标吧,一句话总结就是: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前半句指的正是刚才那位老哥。可家境殷实的他怎么就暴露贫穷的本质了呢?可能是他精神的贫瘠被聪明的大师一语道破了吧。

真倒也未必一定要家财万贯才能让人生以幸福童年起手,大家各有各的痒处,也各有各的痛快,家家如此。宽裕些的予求予得,紧巴点的同甘共苦。过去的日子穷,只好把生活过的用心些。现在条件好了,反而不能事事兼顾了。好在眼下也不全是艰难险阻,总有那么些人和事能让你抓住熟悉的影子,从而治愈或鼓舞自己向前走,不必停留着。人生在世一百年,有谁敢说自己有资格给众生的幸福指数排个先后名次呢。

讲大江南北烧烤故事的纪录片《人生一串》让我追看了好些个夜晚。从文案到配乐到镜头,从选材到视角再到故事推进,单拎出来哪个都值得专门学习学习。一把火一串肉,天南海北尚有不同演绎,孰优孰劣,个中滋味,辛辣自知。人生亦正亦反,美食亦咸亦淡,求一个现世安稳,未尝不是一种大时代下的理想主义。

前一段微博很热的周杰伦蔡徐坤打榜PK,看似是一个80/90后的大众偶像和一个当红小鲜肉,两个年龄段粉丝群的世界大战。认真分析一想,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家庭上网和电话都是一根线,大街小巷的音响喇叭,和年轻人的口耳相传,大家都不得不被动地听过双截棍青花瓷,这是周杰伦有机会成为全民级偶像的一个重要条件。新的互联网时代太便利了,把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降到极低,人们很方便就能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者,搁20年前写信找笔友还得先订一本杂志。现如今不粉流行的可以追说唱,不爱说唱可以听相声,再难出现一个艺人一统江湖的现象。实质上打榜争第一和春晚越来越不好看有微妙的共通之处。当然,其中固然还有别的成分,比如欣赏角度的差异、艺术水平的高低,但本质还是受众细分。虽说确实少了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氛围,但饭桌上的选择多了,大家不必紧着一盘菜吃,还是件好事,也自然会出现“周党”“蔡党”口水仗上的一贬一擡。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物质基础决定文化发展。个人的喜恶在市场资本的面前越来越透明,5G的普及还会进一步降低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成本,也会进一步拉开信息和信息之间的价值差异。会不会出现让我放弃“只赏其作,不赏其人”的立场,转而成为追星粉丝的明星呢。我感觉不会,却也感觉无可避免。

听说走向成熟(上年纪)的标志之一是:中午刚吃了什么想不起来,八百年前的事历历在目。我眼下还忘不掉自己上顿吃的什么饭,却真的开始感觉得到,久远的事在脑海里是会越来越清晰。当然,这话绝不能当着著名批评家许女士和她的忠实拥趸杨老先生的面说,否则她一定会45度扭头然后蔑然哼出:爷爷奶奶还没说老哩,你去稍息吧!

是是是,显然我没什么资格云里雾里地装老成。眼下趁年轻,珍贵的时间本该拿来向各种什么英语考试,职业认证宣战,我却总下意识用来反复咀嚼“周而复始”四个字。康德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或是性格使然,或是爱好实属贫瘠,坦率的讲,“每知其然,必愿知其所以然”简直成了我下意识里的行为准则。人的记忆就像是在沙地上写字,我生怕忘了一路走来的枝枝蔓蔓,便总是再三回顾事件现象,尽我所能的分析本质,再分门别类地妥帖记好。时间一长,眼下的“世上天下再无新鲜事”,确实会不如当年初见“来者何人是为何物”的新鲜感那样鲜明深刻。

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民国时期教育界大佬提倡追求“自由且无用”,的确专业能力出色。识文断字增加人生厚度并不是什么秘密,湖南的那位图书管理员终其一生都在故纸堆里穿梭,却比谁都离未来和真理更近。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没有顶尖的大脑去解形形色色其中背后的迷题,但日积月累的知识,真的可以充实一个无用的孤独的灵魂。虽说这样一来没有太多时间喝咖啡了,可即便不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文章憎命达,用一辈子时间却过了别人几辈子的体验,日后酆都相见,多喝一碗忘川水也算稳赚不赔。

当然听绿皮车上的中年大叔夹着烟吹牛逼大概是没什么用的,基本的筛选能力很有必要,但学乘法口诀表的时候非要举手发言问为什么不提1+1=2,那被门外罚站先去冷静一下也是件好事儿。

未经风吹日晒的大棚蔬菜自有它的妙处,但过了霜的菠菜好不好吃一试便知。古人早就讲,有得必有失。虽说有时过早抛弃天真是一种遗憾,但问世间又有谁是了无遗憾呢。老天很忙,没有时间给每个人开一扇门关一扇窗。与其兜兜转转,不如坦然笃定。自己亲手推开一道门去,买定离手,富贵在天,理想主义,充实圆满。你看梵蒂冈的主教们一辈子从未见过上帝,却也追随了上帝一生。

我有个好友,是我认识最强的大牛,四年前他说,上世纪的共产运动是全体无产阶级的乌托邦。我花了很久去读懂真正的劳动人民美在哪:他们眼里的理想主义令人不敢直视,他们手上的奋斗之力教人振奋不懈,他们心中的执着坚定让人自愧不如。抛开历史局限性,他们自知那是理想主义,但仍拼尽了全力。

太执着于爱情和理想的人,要么孤独一生要么卓尔不凡。我这个人真是满身的弱点,浪漫主义的性格、理想主义的追求、共产主义的信仰。像我这样的人倘若不脚踏实地的努力、实事求是的思考,一辈子终日奔波求而不得简直就是刻好的墓志铭。好在我大概是个俗人,现在有时看某乎日报,那些如何更好承担家庭角色、如何更好构建亲子关系的专栏,居然全都鬼使神差地仔细拜读,如此看来想必这是我“报复性代偿”和“用我的童年治愈下一代的童年”而使然吧。我纵然以先锋为榜样,可能修身齐家才是对我来说把理想主义照进现实的最佳归宿。只是这一生要做的功课太多,像是一场不划考点没有范围的考试,不得不尽量事事略懂、件件粗通,以期考场里不愣在原地,提笔难下。当然用不上的也有很多,比如即使看清受众细分如钢铁洪流,长辈抱怨春晚一届比一届不好看、过年一年比一年没有气氛时,还会点头称是并痛斥一番粗制滥造;再比如,聊起八字星座总也不好拂袖而去,了解了解看相算命的话术机制,也不妨做是消遣一件。

儿女情长,痴痴缠缠。虽说是骨子里浪漫主义不可救药,却并非除此之外再无他求。和人生路上其他烦恼相比,伉俪情深确实是太过於单纯,理应不愧人愧己。但越纯粹越珍贵,贵乎稀有是这个自然界的真理之一。兴许是这个缘故,人潮人海里我从不知棋逢对手是何滋味,即使秀才遇见兵般轰轰烈烈碰撞爆炸也不曾遇见。总是过于热忱以至于更严加苛求自己,想到他日别处挑战势必更上层楼,不免心生块垒。

有位编剧说过:“我们这一生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就像多年前仙剑奇侠传1里,赵灵儿对李逍遥说:“相爱不如相知”。风花雪月固然美到辗转难眠,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再惊艳的温存也堆叠不出分毫。

嗨,不愧是从理想主义到生儿育女转换起来毫无心理负担的我。还是情不自禁向往起陪我并肩看风景的老调重弹了。泰戈尔的不必停留着是我艳羡的;自己亲手推开人生之门是我标榜的。既是如此,我便仍旧热忱的做,真诚的等。因为我知道:

短暂的人生里没有什么是不变的,而这正是永恒的意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