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纔算真正的成熟?

禪宗有個三重界的說法。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當然,這種說法總被冠以各種奧義,經常被說得神乎其神。

其實,並沒那麼複雜,從人生經歷的角度,就能很好的解讀。

比如,如果你涉及未深時,經常會懷有一些理想中的念想,你心中山是山,水是水,各自安好。

可當你初入社會,現實便會批頭蓋臉來襲,你心目中很多美好便幻滅了,此時的你,會很喪,會懷疑否定一切,此時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

然而,當你再摸爬滾打一陣後,你又會覺得世界也沒那麼鮮亮,但也沒那麼黑暗,完全取決於你的行爲和意識,此時便又到了一個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好像是兜兜轉轉,終點又回到了起點,其實不然,此時的你,已經知道萬事萬物都是在混沌之中,總是充滿不可理喻的矛盾。

唯一能調和的,僅僅是你的認知,所以,你知道山不是山,但你還要看做是山,水也許不是水,但你還是把他看做成水。

說白了,前兩個階段,是理想和現實的兩個極端,而最後一個階段,則是一個平衡點。

能找到這個平衡點的人,纔算是成熟。


近年來,曾國藩之所以受到政商兩界的推崇,就是因爲他能兼顧修身與達世兩種境界。

早年的曾國藩,受儒家薰陶,成爲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以一套嚴格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甚至包括皇帝。

咸豐登基時,要求羣臣給自己提意見,不要有顧忌,儘管提......

於是,大家只提“領導你不要老這麼辛苦,身體會喫不消的....”不疼不癢的意見。

唯獨曾國藩看到自己遇到了明君,浩然正氣寫了咸豐三條問題:“專營小利、搞形式主義、不講信用”。

咸豐看後,炸了毛,準備辦了曾國藩,旁邊大臣解圍說:“您讓別人提意見,別人來真的,您卻把人殺了,這不好吧......”

曾國藩撿回一條命,但也由此可見他的迂腐。

不僅如此,他的愣頭青也得罪了很多同僚,處處被人使絆子,仕途舉步維艱。

這就是曾國藩早期的一個寫照,理想的豐滿總喫不消現實的骨感......


此後有兩年的時間,曾國藩賦閒在家,每天參悟修身,我們不知道他悟出了什麼,但他一定是找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平衡點。

再出山時,已脫胎換骨,他居然開始行賄受賄和縱容手下。

他曾向戶部的書辦一次性行賄8萬兩白銀;

無論是下級還是同僚,只要送禮,他都來者不拒;

自己的士兵私賣戰利品,他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乍一看,曾國藩墮落了,但如果追尋到具體事件,則有種不可言喻之感。

他之所以向戶部書辦行賄8萬兩,是因爲需要報銷3000萬兩的軍費,這涉及千千萬萬手下的生存;

他收受別人的禮品,往往只是象徵意義的留下最便宜的,貴重的一律奉還,因爲他不想給對方難堪;

他縱容手下牟取私利,是因爲士兵們只能靠這點“不義之財”來維持生計,太過嚴苛,必將適得其反。

也許你覺得中年後的曾國藩太沒原則,但其實,原則這東西只是拿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強壓給別人的。

曾國藩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他不再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別人,他懂得理想只是自己心中的淨土,而不能成爲別人的牢籠。

也正因如此,曾國藩一生鏗鏘崢嶸,大權在握,離世時卻幾乎沒有遺產,僅剩老家的一棟房子和幾堆藏書。

縱覽曾國藩的一生會發現,他所謂的“內聖外王”,就是在不停地整合理想與現實,不但保持“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精神世界,還能運用“和光同塵,與時舒捲”的處世法則。


我曾推薦過一本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就着重記述了曾國藩是如何在矛盾中生存,我覺得這很有意義,不是一味的謳歌,也不是一味的批判,只如實的記錄。

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真實的啓發:這個世界是混雜的,你不能用單一去對抗,哪怕這種單一完美無暇。

正如沒有智慧的勇敢是魯莽,沒有底線的忍讓是懦弱,沒有理性的堅持是固執,沒有來由的自信是驕傲。

同樣,不帶鋒芒的善良是愚昧,不能付諸的理想是幻念。

是的,真正的成熟就是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在矛盾之中騰挪移轉,遊走在現實和理想之間。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表達的,歡迎留言。

良叔小隨再堅持5天。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