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见闻录:哑巴篾匠

      (艺术与评论 讯) 2020年2月中旬,湖北长阳磨市镇芦溪村,50多岁的聋哑障碍人孙成建,正在往堆篾具材料的仓库拿簸箕的半成品,他正在赶制一批城里来的篾具订单,要在十天内完成。

        孙篾匠至今单身,小时候就得了聋哑病,一直以做篾具为生,由于手艺好,乡亲们都爱买他做的篾具,因此他可以靠手艺养活自己。

        孙篾匠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可以用手势和纸笔与人交流,做的活也好,乡亲们都说他很聪明。

        笔者得知孙篾匠的师傅姚征国先生从16岁开始曾经做过9年篾匠,他会做的篾器更多,至少上百种,可惜由于做篾具收入有限,姚先生后来改行做别的行业,还因为有能力当了村里的组长,他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了,但社会上少了一位优秀的篾匠。据姚先生介绍,孙哑巴师傅人很聪明,但可惜没有全部学完手艺,他的师祖也就是姚先生自己的师傅现在还在,由于年岁已高,他老人家的手艺无法施展,也没有后辈学艺传承。姚先生说:他曾经在师傅那里学了很多现在根本见不到的篾具手艺,如做糖的篾具。长阳磨市镇现在的篾匠师傅已经不多了,他知道的除了孙师傅,还有救师口等地的,大多没有专职做篾匠。

        由此看来,乡村手艺人之一的篾匠手艺,几乎面临失传,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中传承并发扬光大,值得民俗学者和社会学家研究与思考。


        昨日再访篾匠,给他带来几个订单,他很高兴,这几天忙得停不下来了。现在的闭合与互联网的开放,工业进化与传统手工,矛盾的哲学思辨。


访乡村哑巴篾匠

文/何宏江

几把篾刀谒泰山,

精编揹篓与提篮。

心开口闭生聪慧,

巧匠从来眼界宽。

题磨市稀有的篾匠

联/何宏江

一只揹篓,四个提篮,精编细砍得五日;

几处村庄,千家住户,慎用长留要三生。

致敬手艺人:哑巴篾匠

    文/何宏江

关闭了声音的漫长时空

他用手编织乡村的烟火

许多农家或者眷念乡野的城里人

从他做的篾具里装些平常之物

那些揹篓提篮簸箕或者卷席筒

那些代代手心相传的篾匠师傅

那些日日离不开竹器的岁月

我们从此感受与生活的唇齿相依

无法建一座竹具博物馆

无需阻止有些篾匠丢了活路去打工挣更多的钱

无数身怀绝技的大师傅已经远去

手触哑巴师傅编织的篾具

用眼光装一些敬仰的语句

就如你曾经仰视或者双手合十的菩提

生活即使平顺

也很不易

何宏江,男,生于1972年,业余创作,涉猎文学、文史、新闻、时评、摄影等。文字见诸国内媒体,偶有获奖。

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宜昌市作协会员,宜昌市屈原学会会员,三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长阳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长阳三国历史文化学会发起人之一,怪奇公社新媒体联盟成员,腾讯网《文学与艺术》、《艺术与评论》、《宜昌茶叶网》主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